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战风斗浪,为遇险船舶护航
——黄骅港“拖轮船队”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陈春宇 白洪义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海面上,国能黄骅港务公司拖轮船员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驾驶着被誉为“小个子大力士”的拖轮,在港口各个角落穿梭,协助货轮安全靠离码头。这些拖轮虽然体形小巧,但力量惊人,就像大海中的守护者,守护着每一艘过往船只。
除日常拖带作业,黄骅港务拖轮船队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保障黄骅港海域人员和船舶的生命财产安全。危急时刻,他们总能迅速响应,毫不犹豫地奔赴现场,为遇险船舶和人员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
一天,黄骅港3号锚地收到一条紧急求助:“绪扬19”轮上一名船员因呼吸困难昏迷。情况危急!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立即指派王洪银驾驶拖轮前去救援。当时,海上风力达七八级,浪高近3米。王洪银跟随导航寻找“绪扬19”轮,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驾驶技术,成功将病危船员接至拖轮并迅速返航。“在抢险救助中,虽然大家都很疲惫,风浪大得让人恐惧,但作为一名救助拖轮的船长,我必须稳住情绪,带着船员们一起完成任务。”王洪银说。
由于黄骅港地理位置特殊,海上气候条件复杂,为保障能源枢纽港高效运行,拖轮队伍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提高对海上搜救的快速反应能力。
去年5月的一天,调度管理科科长张宁像往常一样紧盯视频监控屏幕,关注气象预报。当得知夜间有大风时,立即布置防风措施。傍晚时分,黄骅港果然遭遇大风侵袭,瞬间风力达到十一十二级,进港的四艘船舶几乎同时遇险。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张宁和同事们迅速投入“战斗”中,张宁根据现场情况给予专业提示,成功化解四艘船舶的险情,保障了在港货轮的安全。事后,“国电17”轮船长激动地说:“我们遭遇险情时曾感到绝望,但看到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的拖轮及时赶到,心中顿时燃起了希望。”
近年来,黄骅港煤炭下水量稳居全国首位。随着7万吨级双向航道一期工程竣工,来往船舶日益密集,这也对拖轮船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新入职船员要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和风险告知。除了技能培训外,船队背后还有一支技术力量,他们是设备保障团队,资深岸基轮机长刘友是其中的佼佼者。
“船调,‘神华拖12轮’,我船雷达突发异常,无法工作,请协助解决。”2023年元旦假期,拖轮船队值班调度室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雷达,作为船舶的眼睛,对于航行安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雷达一旦失效,船舶在海上就如同盲人一般,无法有效识别周围的障碍物,这给拖轮的航行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值班调度员立即联系刘友。刘友来到驾驶室,对故障展开排查,很快锁定故障源头——雷达磁控管损坏,导致电磁波发射异常。经过近三个小时的紧张排查和修复,雷达系统终于恢复正常。
“像雷达这种进口设备维护成本高,备件采购周期长,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设备保障就会永远受制于人。”刘友将情况反馈给技术团队带头人岳小林。“咱们已经着手推进拖轮前期的国产化改造计划,这个航海雷达就是首个攻坚点,后续还将打造一套智能航行辅助系统,让这双‘眼睛’看得更远、照得更清晰、用得更智能。”岳小林说。
经过近一年的攻关,全方位立体融合探测技术在“神华拖10轮”成功应用。“将水下声呐、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高科技探测装置融合到一起,实现对水面及水下物体的有效识别。”岳小林说,特别是在能见度不良等恶劣天气下,当探测到碍航物时设备会发出预警,辅助拖轮驾驶,及时发现遇险船只和人员,从而为搜救抢险争取更多宝贵时间。
黄骅港开港以来,国能黄骅港务公司拖轮船队共执行及参与海上搜救抢险任务362项次,紧急出动搜救抢险拖轮674艘次,累计投入救助时间2436小时,成功救助了191艘次遇险船舶以及161人次遇险人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0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