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如何让机器人技术赋能冶金生产高质量发展,为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让工人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实现本质化安全,是我不断上下求索的目标。”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重庆市最美产业工人”发布仪式现场,来自中冶赛迪中央研究院的吴曼玲用一款“智能测温取样机器人”讲述了她从初入职场的“萌新小白”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研发工程师的故事。
在她看来,“能工巧匠”型机器人不仅拥有灵活的四肢完成特定操作,还有聪明的大脑融合处理工艺知识与多感官信息,在动态生产环境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自主性,为冶金行业智能制造注入新动能。
摄影记者 张锦旗
“门外汉”到工程师
32岁的吴曼玲,2017年毕业后加入中冶赛迪中央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工作。从此,她就和机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机器人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涉及知识繁多的学科。”吴曼玲说,我并非机器人专业出身,面对机械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视觉伺服、路径规划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我深知唯有不断学习、夯实基础,才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她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主动学习、多方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经过不断积累,她从初入职场的“萌新小白”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研发工程师,主要从事冶金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及面向具体应用的控制系统开发工作。
作为一线研发人员,吴曼玲始终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全身心地投入到冶金行业智能制造机器人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并参与完成了多个项目落地实施工作。
同时,吴曼玲作为核心骨干完成重庆市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专项重点研发项目“面向恶劣高危和非结构化作业环境的重载智能机器人研发及示范”,项目成果“智能测温取样机器人”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吴曼玲还参与建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冶金智能装备实验室”,负责机器人控制系统通用平台的研发及面向具体冶金场景的机器人集成控制系统开发。
正是她深入研究、大胆创新,吴曼玲在智能测温取样机器人核心控制技术等方向取得了众多成果,2023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3年冶金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攻克测温取样智能机器人
测温取样是钢厂最为危险的工作岗位之一。
钢铁工人手持测温枪或取样管站在炉门口平台上进行测温取样,过程中存在炉内漏水造成炉体爆炸可能性,而且炉门口平台周边温度高、液态钢渣飞溅严重,即便有完备的安全预案,在大基数、高强度的工作下,也难免不发生险情。
吴曼玲所在的团队研究开发的智能测温取样机器人,用机器人“上岗”代替人工,将钢铁工人从危险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彼时,在智能测温取样机器人产品首台套落地过程中,并没有成功测到钢水温度。
吴曼玲和团队成员沉着冷静,立马和工人师傅们进行讨论。工人们建议“你们自己拿着测温枪去测一把温度,就知道机器人该怎么动作了。”
在工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轮流体验了人工测温取样的动作要领,并快速找到了机器人测温失败的根源。由于生产节奏紧张,团队成员也一鼓作气、完成了程序优化、参数修改等工作。
第二天机器人成功测温。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工人们反映测得的温度不准确、数值偏高,机器人作业的位置有问题。
生产间隙,吴曼玲和团队成员们爬到了电炉炉顶,利用手电筒指引与工人们确认机器人作业区域,对路径算法进行再次优化,最终成功测出了钢水温度。
随后,为加快暴露产品应用中的更多问题,吴曼玲带领团队“白加黑”“7×24”轮岗工作模式。
最终实现了稳定、可靠的机器人测温取样作业,赢得了现场业主的尊重与认可。
首台套成功落地,并没有让吴曼玲及团队成员们停下精益求精的脚步。他们经常白天在用户一线、在生产现场,跟踪产品使用情况,晚上回到驻地继续交流发现的问题、探讨技术路径。
随着这款智能测温取样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公司获得多个钢铁企业的测温取样机器人项目合同。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邓晞责编:蒋艳,周尚斗 审核:冯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1 14: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