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林青在授课。
林青是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从1999年执教,她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医药情怀和科学精神的中医药人才,进行了药理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出版全国首部《药理学(模块版)》教材,创立“内容及模块双融合、师生双主体、科学记忆”的教学模式,药理学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成立云南省高等学校林青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
“只要肯努力,晚点开始也不怕”
“我1999年从中医研究所调任过来,因为之前没从事过教学工作,一开始感觉压力蛮大。”林青讲述,“学校以前有一个双选:学生选老师,老师选学生。那时候选我课的同学并不多,怎样吸引学生选课上课,把课讲得学生爱听,成为那段时间我用心琢磨的事。”
林青意识到,授课目标要明确,要围绕培养中医药人才目标,琢磨出授课内容,吸引同学。“要用简单的例子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这一点很重要。”为此,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注重系统性及完整性、缺乏目标导向的授课模式,提出了“内容及模块双融合、师生双主体、科学记忆”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只要肯努力,晚点开始也不怕。”林青表示。
在内容融合上,她注重将具有相似作用药物融合学习。例如解热镇痛药与镇痛药都具有镇痛作用,但又有严格区别,她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思考、查找资料、讨论,从镇痛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知识点比较两者异同点,加强基础知识构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将理论模块与实验模块相关内容融合,提高授课时间利用率,例如将实验模块中关于如何根据疼痛发生的原理合理选择实验模型、减少不必要的动物损伤融入理论教学中,并融入实验动物4R原则的动物伦理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及敬畏生命的职业素养。
根据脑科学研究成果,林青在各复习遗忘临界点设置测验,帮助学生形成牢固记忆。在此基础上编撰了由基本知识、总结记忆、拓展提高三大模块组成的《药理学(模块版)》教材,并在拓展模块建成了“药理学嵌入式思政、情怀案例库”,通过研究史话、趣事、学科研究进展、前沿研究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药理学研究思路,强化知识拓展,增加课程广度和深度。
林青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学习热情,强调培养兼具中医药情怀和科学精神的中医药人才,确定了“以德为先,培养具有药理学知识与技能、中医药情怀和科学精神的中医药学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她带领团队汇集教学团队几十年的教学研究成果,将经典药物研发史、医药热点事件、临床案例、研究前沿、中医药研究成果、时事政策、特殊药品管理法等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课堂,在讲述药理学知识的同时融入相关教学案例。
“对于学生的指导,无论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名科研导师,林老师始终是以全面的专业知识、严谨的学术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用自身行动诠释了何为‘传道、授业、解惑’。”2019级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冯晋说,“我有幸拜入林老师的门下,能够在硕士阶段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除了学业及科研能力方面,林老师还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道理。在3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林老师对于我的科研道路甚至人生规划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一系列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主动性。中医相关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考试包含药理学学科内容,云南中医药大学学生在药理学部分得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医药院校平均水平。2013年,林青获“云南省第一届高校教师中国梦教书育人星光奖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科研灵感往往来自一线教学工作
在被问及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时,林青说:“这两者并不矛盾。”她直言,很多的科研思路都是自己在上课时灵光闪现想到的。
林青从事中药药理学、药理学、中药药效学、中药治法与药效关系的教学与研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主任。她主编《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医理存真》,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经过多年的不断磨合和历练,林青团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思路,研究强调以中医理论、少数民族医药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药物临床功效,充分吸纳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中医治则治法与中药药效学关系研究为中心环节,紧密围绕国家和云南省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围绕行业和云南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围绕学校重点发展的科研和学科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立足于云南省地方特色较鲜明、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医药资源(包括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在中医治则治法指导下开展中医药调整人体内环境稳态,防治脑缺血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异位性皮炎等的药效学、作用靶点、物质基础、安全性、方法学及关键技术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寒冷致小鼠鼻黏膜屏障功能低下模型”“皮肤机械屏障功能障碍模型”,证明解表方可通过提高上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健脾方可通过修复皮肤机械屏障功能用于相关皮肤病的治疗;从调节神经血管单元微环境稳态角度,证明天麻可通过其多个活性成分协同调节缺血性脑卒中的时间、空间级联病理过程的多个环节,以对抗缺血性脑卒中。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林青在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组建了由中药学、中医学、药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专业背景教师构成的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多学科联动交叉互补的教学团队。
她非常重视教师团队之间传帮带作用,从教学科研等方面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给青年教师提供研究方向,并获得多项国家基金资助,带动团队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团队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挖掘思政案例、完善评价体系,收集课程思政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学生反馈,及时调整实施策略,不仅提高了授课质量,还有效提升了团队教师的综合素质。团队教师获省级教学比赛特等奖1人次、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1人次,多人获得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
此外,林青依托云南省高等学校林青名师工作室平台及药理学系列课程自主学习平台,通过网上及时交流名师工作室和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学习体会,传递工作室研究成果,招收省内访问学者到名师工作室学习工作。工作室招收昆明卫生职业学院访问学者教师唐当柱,指导其建设药理学课程。“林青教授广博的学识、严谨的科研态度、饱满的热情、不知疲倦的工作状态一直激励着我。在她的帮助下,我安心开展实验、顺利完成实验研究。在她的指导下,我负责的药理学课程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负责的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唐当柱说。
工作室成员还到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海源学院、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等兄弟院校进行课程建设交流活动,帮助其进行药理学相关课程的建设,产生了“树立一个名师,带动一门学科,带出一支队伍、产生一批成果”的效果。
“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一个人可以到达的高度或远度是有限的,但是一群人可能就会更好。现在我们教研室教授最多,就是最好的证明。”林青自豪地说。 (陈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30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