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月29日晚,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25年吉林省“我们的节日·七夕”示范活动暨四平市“爱在英城 浪漫七夕”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在四平仁兴里沉浸式街区盛大启幕。
今夜的仁兴里沉浸式街区流光摇曳、香风带露。仿古檐角下,红绳与灯笼把夜色点得温柔;水旗轻摆,“网红打卡点”前人潮涌动。传统节日展板前,志愿者娓娓道来七夕渊源与乞巧礼俗;月老祈愿处“系”起一缕缕红丝带,“诗意告白·大声喊出来”让古典诗句走下书页、走进生活;“萌娃寻宝”以活动主题作暗号,童趣与家风在互动中悄然传递;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与七夕相关的文化作品,技艺之美与文化之魂同频共振。一个传统节日,被“过”成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文明课堂。
让传统“活”在当下:以沉浸场景激发文化认同
18时整,“萌娃寻宝”开始,头戴彩灯的“神秘人”在人群里穿梭,小朋友喊出暗号“爱在英城 浪漫七夕”,便收获一只会发光的发箍。非遗传承人摊位前,剪纸、盘扣、香囊与细丝工艺静静“讲述”七夕的旧时模样,手作的温度,让传统也有了当下的脉搏。
此次活动把节俗知识讲解、祈愿仪式、诗词告白与亲子互动串联起来,既有仪式感,又有参与度。通过“场景—故事—互动”的设计逻辑,传统节日从“被动观看”转为“主动体验”,文化记忆从文本叙述转为生活实践,推动“我们的节日”走进社区、走到群众身边,涵养公共空间的文化气质与审美品位。
让文艺“近”在身边:以国潮表达讲好中国故事
情景演绎区越夜越“热”。西游潮玩大巡游把经典搬到街巷转角,神话夜游叠加光影盛宴,唐宫乐舞体验站与水墨剑影打卡点,年轻人排队“上镜”。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剧院专业团队轮番上阵,《双回门》《大西厢》把“家长里短”唱得入味,手绢、扇子绝活赢得满堂彩;民族婚俗演绎“狼府嫁女”把地域传奇与本土神话串成沉浸式故事,历史感与烟火气在同一个镜头里对焦。国潮不仅是形式,更是文化载体;面向群众的感知,正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命力所在。
让服务“织”在日常:以文明实践提升城市温度
“文明实践+景区景点”的集市模式,把中医义诊、法律咨询、科学普及与就业帮扶等服务“打包”进夜间场景,群众“逛一条街、办多件事、解诸多忧”。志愿服务与文化惠民同频共振,既丰富夜经济内容,又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度与人情味。文明实践不止于“办一场活动”,更在于“形成一条链条”,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把文明种在日常点滴里。
以节培风尚:在家国叙事中涵育文明力量
七夕不仅是浪漫之约,更是价值之课。以诗词告白引导理性婚恋,以非遗展示涵养文化根脉,以亲子互动延续优良家风,把爱情观、家庭观与城市文明巧妙“编织”在一起,使“传家风、立家教、正家风”在欢喜气氛中入脑入心。节日因此超越“节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佳载体。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回答“人民城市”为谁而建
从“看得见的节日”到“看得见的文明”,四平以体系化策划、场景化供给、常态化服务,把传统节日转化为公共文化的创新场景、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城市品牌的生动符号。
鹊桥已搭起,缘分正当时。更可贵的是,文明的种子也在此刻悄然发芽——在古诗的一声告白里,在红绳的一次系紧里,在志愿者递上的一杯热茶里。于是,节日有了文化厚度,街区有了烟火气息,城市有了温度与质感。英城四平,以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与文化供给,书写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鲜活注脚。
吉刻新闻记者 毛思博 文/摄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30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