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晓莉,你先分配一下今天的接车任务,我带失主去趟北一楼!”“好嘞师傅,我在警务工作站这盯着,您去吧!”8点多刚一接班,北京西站派出所的两名女警就迅速进入角色,开始忙碌起来。她们是北京西站二楼候车大厅警务工作站的一对警花师徒。
70后师傅王桂英,2001年来到北京西站派出所,2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这个“三尺平台”的警务工作站,护航万千旅客平安出行。
90后徒弟吴晓莉,2021年通过国考成为了一名铁路公安民警,2023年4月来到北京西站工作,也成为这个小小警务工作站的一员。
枢纽
北京西站派出所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导向,不断赋能警务工作站接报警情服务。警务工作站不断提档升级,实现了从单一的接处警、上传下达到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的转变,成为派出所最现场、最精炼的合成作战枢纽之一,在此工作的民警也必须熟练掌握运用各种大数据平台和科技强警手段。
王桂英和吴晓莉师徒日复一日坚守在警务工作站前,或处理警情、接受旅客求助,或派发接车单、做好上传下达。她们所工作的地方是派出所的“中转站”,是执勤现场的“指挥台”,她们用细心、耐心、专业,用对铁路公安事业的传承,为来到北京西站乘车的旅客架起了“安心桥”、“连心桥”。
王桂英在这个警务工作站工作了23年,甚至能细数出从警务工作站到每个候车室的距离,讲述它的历次变迁。作为一名老同志,她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专业技能。通过二十多年的现场工作,她深深体会到了科技强警为旅客带来的福祉,和为一线工作带来的高效、便捷。她主动向队里年轻同志传授工作方式方法,耐心指导,不断叮嘱,帮助徒弟小吴尽快成长。她经常嘱咐小吴,在工作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和判断,面对不同的警情,一定要学会区分,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工作中要勤反思、常总结、多积累。
在师傅王桂英的认真指导和带领下,吴晓莉很快熟悉了警务工作站的各项职责,学会了给任务列清单,工作的时候按照清单一条条完成。她快速成长为得力助手,共同发挥好警务工作站的枢纽职能。
默契
这对警花师徒虽然合作时间不到一年,却特别合拍。面对各种各样的警情,她们总能快速判断、及时处理、高效解决。王桂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民警,吴晓莉在师傅影响下,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两人协作配合,帮助约150多名旅客找回丢失的物品,为旅客挽回经济损失总计数万元,解答指路乘客无数,处理近千条平台信息,维护了“枢纽”的正常运转。
事情多的时候,她们两人不用多言,自然分工协作。你来操作电脑,我来值守电台;你来回答旅客问询,我来填写接警记录⋯⋯千头万绪,说到底还是确保乘降车工作的绝对安全。突发状况不断考验着她们的应变能力。应对客流高峰时,吴晓莉负责及时与客运部门联系,掌握始发、终到列车的第一手情况;王桂英则第一时间分析研判候车室内人员密集情况,及时向派出所申请警力支援。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老与新的默契作出了保证。
寻物
在警务工作站,最多的警情是求助类警情,求助中最多的当属寻找失物。有在安检口拿错包的,有把行李落在安检仪的,有把行李放在候车室直接检票离开的,有记错候车室慌乱中出错的⋯⋯王桂英和吴晓莉几乎每个班都会遇到。王桂英告诉吴晓莉,“我们要把每一起旅客求助都当成小的‘案件’去办,这样才能抽丝剥茧快速帮助旅客找回失物。”
一开始,面对旅客的各种“马大哈”,吴晓莉有些理不清头绪,不知从何下手。王桂英身体力行,教导她如何处理不同类别的求助、面对不同的警情如何找准突破口。遇到丢失财物的旅客,王桂英都先问一句,“最后一次见到它是什么时候?”由此快速判断出遗失物所在位置,分析出大致情形。
2024年2月5日12时,胡女士报称其手机在进站时丢失,并称有人将她掉落的手机捡走,现在手机无法接通。接报后,王桂英和吴晓莉认真排查,迅速锁定其行动轨迹,推断出手机应该是掉落在北一楼安检处。王桂英随即带失主去疑似现场寻找,同时吴晓莉继续追查是否有“捡走手机的人”。12时35分,师徒二人联手调查发现手机的确被一名旅客捡到,但交给了安检人员,“无法接通”只是信号不佳而已。原来是虚惊一场,失主找回了手机,终于露出了笑容。
接警中,也会碰到“不太讲理”的旅客。春节前的一次经历,让新警吴晓莉记忆犹新。2月7日中午,一名中年男子气冲冲地跑到警务工作站,不由分说冲着正在接警的吴晓莉大声呵斥:“我过安检是为了安全的,结果把我的包弄丢了,被别人拿走了,你必须给我找回来!”吴晓莉还是第一次碰到如此激动的旅客,她有些不知所措。王桂英立即说道,“同志您别急,首先感谢您配合车站工作,您是在哪个安检口包被拿错的?我们一定帮您找回来!”听到王桂英坚定、沉稳的语气,男子也渐渐缓和下来,配合着民警的问询。后来,另一名旅客发现了错拿的行李,将背包及时送到了警务工作站。两位旅客在民警的见证下,查看各自财物无误后顺利乘坐火车。
事后,王桂英告诉吴晓莉,遇到着急的旅客,将心比心,放平心态,不能与之较真,不能被旅客的情绪影响,帮他迅速将行李找回来才是硬道理。
责任
警务工作站虽然只有三米多宽,可它承载的责任却非常重大。所有从派出所发出的指令,都要在这里“中转”。吴晓莉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总怕在候车大厅嘈杂的环境中听不到指挥室电台布警,时不时将耳朵靠近电台听一听,也担心漏接了哪趟车、忘签收了哪条信息⋯⋯时刻都在旅客群众的监督下工作,时时都有放心不下的责任,让她们工作中总是提着一百二十分的精神。
今年春运开始前,王桂英告诉吴晓莉,“要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了!” 相对于平时来说,春运期间旅客更多了,警情更复杂了,各类突发情况也增多了,肩负的责任更重了。
元宵节前两天,王桂英遇到一名旅客报警,该旅客已经离开了北京,但是将背包落在了第七候车室内,里面还有一个装有两千余元现金的红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寻找,由于候车室旅客太多、该名旅客所坐位置处在“死角”等原因,王桂英和吴晓莉一时丢了线索。次日夜班的时候,她俩不约而同又提起这件事,原来在她俩心中谁也没有放弃。一有空,她们就分头继续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们一帧帧仔细查看后终于找到了背包的行踪,顺线追踪,很快将旅客遗忘的行李找回,过年红包也在其中。吴晓莉打电话告诉旅客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旅客失而复得的喜悦。每当这个时候,王桂英和吴晓莉也是最开心的,是那种帮助了别人后由衷的幸福。
在警务工作站的首个春运,吴晓莉碰上了大年初一白班、元宵节夜班,从来没有缺席家庭团聚的她,在值班当天有些想家。王桂英抚摸着她的肩膀说,“很快你就习惯了,我们越是在万家团圆的时刻,越不能回家,我们是警察,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吴晓莉的父母也不停鼓励她,让她坚守岗位,好好工作,等忙完这阵子一家人再好好团聚,家里会准备一大桌子好吃的等她回家。
老民警带给新同志丰富的工作经验,教给她们如何处置具体问题;新民警为老同志带来青春活力,可以处置一些老同志能力范围外的事情。比如,吴晓莉在工作中经常利用英语专长,帮助多名外国旅客解决了困难。
警花师徒只是北京西站派出所执勤民警的一个缩影,他们用心用情用理,努力践行“小事不升级,大事办及时,矛盾速化解,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枫桥式”110接报警服务,不仅让旅客感受到了温暖,更筑牢了安全防线。
通讯员:赵茜茜
来源:新华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6 1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