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G7峰会召开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美国总统拜登会见,对话持续将近一个小时。日本政府随后宣布,拜登在这次会议中,重申了对日本提供核保护伞的承诺,并强调,美国在亚太的延伸威慑,将增强日本防御能力,并确保周边区域安全稳定。考虑到两人会面的地点,恰恰是在二战中受到原子弹轰炸的广岛,似乎是向外界,发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
【拜登与岸田面谈】
对日本而言,与美国的盟友关系,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本前提,虽然某种程度上,会以让渡部分主权作交换,但这个在日本政府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美国的核保护伞,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视为美日安全同盟关系的重要基石。
但也要辩证地看,在日本有心寻求军事解绑的大背景下,美国的核安全承诺,在增强日本核信心的同时,也能防止后者寻求突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迈上拥核的道路。这跟当初美韩的《华盛顿宣言》,性质比较类似。而在不考虑国际条约的情况下,以日本的军工能力,生产核武器可以说是小菜一碟。
【G7会议现场】
当然,技术性问题还是其次。一旦日本拥核,肯定会冲击到亚太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安全形势。而美国这边的约束作用,就显得分外重要。既要通过核保护伞,保证自己的核威慑能力在亚太得到延伸,也要对日本拥核可能性作出预先防范。
而且在拜登正式启程,白宫那边还特意强调,总统的广岛之行,就是要强调核裁军的重要性,把相关条约,作为核裁军与核不扩散的基础,巩固核不扩散体制。这句话其实不是说给特定一个国家听的。眼下,在中美作出有效对话,积极信号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拜登政府如能有效预防日本拥核,也是变相为后续对话排除了一个不稳定因素。
至于日本这边,岸田政府对这次峰会可谓是寄予厚望,打算最大化利用G7峰会这一国际外交平台,实现二战后的国家身份转换。峰会地点选在广岛,也有明确的考量。一是,日本想强化日本作为原子弹受害者的身份;二是,广岛在二战时是日本的军事首都,现在是一个和平之城。日本想借此,展现日本的新形象。日本摆出的这种姿态,能否打动周边国家,有待商榷。美国显然也无意为日本背书,白宫那边还特意强调“拜登不会为投放原子弹道歉”。
【G7国家领导人参加植树仪式】
只不过,岸田政治理念还是存在矛盾的地方,既要公开表示,寻求“没有核武器的世界”,又要打着“强化防卫”的旗号,逐渐为军事松绑?
平心而论,岸田虽然有心在美国的支持下,重塑日本二战后国家地位,但在亚太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注定面临很多的阻力。首先是与周边国家的历史宿怨,短期内难以消除,外交层面也存在芥蒂,势必影响到和解进程。虽然韩国这边率先示好,但尹锡悦之后,下任政府能否延续如此友好的外交政策,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光靠美国,是很难为日本在亚太的外交局面打开新的突破口。
【日本希望通过G7实现国家定位的转型】
总体来看,G7峰会选在这时候召开,对于岸田政府有很多积极因素。首先是政府支持率有所回暖,自民党在地方补选中也有出色表现,岸田得以巩固党内地位。另外,日本想实现二战后的身份转换。日本曾想过,假助中日关系和东亚共同体,实现这一目标。但现在中日关系恶化,中国崛起,日本就非得挂靠美国不可了。
美国虽然不想让日本拥核,但对日本发展常规武装力量,态度比较暧昧,所以就给了日本谋求军事解绑、突破和平宪法的空间。去年12月,日本对国防政策作出了一轮重大修改,将国防开支增加一倍,占到国内GDP的2%,并开始强调“报复性”能力,采购美国战斧导弹等。
日本外长在访美时就说了,面对“与中国战略竞争”的新时代,需要一个“现代化联盟”。这个现代化,在日本的预想中,也包括防卫力量的正常化,也就是全面军事解绑。但由于是把中国作为假想敌,这也让中日之间的外交氛围,显得很不对劲。而中日在经济上紧密相连,日本政府如果摆出强硬姿态,逐步逼近红线,致使局势升温,似乎也能反过来向美国漫天要价。
【G7期间,广岛民众抗议】
美国那边虽然对日本的新防卫态势,整体持开放态度,并不代表美国会默许日本完全解绑。美日两国的军事同盟关系,过去分工比较明确,美国是矛,而日本是盾。
如果日本能发挥矛的总体作用,相应的也能减轻美国这边的负担。但美国的目的,是日本为自己分担在亚太地区压力,而不是反客为主,改变美日同盟中的主次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核保护伞承诺,既是对日本的安全承诺,也是对日本地缘政治野心的变相约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20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