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怎可委屈作乐人李广利的陪衬,因此,李陵多次上书汉武帝请求允许自己亲率劲旅攻袭匈奴。汉武帝实在推脱不过就决定派遣李陵出兵漠北,但是以骑兵不足为由不愿意补充骑兵给李陵,最终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浩浩荡荡的出发了。本来汉武帝怕李陵以步兵袭击匈奴骑兵会吃亏,结果因为所派出去接应李陵兵马的都尉觉得自己好歹也是个老将……更多
了解了底细的匈奴骑兵紧追不舍。本以为汉武帝能够看在李家世代忠于大汉的份上饶恕李陵的无可奈何之举,没想到老糊涂的汉武帝竟然对李家实施了灭族,这一下子彻底激怒了一心想趁机归汉的李陵,也寒了众多爱国将士的心。汉武帝刘彻刚愎雄猜,意气用事直接给李氏家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更多
元鼎二年,夏侯颇死后,平阳长公主再度寡居,不久之后儿子曹襄也因病去世,此后平阳公主再次成婚,嫁给了大将军卫青。平阳公主嫁给卫青,先找皇后卫子夫说情,皇后又找汉武帝说明情况,汉武帝得知平阳公主要嫁给卫青的时候,都逗乐了,当初我娶了他的姐姐,如今他又娶我的姐姐,这倒是很有意思……更多
历史上的周文王,与正妻太姒一共育有十个嫡子,其中伯邑考是嫡长子,姬发(周武王)是嫡次子。众所周知,在继承制度上,周朝有严格的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不容打破,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说到底,不管其他嫡子、庶子贤不贤或长不长,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更多
据《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记载,周文王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十五岁时,生下次子周武王,因此伯邑考与周武王年纪只相差二岁。但历史上的周文王一共活了97岁,临终之前才传位姬发,大概算一下,姬发继位时已经82岁,伯邑考已经84岁。那么,会不会是伯邑考死在周文王之前……更多
《史记》: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司马迁还提到了一点,就是伯邑考死于周文王之前。因此,既然姬发、姬旦比伯邑考更有才华,且伯邑考又早已去世,所以周文王只能传位嫡次子姬发。《史记》中没有记载……更多
汉朝还有一些史书,提及周文王不传位伯邑考时,还有两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但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却让人惊心动魄。《尚书中候》记载:“文王废伯邑考,立发为太子。”这是说伯邑考犯下大错,或是周文王出于立贤,甚至或是姬发犹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样逼宫,最终周文王不得不废掉伯邑考……更多
这两则记载,可能都透露一个残酷的真相:姬发可能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样,设计除掉了登上王位的最大障碍伯邑考!“周文王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而周文王驾崩时,伯邑考已经84岁,必然儿孙满堂。即便是“纣王烹杀伯邑考”之说成立,按照《史记》记载,纣王释放周文王之后……更多
如果伯邑考主动让位,至少政治舆论方面于周武王有恩,周武王更该重赏重封伯邑考之后。如果周文王择贤,周武王为了表示兄弟之情,此后也该重封伯邑考之后,显示自己仁德,并安抚八个弟弟。如果伯邑考犯下大错,周文王将之废除,但周武王灭商之后,能大肆分封姬姓诸侯,自然也可以显示仁德……更多
其中孙蕡的成就最大,他被誉为岭南明诗之始”、“岭南诗宗”,出生于1337年的孙蕡,仪表堂堂,性格豪爽通达(诗文援笔立就,词采烂然。负节概,不妄交游),他无书不读,写起诗文来更是不用起草稿,开卷展纸,挥笔而成。而孙蕡的诗文读起来更是气象雄浑,有着魏晋风度,因此在当地也颇有名气……更多
随着岁月的加深,朱元璋的疑心,也是越来越大,自从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便开始担心,自己年幼的皇太孙,将来会驾驭不住那些他精心为太子准备的辅佐大臣,在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的开国名将蓝玉,以谋反之名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而孙蕡因为曾经给蓝玉题字作画……更多
卫青的身世其实很可怜,他是私生子。他的父亲叫郑季,母亲叫卫媪,所以按道理卫青应该叫郑青。卫媪本来就有三个女儿,分别是卫孺、卫少儿和卫子夫。这是卫媪和老卫家那边的丈夫所生的三个女儿。后来卫媪又跟郑季混在了一起,就生下了卫青。卫媪带着三个女儿,一直在平阳侯府上做事……更多
即使后来他成为了平阳公主宠幸的对象,其实这段婚姻也没有结束。反倒是卫青的第一个老婆,为卫青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卫伉、卫不疑和卫登。但是这个老婆很快就要退位让贤了。我们不清楚,卫青娶平阳公主的时候,这个老婆还在不在世。就算在世,也必须要退居二线,成为卫青的小妾……更多
卫青光得到平阳公主的欣赏,这还不够。毕竟朝中不是平阳公主说了算,必须要汉武帝点头,卫青才能获得朝中职务。为此平阳公主又做起了婚介工作,她把弟弟汉武帝拉到自己的府上,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喊出来服侍汉武帝,汉武帝一看卫子夫,立刻就走不动路了。因此卫子夫就这么成为了汉武帝的媳妇儿……更多
卫青这个人的人品那是没得说的,毕竟苦孩子出身,懂得为自己的前程拼命。但是在拼命的过程中,走一点捷径,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在卫青看来,自己的战功越大,那么他在朝中就越危险。为什么?因为嫉妒羡慕他的人比比皆是。他是一个马夫出身,根本就没有强大的背景可以跟这些老牌贵族相抗衡……更多
吕雉本是齐国贵族,秦灭六国之后,因故逃至沛县,吕雉后由父亲做主嫁给了年长自己十多岁的刘邦。然而,刘邦虽然与吕雉成婚,但却依然整天不顾家,整日在外饮酒游荡,吕雉对此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始终履行着一个妻子的义务,不仅为刘邦生儿育女,而且独自操持家务、孝敬公公。 ……更多
数年之后,刘邦因押送徒役而起兵造反,吕雉不仅独自支撑家业、抚养子女,甚至因此蹲过大牢,并冒着生命危险为逃入芒砀山的刘邦等人送衣送饭。汉二年(前205年),起兵四年多的刘邦重新杀回楚地,然而他却并未返家,直到被项羽击败才想起家中的妻儿,但此时的吕后已经和刘太公一起落入了项羽手中……更多
此外,吕雉对于刘邦夺取天下虽然没有直接贡献,但吕氏家族却在此期间出力甚巨。首先,在刘邦刚刚发动起义时,吕太公一家非但没有立即撇清关系,反而对其全力支持。而且,就在刘邦起兵后不久,吕太公的儿子、吕雉的兄长吕泽便在山东单父县起事,“发兵佐高祖定天下”(注意,这里用的是“佐”……更多
事实上,在汉初的朝堂之上,吕氏集团的力量其实并不弱,而吕雉更是贵为皇后,其子刘盈则是未来的储君。或许正是由于吕氏集团的势力过于庞大,这才引起了刘邦的忌惮,使其在吕雉的兄长吕泽去世之后(汉八年死于平定韩王信叛乱),开始着手瓦解吕氏集团,并意图改立太子。 ……更多
吕雉虽然贵为皇后,但她早已不对刘邦抱有希望,此时的她几乎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了一双儿女身上,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夺走了刘邦的戚夫人,竟然还要夺走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这显然触碰到了吕雉的底线。于是,吕雉以朝中吕氏集团为根基,开始拉拢朝臣形成自己的势力。而在以上四股势力中……更多
吕后是刘邦的结正妻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刘邦在沛县起兵,吕后跟着刘邦颠沛流离、出生入死,曾被项羽俘虏,做了长达28个月的人质,差点被项羽煮杀,可以说吕后跟着刘邦吃尽苦头。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沿用汉王的封号,定国号为“汉”……更多
吕后原名叫吕雉,出生于今天山东单县(古单父县),吕公之女,吕公后来为了躲避仇家带着家人移居沛县。在沛县令的酒宴上,吕公认识了刘邦,对刘邦在酒宴上的表现大为欣赏,提议将自己的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此时的刘邦多大史书并没有记载,据推算应该四十有余,因为刘邦是46岁才有了儿子刘盈……更多
在刘邦登基以前,为了打败项羽,先后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其中韩信、彭越、英布的军功最大,他们被誉为“汉初三大名将”,可是后来却惨遭吕后的毒手,那么吕后为什么要将他们赶尽杀绝呢?韩信是在刘邦当了汉王以后,投靠刘邦,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杀回关中。刘邦夺取关中以后,开始东征项羽……更多
刘邦分封的七位异姓诸侯王除了赵王张耳,其他的六位都是刘邦不得以而封。从韩信被贬,韩王信被迁往代地抵御匈奴,刘邦大封同姓诸侯王来看,刘邦杀功臣只是时间问题。吕后看得很明白,她所做的只不过是顺势而为,吕后想你不是想杀功臣吗?我帮你解决,还能立功,巩固自己的地位,何乐而不为?这正好如刘邦所愿……更多
对于曹植这个曾经作为自己的世子之位甚至是皇位的最大竞争者,曹丕必然是防备且忌惮的,而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之间的兄弟斗争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那首曹植“七步成诗”的《七步诗》了,其中的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出了多少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以及曹植自身处境的艰难……更多
在一开始,被南朝文学家谢灵运评价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曹植因为其文采之高,比曹丕更得父亲曹操的喜爱,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在世子之位的斗争中直接输给了曹丕,建安十九年(214),那时候曹植任临淄侯,当时曹操正在东征孙权,因为信任同时也是为了考验曹植……更多
曹丕在即位之后,并没有选择除掉曹植,也算是放过了曹植,但是,这个“放过”也仅限于放过曹植一命而已,另外的是在朝廷上对曹植各方面的限制和打压。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曹植的后半生是有多难过了。曹植后半生的艰难首先就是在官职上的频繁变动。在曹丕登基的第二年,便开始了对曹植的打压……更多
是在官场上壮志难酬,在曹丕在世的时候,尽管曹植对于朝政有着一腔热情,但在曹丕的打压之下,曹植多次上递的请求不是被忽略就是被拒绝,之后,好不容易等到曹丕病逝,其儿子曹叡继位,此时还不到三十五岁的曹植依旧非常渴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拥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令曹植没想到的是……更多
清朝建立前期皇位的更替往往伴随着血雨腥风,雍正皇帝的继位虽然让许多人备受争议,可依旧影响不到他日后的历史功绩。康熙后期的九子夺嫡事件让雍正看出了这个弊端,临终前他首创秘密立储制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位更迭国家动乱的危机。清朝皇帝绝大部分寿命都很长,基本都是在50岁以上……更多
道光皇帝说来说去在自个的几个儿子当中,选择了四阿哥奕泞。其实他的六阿哥比老四更有本事,有一次狩猎的时候咸丰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导致残疾。这是第一点不如老六的地方,再一个老六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而且能文能武。道光皇帝因此更加喜欢他,晚年道光也依旧面临着立皇储的问题……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