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江淮晨报
他在南苏丹创造多个“第一”
安医大附属巢湖医院丁振获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2024年元旦前夕,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获表彰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之一,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主持普外科工作)丁振现场参会。
在援外的岁月里,他和医疗队排除万难“自建”手术室,“开班”培训……挑战了诸多不可能。“能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我感到无上荣光。感谢和我一起奋战过的队友们!”丁振说。◢
跨越万里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1999年,丁振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而后一直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
2020年11月,医院推荐他前往南苏丹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任务。彼时,他的孩子正处在高三关键阶段。“作为父亲,我肯定想陪伴在孩子身边。”他说,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医生,他必须接下这个重任。
2021年3月,受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派,丁振担任中国(安徽)第九批援南苏丹医疗队队长,带领队员在南苏丹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任务。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国内集中培训、临床业务轮岗培训和考核,医疗队2021年9月5日出发,经过三次转机、长达20多个小时的漫长行程,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南苏丹首都朱巴。
正式开始工作的第二天,医疗队就接到电话,说在南苏丹的中资企业有8人感染新冠病毒。听闻这一消息,丁振立刻带领医疗队内的3名队员仰杰、朱志军和江世俊,赶往该企业,救治感染者。经过半个月治疗后,感染者痊愈。
“自建”手术室,创造多个“第一”
“朱巴教学医院条件很简陋,医疗设备和药品也严重匮乏。”丁振回忆,为了及时处理一些小手术,他和同伴们改造了废弃的老胃镜室,放上药品器械,摆上检查台,铺上床垫,“自建”简易门诊手术室。
“新手术室”虽建成,但地处偏僻且没水没电,这让开展门诊小手术困难重重。丁振和队员们迎难而上:没有水,就一桶桶拎水;没有监护仪,就手动测血压;没有光源,就用手电筒照明做手术……就这样,一台又一台手术在这里顺利完成。
医疗队还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第一例真菌检测、第一例耳廓肿瘤切除+成形术……
值得一提的是,丁振带领的第九批医疗队还结合当地情况和队员们的专业所长,在科室上增加耳鼻喉科、检验科和医学影像科。
在南苏丹的一年时间里,丁振和队员们共接待门诊患者11868人次,开展手术94例,抢救危重患者355例,为南苏丹人民接种新冠疫苗702人次。
提到这支医疗队,即使语言不通,当地百姓也会竖起大拇指,给予认可和赞扬。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2年2月22日至26日,应南苏丹卫生部邀请,并经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馆批准,丁振带领第九批援南苏丹医疗队赴南苏丹湖泊州首府伦拜克开展了为期5天的义诊活动。
为了让更多当地民众了解中国,丁振还带着医疗队队员们开办了“汉语桥”医疗汉语言培训班和“中国餐桌礼仪”“中国戏曲”“中国传统医学”等14节课程,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外,丁振还带领队员们为南苏丹的医生开展培训,为朱巴健康研究院的学生上课,毫无保留地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分享,只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此外,他们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每个月,他们都在市场上购买牛奶、文具等慰问品,去看望孤儿院的孩子,和他们一起做游戏。
2022年9月23日,医疗队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援外任务,载誉归国。2022年9月7日,南苏丹副总统侯赛因·阿卜杜勒巴吉、卫生部部长约兰达、中国驻南苏丹临时代办马文军向第九批援南苏丹中国医疗队颁发了南苏丹政府荣誉证书,这也是中国援南苏丹医疗队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庄文倩
通讯员 张鸿雁 毛丽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5 0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