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老龄化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来说,这个特征更是尤为突出,无数人也在这种现状中,思考着未来的发展,例如某知名社交网站上出现的热门问题:人到老年,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好,还是应该找个老伴共度余生好?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自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在不断的加剧,在全国人口当中超过60周岁的老年人数量达到了13.7%。
至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突破2亿大关,全国老龄办工室发布消息称,在未来的20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还将不断加剧,并且会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在2050年,也就是30年后,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将占据全国人口的30%以上。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生育政策的影响,现代年轻人大多由于自身生活和工作的繁忙而无暇顾及父母的生活,甚至不得不将父母送入养老院,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单身老年人是否应该再找一个老伴共度余生呢?
站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人类的时间、精力、身体机能都是有限的,身体机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
在30岁左右,个体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能力都将达到顶峰状态,在这个年龄阶段人们能够快速地认识和接受新鲜事物。
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必然会出现认知衰退、记忆力减退等现象,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个体内心会产生强大的“空虚感”。
按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女性55,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大多会进入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交际圈子逐渐变窄,加之子女的陪伴较少,内心的孤独感会油然而生,尤其是丧偶或是离异老人。
由于上述因素,老人的内心可能会产生“被抛弃感”,甚至会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绝望和自我否定。充分的陪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老年人内心当中的孤独感,帮助老年人面对对于老年生活以及死亡的恐惧感。
老年心理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衰老感”,它指的是人类在面临正常的生理衰老时,加之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在内心当中产生“我已经脱离社会了,我已经老了不中用了”
由于个人情况的不同,在老年阶段,个体的人格发展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老年人会因为一时间无法适应突然“闲”下来的生活,因此产生悲观、消极情绪。
也有一部分老人会产生争强好斗的情绪,言行举止常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追求完美。
有些问题在年轻的时候表现的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会转间显露出来,甚至向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站在老年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老年人实际上比青年人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老年人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人们内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除此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于时间的感知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老年人或更会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时光飞逝,他们会开始担心自己的身后事,担心子女在未来的生活,这也会加剧老年人内心的“衰老感”。
“善万物之得时,感悟升之行修。”心理学家指出,当个体进入老年阶段,有了自主选择生活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提升自己对于生活的控制感,也会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大多数人进入老年阶段之后,会更加看重自己子女的生活,不少父母都会选择给子女带孩子,深入到孩子们的生活当中,以填补自己内心当中的空虚和孤独感,但是,老年人的内心当中实际上更加期盼能够有自己的伴侣来陪伴自己的余生。
爱与被爱实际上个体内心当中最基本的需求,只有这种基本的内心需求被满足之后,他们才有余地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并且在老年阶段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老病死。
综上所述,为人子女我们应该尽量的去尊重老人的选择,如果老人有倾向去选择重建家庭,找一个老伴和自己共度余生,那么子女应该给予鼓励,而并非是因为世俗的眼光而阻止父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5 2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