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即便是现在依然有后置后驱车型如保时捷的911,只不过现如今绝大多数的乘用车品牌都放弃了后置后驱这种驱动布局形式。原因很简单,后置后驱几乎是最糟糕的驱动布局形式,除了能把情怀值拉满,其余再难找到任何优势。后置后驱并非高大上的代名词,上世纪30-50年代后置后驱是廉价、经济车型的代名词。如下图所示菲亚特500就是采用后置后驱。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70多年前烂大街的廉价后置后驱车型逐渐演变成如今保时捷的独树一帜。所以后置后驱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再拥有保时捷品牌的加持,后置后驱就成了高端的代名词。要知道世界第一台前置前驱车同样价格不菲,世界上第一个铝制的水杯甚至比等质量的金杯还昂贵。工业化生产与普及改变了很多产品本身的价值,也对消费者们的认知造成了影响。
所以现如今并不是不造后置后驱,而是早在几十年前全球几大车企都在造后置后驱,而在二战期间后置后驱是专门为平民所打造的经济车型。直到后期前置前驱的产生,才导致后置后驱形式的渐渐离场。FF与RR具备同样的集成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先天层面的操控又比后置后驱好太多,关键可以更好的兼容L型、V型发动机。
后置后驱的劣势
后置后驱几乎是最古老的驱动形式,如上图所示1886年的奔驰专利1号车就采用了后置后驱的形式,可以理解为是现代汽车的一个雏形。但随着发动机越做越大、动力越来越强、发热量越来越大,再加上车身覆盖件越来越多,就导致后置后驱在散热、操控等问题上难以解决。所以前置后驱开始流行,发动机摆车头通过撞风来散热,那个时期没有强制循环水冷系统。
现如今保时捷的911车系是刷榜利器,几乎在各个赛道都能刷出完美的成绩,所以很多朋友认为这是后置后驱的功劳?曾几何时保时捷的911车系可是被称作大名鼎鼎的“寡妇制造机”的,而原因皆由后置后驱所导致。最离谱时的前后配重曾达到前32%、后68%左右,普通人极难驾驭。所以在非特殊条件下这种驱动布局形式很难成为主流。
而如今保时捷911车系操控性很好,原因在于有针对性的调整、设计,以及一堆电子设备的加持才将后置后驱彻底束缚住,让后置后驱变得听话。但问题是保时捷能不遗余力的花费大量成本完善后置后驱,其它乘用车品牌也能如此么?比如一款10万元的家用轿车设计成后置后驱需要增加成本几十万来优化它的行驶平稳度,那么这款10万元的轿车该卖多少钱?
所以保时捷造后置后驱,是因为它的产品能卖上高价,所以它舍得投入成本去改良后置后驱。但那些普通品牌呢?它们的产品利润低,靠得就是走量。打造后置后驱要么大幅度降低行驶稳定性,要么改善后置后驱的行驶稳定性大幅度提高车子价格,似乎哪种方式都不太理想。因为不能放弃车辆的行驶安全性,更不能忽视受众群体的购买能力,所以普通车型自然缺乏打造成后置后驱的原动力了。
保时捷为何不放弃后置后驱
其实保时捷很想放弃后置后驱,现在想甚至早在几十年前就想,只是后置后驱早已成了保时捷的品牌象征、图腾,成了保时捷最正统的基因传承,已经深深地被市场所完成裹挟,想放弃并不容易。实际上现如今保时捷旗下的很多车型是前置后驱、中置后驱,这些车型的总销量远比后置后驱的911销量高得多。但后置后驱就好比小品卖猫中的那个瓷碗,碗在猫就好卖。
如上图所示1969年上市的保时捷914,这是费利执掌保时捷时的作品。中置后驱的布局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取代911,但其销量却是惨不忍睹。后来保时捷又推出了造型极为GT化的前置后驱车型924,销量依然非常惨淡。而彼时的保时捷依然不遗余力地为打造出取代911的新车型而努力,之后陆续打造了928、944、968等车型,但销量均无任何起色。
如上图的924以及下图中的968,不看车标谁又能看出这是保时捷呢?这保时捷的968是不是很像高桥凉介那辆马自达RX7FC?所以在那个时期保时捷想放弃后置后驱根本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类高性能跑车的受众群体而言,后置后驱唯有保时捷能拿得出手,长头前置、中置引擎的GT型车所面对的竞争太大了。捷豹、阿斯顿马丁、法拉利等等,哪个品牌的跑车造不出长车头?
所以在一堆中置、前置引擎车型的捣乱之下保时捷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差点破产,当时保时捷旗下仅剩的三款车就是911、928以及968,而唯一还具备活力的车型就是911。所以在那时保时捷痛定思痛保留下了911车型,也不再打造968那类奇葩的GT车型,因为后置后驱才是别的品牌没有或不深耕的技术。也正是从那时起保时捷才彻底把后置后驱定义成了品牌图腾、象征。
后置后驱的兴与衰?
后置后驱可以说是个典型的战争成就出的驱动布局形式。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二战,后置后驱真可能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前文已经提到后置后驱虽然诞生很早,但随着汽车、汽车产业不断的发展已被边缘化,彼时前置后驱是绝对的主流。但二战消耗大量资源,钢铁价格飞涨,前置后驱由于集成度低、消耗原料多等劣势已不再是那个时期的最优解。
结构紧凑、集成度高、成本低廉的后置后驱就变成了最优解,后置后驱的本质与前置前驱是一样的,均可以把发动机与变速器做成一个整体模块(如上图所示FF驱动布局形式的发动机与变速器可以做到一起,早期的后置后驱也是看中这个优势),大幅度降低了装配成本,还节省了一根前置后驱车上的传动轴。比FF难处理的则是进气、冷却,毕竟发动机在车尾难以实现撞风。
不过当时捷克太拖拉很好地解决了进气、散热的问题,太拖拉T77可以看作是大众甲壳虫的原型车。在小胡子拿下捷克苏台德地区后,大众顺理成章地拿走了太拖拉的风冷专利技术从而打造出经济型平民车甲壳虫并大获成功。如下图所示太拖拉T77,是不是很像一台拉长的甲壳虫呢?之后保时捷以大众甲壳虫为原型打造了经典的356,从此产生了第一辆以保时捷命名的汽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3 18:00: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