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科举旧事:颜值与功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2 16:25:00 来源:精彩生活

前言

在科举盛行的古代社会,“状元”这个头衔无疑代表着学识与地位的最高殊荣。然而你是否曾想过,在这看似只重视学问的选拔体系里,外在的才貌条件其实也起着微妙的作用。当年,新科状元与屈居第二的探花相比,后者往往更招人喜爱。这其中竟隐藏着何种看人品德的考量,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关怀,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科举旧事:颜值与功名

功名与颜值

十八岁时,李彦晖第一次踏上赴京赶考的征途。彼时正值盛夏,炎热难当,李彦晖只穿着单薄布衣,背着简单行囊,就踽踽独行上了北上的马车。离家时,李母亲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些银钱作为路费,以及几包裹的干粮当作行路食物。

李母凝视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叮嘱他一定要在外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官,造福一方百姓。李彦晖连声应允,内心满怀对科举之路的憧憬与期待。他想象着若自己将来高中状元,必定会让家人亲戚刮目相看,为荣为光。这个梦想激励着他熬过了路途中的艰辛,来到京城准备投入考试的准备。

科举旧事:颜值与功名

三年后的春天,经过层层筛选,李彦晖终于在这一次会试中脱颖而出,高居第三名,被誉为“探花”。而夺得状元的,则是一个叫张书鹏的竞争对手。彦晖虽未能考取最高荣誉,但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已感到十分欣慰。至少自己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也证明了自己并非只是一个村中的普通书生,而是有实力与天资争取更高荣耀的人。这让刚刚22岁的李彦晖感到无比光荣。

那年,李彦晖22岁,已是个英俊不凡的青年。他虽然只是靠自学成才,但丝毫不见那种衣冠楚楚的书生气,反而有一股英气。他身形挺拔,乌黑的头发如瀑布般垂下,双目有神,而且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番儒雅随和的风度在。

科举旧事:颜值与功名

这在当时的科举考生里可不多见,大多数只顾埋头苦读的考生都是一副虚弱孱弱的模样,而李彦晖不仅学识出众,外形风度更是出类拔萃。这使他一时间成为了各方瞩目的焦点。

消息一传回乡下,李家立刻受到了各方的瞩目和对李彦晖的高度评价。村里有好事的妇人们立刻把这位新科探花的相貌一遍,无不羡慕他是个“明眸皓齿”、“丰姿英发”的美男子。

村中有女儿的父母更是直接把李彦晖看做了女儿的理想婿婿,个个都想将女儿许配给这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新科探花。村中有不少的少女听闻李彦晖的才貌,也纷纷把他当做了梦中情人,日思夜想着何时能与彦晖成婚。这在当时封建父母主导婚配的社会,实属罕见。

科举旧事:颜值与功名

看在眼里的状元郎

与李彦晖不同,这次高中状元的张书鹏相貌平平,身材瘦弱,不乏典型书生的病容和呆滞。但他来自一个世代读书人的家族,诗书传家已有数代,张书鹏自幼刻苦钻研,日夜不懈,最终依靠自己的刻苦努力高中状元,实属情理之中。

村民们对张书鹏夺魁的反应虽也热烈,但远不如他们对李彦晖外形的关注。毕竟,一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探花婿,要比单纯埋头念书的状元更让人眼前一亮,更讨人欢心。李彦晖的母亲听说自己儿子又才又貌的消息后,更是喜上眉梢,立刻请来媒婆从四面八方为儿子物色对象,准备包办一个门当户对的婚事。

科举旧事:颜值与功名

相比之下,张书鹏的处境就没那么好了。他自小相貌平庸,又不善言谈,只顾埋头苦读,母亲张氏一直为他的婚事发愁。张氏曾一度幻想儿子高中状元后,定能娶到一个同样来自顶级读书世家的千金,奈何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

许多读书人家庭都认为张书鹏相貌太过普通,不足以嫁给自己家的女儿。一个拥有最高荣誉的状元,在婚姻大事上反而处处碰壁,让张母无比头疼。这与李彦晖受宠若惊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种种迹象表明,在封建古代,探花的颜值魅力,似乎真的要胜过状元的学识地位。

科举旧事:颜值与功名

科举中的细微关注

其实,如果细细推敲,科举考试向来被视为衡量一个人学问和智识的最高标准。但如果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在这背后,考官们也暗中掺杂了许多其他方面的考量。这其中隐含了他们对人文精神的细微关注。

科举考试,本质上是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仕途,日后担任官职来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因此,考官在出题时,也会在文义后面隐含些许对考生品性的考量。譬如在策论题中添加“为民请命”等字眼,乍看平平无奇,但其实是在测试考生是否有为国为民的广阔胸怀。甚至透过题目的字迹笔画是否工整规范,也能推断出一个人的个性和品行。

科举旧事:颜值与功名

再者,科举考试并不仅仅看重一份卷子的好坏。在经过层层筛选进入殿试前,考官们也会通过面试等环节,审视考生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一位理想士子的标准。有的考官甚至还会关注考生的外表仪容,因为这被认为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这种细微的考量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多此一举。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它让科举成为一次全方位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对智力的比拼。毕竟,科举出身的士子日后要服膺圣明之道,承担治理社稷的重任。因此,考官也希望从多个方面审视一个人,而不仅凭借制式化笔试的成绩。这种人文关怀的科举理念,也就导致了探花往往比状元更受瞩目的现象。

科举旧事:颜值与功名

天生我材必有用

经过层层比拼,李彦晖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娶到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名门千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体面生活。他在未来的仕途中也继续发挥所长,一路高升,最终官居一品。

张书鹏虽在婚姻大事上步履艰难,但他没有气馁,而是继续依靠自己过人的学识和修养,最终也得到了皇上嘉奖,官运亨通。他在朝堂上努力学习,逐渐练就了雄辩滔滔的口才,并在许多政事上向皇上进献过妙计。

可以说,科举或许有弊端,但也毕竟提供了一个较为公平的选拔渠道。李彦晖和张书鹏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充分显露头角——前者在风流倜傥的才貌上占尽便宜,后者则在学富五车的深厚学识上独占鳌头。他们最终都能发挥所长,各得其所,都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科举旧事:颜值与功名

结语

当今科举虽已成历史,但其中公正选贤的核心理念还值得代代相传。社会需要在政治体制上兼顾多方面因素,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各有长,社会的进步有赖于对各种天赋与才能的充分认可与发掘。只要心怀天下,视民如子,不管才貌如何,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2 2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阿拉伯人参加唐朝科举:唐朝的包容与“小太宗”李忱的辉煌成就
...在人保举下,宣宗李忱特别让李彦升这个外国人前来参加科举考试。谁都没想到,李彦升竟然成功了,成为当时二十二名进士之一。这一下举国将其视为大事,有些人为此痛心疾首,对李彦升成为进
2024-02-23 05:57:00
为何许多人在年老之时仍然执着于考取功名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许多人在年老之时仍然执着于考取功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一、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古
2024-11-07 19:33:00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科举制度,乃系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这种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选举志》的说法,“有清一沿明
2023-12-20 15:35:00
清朝时期食物科举制度:五种人无缘金榜题名
...封建王朝诞生一来,进入朝廷做官都是读书人的向往。在科举制度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想要进入朝廷做官,只能靠月旦评,或者是别人的举荐。隋朝时期科举被发明,可惜的都是在这个朝代,科举并
2023-11-18 06:04:00
宋江本身也有些才华,为什么不去考取功名
...(学士之职,清要贵重,非他官可比,朕常恨不得为之)科举正途如此诱人,宋江小时候也是寒窗苦读,想要长大了了考取功名的。宋江在江州服刑的时候,写了一首《西江月》,第一句就是:自幼
2023-02-21 19:15:00
金榜题名背后的荣耀与辛酸:揭秘科举状元与进士的真实生活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时期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是科举制的推行仍然为当时的统治者选拔出了大量的人才。从隋炀帝建立科举制到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持续了一千
2024-02-13 21:03:00
古代读书人为什么都会想考取功名呢
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隋朝,到宋朝基本发展成熟,历朝历代虽然在考试时间、考试间隔时间上有一定差别,但其本质上的层级关系没变,也都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所谓科举考试的层级关系,指的
2023-05-23 10:22:00
古代科举有多难?如此高难度的考试谁考谁疯
...经将金榜题名列为古代的四大喜事之一,在古代的时候,科举被许多文人所推崇,能够中举是很多书生一辈子的梦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使得很多人对于科举考试趋之若鹜,想要通过这样的
2023-02-01 16:27:00
宋朝人对科举制有多狂热,每个人都有一个“科举梦”
...,这句话绝对是所有宋朝人最真实的心理写照。宋朝人对科举制的狂热程度,在所有封建王朝中也绝对独树一帜。由此衍生出的种种奇怪现象能说明,每个宋朝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通过读书应试改变
2022-12-22 19:5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在二十四道拐 二战援华医生后人感慨:祖辈若看到今日中国,必感震撼而欣慰
贵州晴隆,蜿蜒的二十四道拐见证过战火与生机的跫音。近日,援华名医林可胜(Robert Kho-Seng Lim)的孙女Shawn Lim Mottley 与 Mirah Lim Todd
2025-08-29 06:34:00
抗战中的太原:四桩惨案遗址的历史诉说
晋阳堡“11·8”惨案纪念馆(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岁月流转,晋阳堡的残碑、籍营村的焦窑、边家庄的断壁、河家庄的窨子
2025-08-29 07:02:00
郑玄与酒礼:只敬两杯,成礼不为过
鲁网8月28日讯(记者 王玉龙)8月26-27日,首届全国郑玄经学学术研讨会在潍坊市峡山区举办。这场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
2025-08-28 15:00:00
四代人的守望:79年守护一座烈士纪念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梦媛 李海涛 赵旭正午的阳光洒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运粮河畔陈户烈士纪念园,守塔人王建亮弯着腰,正仔细清理砖缝里新长出的杂草
2025-08-28 15:38:00
郑玄与服虔:功成不必在我
鲁网8月28日讯(记者 王玉龙)郑玄与服虔都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尤其在《春秋》和《左传》的研究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2025-08-28 15:40:00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8旬老兵义务守墓57载 希望孙辈继续守下去
大皖新闻讯 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有一处烈士墓。今年89岁的退伍老兵王茂贵已经在这里守了57年。8月28日上午
2025-08-28 15:53:00
日照市莒县举办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书画展
鲁网8月28日讯 (记者 谢文明)翰墨忆抗战,丹青敬先辈。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8月27日,日照市莒县在莒州博物馆举办“翰墨丹青绘同心”书画展
2025-08-28 16:12:00
陈壁生在首届全国郑玄经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鲁网8月28日讯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首先我谨代表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欢迎大家来到潍坊
2025-08-28 16:12:00
免费!今起开放!就在福州西湖!
好消息!今起,西湖桂斋重新对市民开放啦!在福州西湖公园西南隅、荷亭旁藏着一座福州市级文保单位——桂斋,它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丁忧在榕的林则徐与福建布政使程含章
2025-08-28 17:25:00
王纪卿的《中国血:抗战十四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以宏阔的史学视角,将中华民族1931年至1945年的抗争史精心提炼
2025-08-28 18:09:00
快板再现抗战奇迹
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创作快板书《夜袭阳明堡机场》的灵感源于抗日战争时八路军用简陋的武器装备创造的军事史上经典战例。1937年10月19日
2025-08-28 18:09:00
好“豫”知时节·七夕丨打卡!以爱之名
大河网讯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千年以来,七夕的月光静静流转,映照中国人心中最柔软也最执着的浪漫情结——它不只是鹊桥相会的缱绻传说
2025-08-28 21:4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抗战中贵州有一座“战时故宫”——访故宫文物南迁存放旧址安顺华严洞
从安顺城区出发,向南3公里处,有一天然溶洞,世人称之华严洞。洞口,印有“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安顺华严洞故宫文物南迁存放旧址”字样的石碑矗立
2025-08-28 22:44:00
太原地区反顽斗争从这里开始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古交市南头村“抗战一面旗 红色堡垒村”红旗雕塑。张澍宏 摄 清晨,微风徐来。81岁的古交市南头村村民郝太平
2025-08-28 07:20:00
信念坚如磐 驱寇复河山——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四)“爹!您耐心的(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
2025-08-28 07: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