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于谦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真的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26 13:17:00 来源:戏说三国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人。大明朝的民族英雄,几乎是史书彪炳的贤臣典范,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严苛己身。但因个性刚直,致使其含冤遇害。

于谦在中国历史上最值得书写的两件事:

一、是他在土木堡战败后主持大局。后世认为北京保卫战是于谦以一己之力指挥的,在十分不利的局面下,最终抵御瓦剌大军的进攻,保证了首都不失,能力出众、力挽危局,对大明朝居功至伟。

二、是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并不忌惮英宗皇帝的被俘,扶持代宗作为新君,继续抵抗外族的入侵。这在当时需要有多大的担当才能说出此话,搞不好就是身败名裂的结果,可惜最终还是应验了。

于谦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真的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吗?

于谦所处的文官集团让英宗皇帝觉得可恶的是,这些人在土木堡战前一味的拆台求和,而不是在已经定下开战的决策后,提出任何有益于战争胜利的方案。在自己被俘后,不想办法和谈营救自己。最后还把自己的弟弟搬出来替代自己。于谦便是这些大恶人中的罪魁祸首!

于谦对大明朝可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对于明英宗而言,于谦的行动对他个人并不是什么好事。何况,于谦本身的性格深深得罪了明朝内部的另外两股势力。这三方因素汇集在一起,就决定了他的结局必死无疑。

主持夺门之变的两个主谋,一个就是代表太监利益的曹吉祥,另一个就是武将派系的石亨。他们都需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团去争取伸展的空间。明英宗的参与,给了他们最好的机会。

于谦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真的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吗?

文官集团就这样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被三者的组合摧毁了。于谦本人则是当做文官集团的首脑被铲除了。

毫无疑问于谦是大明忠臣,但他拥立代宗为皇帝真的出于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吗?我们参考历史,细致解析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三杨”(正统年初的三位贤相)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准备进京见皇帝奏事,朋友们都劝他给王振带上一点儿礼物,他坚决不同意。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当地特产去吗?”于谦潇洒一笑,甩袖说道:“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真的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吗?

此事被王振知悉后,十分震怒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皇帝不满的罪名而关进诏狱,并判处死刑。后来在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伏阙请愿的压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谦的死罪。

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前,授官兵部左侍郎,但在之前深深地得罪过大太监王振(被英宗称为先生,英宗复辟后下诏为王振正名,并建立旌忠祠,以祭祀其亡灵。),所以虽然是副国防部长,但其献言并不被英宗重视,本人也不被英宗待见,开战时勋贵亲信都带在身边以供参赞,却单单把于谦留下,是不想给他任何立功的机会。(开战前,王振怂恿英宗亲征,就是想此次胜利后显示赫赫武功,千古留名的,可惜事与愿违,大败被俘,英名扫地)由此看出于谦与英宗关系很是疏远,于谦想在英宗麾下施展自身抱负的机会几乎没有,根本得不到重用。

于谦自身是个非常有才华,很有治国抱负的能臣,平白无故差点被王振整死,而英宗皇帝却对其宠信得无以复加,朝堂上乌烟瘴气,鬼魅横行。于谦个性刚直,忧国忧民,怎能不怨且深恨之,但在英宗的庇护下,他又无丝毫办法改变朝局,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于谦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真的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吗?

土木堡之变后,给于谦提供了变革的机遇,他力挽狂澜,很有担当地拥立代宗皇帝,而毫不犹豫的放弃英宗法统也是不无私心的。这也可以从新皇当政时,于谦不遗余力铲除奸党的态度看出来。(明朝最出名的,朝堂上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小宇宙爆发当场群殴致死王振党羽两人,而且事后没被丝毫处分,这绝对是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

因为只有新皇上台才能施展文臣集团的抱负,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从这点看他的私心也是伟大的,正应了那句话“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到死都可以无愧于大明朝,才能做出千古流传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6 16: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是什么导致于谦被杀,又为何说他的死决定了明朝气数将尽
...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了大明的气数将尽。这件事就是于谦被杀,于谦死了,一个一心为国,于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忠臣死了。他的死对于整个官场来说,实在是一场“大
2023-01-09 15:54:00
于谦为了大明王朝,为了江山社稷,在"夺门之变”当夜,听任明英宗复辟政变,选择了按兵不动。换言之,他是为了天下太平,不起纷争动荡,宁可牺牲自己性命。这是史料有明文记载的。明英宗:朱
2023-03-14 11:11:00
大明如果没有谁将早亡一百年
...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忠臣于谦写的一首诗歌,提起于谦或许了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如果不是于谦,大明王朝早就亡了,有人将于谦比作明朝的岳飞,忠心报国,一
2024-06-18 15:17:00
于谦权倾朝野为何会被轻易的被打倒
导言"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大臣于谦十二岁所写的诗,反映了他的人生追求,而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表示他做到了。于谦在朝廷崭露头角那一年,明朝正处于一个重要
2023-04-23 15:28:00
于谦的生死抉择与明王朝的沉浮
...我们故事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这个小男孩名叫于谦,出生于杭州,巧合的是,在他出生的那一年,明王朝的缔造者,伟大的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去世了。于谦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
2023-10-21 05:54:00
于谦被斩时为何锦衣卫落泪,孙太后也掩面痛哭
辅佐明朝四代帝王的于谦,朱祁镇真的痛下杀手将于谦处刑,孙太后得知后掩面痛哭,为其亲自书写悼词。听说老百姓一路哭喊,长街十里护送于谦走上断头台,连行刑的锦衣卫都忍不住落泪。可以说明
2024-05-16 20:19:00
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恩”的于谦,为何必须得死
...被废黜为郕王的明景帝朱祁钰离奇薨逝,虚龄只有30岁。于谦画像就在复辟后的第二天,少保、兵部尚书于谦便以“谋逆”的罪名遭到逮捕,并在正月二十三日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
2023-05-05 10:24:00
明宪宗为何恢复叔叔明代宗帝号
...机依旧没有解除。为举国一心抗击瓦剌,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站了出来,说服想要弃国南迁的大臣们团结一致保卫国都,并力推监国郕王朱祁钰继皇帝位。于谦的建议得到群臣及皇太后孙氏的认可,
2023-11-20 19:56:00
为何世人皆知于谦是冤枉,明英宗朱祁镇还要背负骂名,将于谦杀害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明朝以后再无功臣于谦。论一个朝代的兴起,少不了贤明的君主与忠诚的大臣,另一个朝代的衰败,更少不了昏聩的君主和奸佞臣子。对于明朝的于谦来说,位
2024-05-07 20: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