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编者按:在昆剧艺术的璀璨星河中,徐霓以“末”行之道,虽至桑榆之年,却犹如晚霞满天,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作为2024年浙江昆剧团的年度艺术家,徐霓自2000年从浙江艺术学校“96昆剧班”毕业并加入剧团以来,始终坚守在昆剧舞台,是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万”字辈中的佼佼者,擅长文、武老生角色。他师承京剧名家王盛霖、叶盛华及昆剧大师张世铮、陶伟明,深得前辈精髓,扮相俊秀而刚正,台风稳重又不失潇洒,嗓音苍劲高亢,基本功扎实且艺术表现力极强,深受观众喜爱。其代表剧目《寄子》《打子》《搜山·打车》等,以及在大戏《鸣凤记》《十五贯》《风筝误》《春秋吴越》中的精彩演绎,均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徐霓还屡获殊荣,包括浙江省昆剧中青年演(奏)员大赛“表演三等奖”及“洪昇杯”浙江省昆剧京剧青年演员大奖赛“表演铜奖”,实至名归地成为了当代昆剧艺术界的一颗璀璨明星。
李蓉: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文武老生徐霓
“从小学兴趣班走出的昆剧末行”
问:徐霓老师您好,请您介绍一下您是如何与昆曲结缘的?
答:李蓉老师您好,其实在考进96昆剧班之前,我学过很长时间的京剧。我是杭州人,小学在小河小学读书。那时候我们学校的课外活动中办了京剧实验班,应该说当时在全市是首家的,老师们挑选了一些音乐课上表现好的孩子去参加京剧实验班。这个实验班当时是和浙江京剧团合办的,我是第一年就参加了。浙江京剧团的很多老师,如王盛霖、叶盛华、马可久、叶坚等老师都教过我们。所以当时办的很轰动,第二年来学的孩子就更多啦。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在小学去推广戏曲文化的这种方式真得非常好。我从二年级一直学到六年级,当时学的就是老生。所以最早我是准备报考京剧团的。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京剧团招生,我本想去报考,结果因为年龄太小,没法报名。后来96年昆剧团来招生的时候,我就报考了昆剧班。
问:您还记得您当时参加考试的时候,唱的是什么曲目吗?
答:我唱了一段京剧《甘露寺·劝千岁》,因为自己在小学里面就学过,而且也很喜欢。老师们看了我的腰腿情况,觉得有基础在,后来就录取了。
问:您学了很长时间的京剧,是否去参加过一些京剧比赛?
答:我当时和京剧团学员交流很多,都很熟悉。我曾经参加过在天津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京剧新苗杯大奖赛,获得了业余组的第一名。
问:从京剧转到昆剧会不会不适应?有没有想过把老生改为小生?
答:京剧和昆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学过京剧老生再学昆剧老生的话,对我来说还是需要一些改变的。分行当的时候,老师们也觉得我适合老生,所以我就一直演老生了。
昆曲《风筝误》,徐霓饰演戚補臣
昆曲《别母乱箭》,徐霓饰演周遇吉
“把人物还原到历史情境中”
问:说到严震直这个角色,您和张世铮老师曾同台表演过,当时紧张吗?
答:我还是感到很紧张的。张老师扮演程济,他的一招一式都特别有讲究,昆曲是要边唱边做,唱做结合的要恰到好处,中间不能停顿的。一旦停顿,节奏就会断掉,人物情绪就跟不上了。张老师当时教我戏的时候对我非常严格,能够和他一起演出,在台上有老师带着一起去演,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扮演的严震直这个人物,本质是好人,但一时蒙蔽了自己,领命去捉拿建文君。但在程济的一番慷慨陈词后,严震直幡然醒悟,最后羞愧自尽表忠心。所以我对人物的基调把握是“忠”。我在演的时候是以文武老生应工,所以扎着靠,这个与一般文唱的老生相比,气势感要更足些,人物的唱念也要有力量。当然人物心理的转变也有个过程,所以在演的时候要有层次感,不能显得很突兀。
张世铮老师(右1)在给徐霓勒头
问:您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除了去观摩老师的表演和同行的演出,还会用什么方式?
答:末行中很多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除了跟老师学习之外。我最大的兴趣就是看历史书了解人物,这也是我的业余爱好。比如刚刚说的杨继盛,我就把明代的他那段历史去查找翻阅了解,这对于我塑造人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要详细去了解他所在的历史环境,去还原人物形象。我当时看了《明朝那些事儿》等一些历史书,把杨继盛之死与严嵩被扳倒的整段历史详细地了解一下。杨继盛这样的官员在当时其实并不出名,但他身上的刚烈是剧作家们所欣赏的,他的好友王世贞为其撰就《行状》,之后又编成《杨忠愍公集》,并以杨继盛为原型创作了传奇《鸣凤记》。杨继盛人生的悲剧也是因为他过于刚直的性格,加之谋略不够,被奸人设计陷害而死。我在看那段历史的时候还注意到杨慎这个人物,发现三国演义中开头的《临江仙》就是他写的,我就非常能够理解他经历了这么多起伏,才会写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种心境。其实昆曲老生有太多历史人物可演,在看这些历史书的时候也让我学习了很多。
昆曲《浣纱记》,徐霓饰演伍子胥
“珍视并保护昆曲这份文化遗产”
问:请您讲讲在您和老师们学习过程中的难忘经历?
答:其实有很多,我举三个例子来说。比如我的恩师张世铮老师,我在2015年第三届当代昆剧名家收徒拜师仪式中正式荣幸的成为他的徒弟。他是我们浙昆“世字辈”的老艺术家。师父是个多才多艺的全能型。他非常喜欢做笔记,无论是演出心得,还是唱词稿本。您看(打开张老师抄写的唱词和曲谱),他的字迹非常端正工整、笔力遒劲,到现在他仍然会工工整整地手抄下来。这也是一项基本功,他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张老师有很系统化的思维,除了角色之外,他会让我用心记住每个人物在不同场次的道具,除了自己扮演的角色,其他角色也要记。因为他始终强调一出戏,所有的演员都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最早演出《十五贯》的时候,因为人数不足,张老师自己曾经在演过除了苏戌娟之外的所有人物,熟悉所有的人物和所有的道具对他来说就非常重要。张老师始终让我记住:昆剧“末”行什么都要懂。不光要了解完成自己本行的所有剧目知识,别的行当的剧目,甚至包括服装、盔帽、道具、乐队的音乐曲牌、锣鼓点子等等一切都要了解,这样才算一个合格的昆剧“末”行演员。如果细究的话,昆剧真得非常讲究,要讲求细节真实,要和历史情境、人物身份适配。再如有一次我参演了蔡正仁老师的《长生殿·迎像哭像》,他扮演唐明皇,我扮演小太监。戏中他祭奠杨贵妃时,需要用到酒杯,开始道具工作人员给他准备了方杯,他说这个不对,应该是用“爵”,爵是帝王用的酒樽,这样和人物的身份才对应。我觉得类似于这种细节体现了老师们对于人物、礼仪等更深入地研究。还有一次,我和王世瑶老师演出《访鼠测字》,那天对台词时他突然问我,“小徐,有句词:‘鼠乃一十四划’,你有没有思考过为啥是一十四划?”,我当时数了一下笔画,发现鼠的比划是十三划,我确实感到很困惑。王老师解释说,因为古代汉字中的“提”和“折”是两化,所以“鼠”字左下方是由提折两笔构成。我恍然大悟。王老师是想以这句台词告诉我,昆剧的每一句词都是有来历有讲究的。就比如《打子》中雁儿落有一句唱词:做歌郎“薤露词”,我当时就很困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老师解释说这是古代的哭丧职业,因此作为四品大员的郑元和父亲发现儿子竟然去哭丧,才会怒打儿子。所以演出昆剧和欣赏昆剧都要有文化积淀,才能体会出它要表达的意思。
张世铮老师(右)与徐霓
问:您认为该如何对昆曲进行传承和发展?
答:我觉得昆剧作为文化遗产,有其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打个比方来说,良渚出土了一个泥制茶碗,这个茶碗就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器物的特征,不需要再去给它上色上油漆。昆剧也是一样,我认为在传承和发展中,还是应以传承为主,因为真的还有很多很好的戏值得挖掘和传承。昆剧需要发展,但一定不是随意的创新,把它原先有的特点在创新中湮灭掉,这样反而对昆曲是有损害的。比如一些声光电的东西,确实会让舞台很炫,但戏曲传统的一桌两椅还是应该要有保留的。因为戏曲舞台的这种虚拟性,其实是对演员表演的考验,如果都全部写实了,演员的表现空间反而会受到影响。
徐霓生活照
问:您从事昆曲表演已经二十多年了,请您谈谈您的表演心得?
答:昆剧很美,也很难。任何一个昆剧演员,都必然经历昆剧表演艺术“入门、继承、创新”这样三个阶段,从人生必然从“童年—青年—壮年—老年”这样一条发展规律。所谓“入门”,并不是一跨进这座艺术殿堂就算入门了,而是要经过专业学习,掌握了昆剧表演艺术的基本要素,也就是应工某一行当的技艺,如四功五法,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入门”,并为“继承、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刚才我说的戏路宽广之外,我们还要追求表演艺术的深度,为通向表演艺术境界更为深远的境界而努力。要通向这一境界就要钻研人物,概括起来是八个字:“深于挖掘,精于表现”。挖掘,即是分析、理解、体验、感觉;表现,即是把内部创作相当准确地表现出来。例如表演深沉的时候并非是一步三叹,或眉闭眼合的作状。它是体验、感受的丰富内在的外化,并在观众的直觉中感受到再现的情境和人物的心境,产生自己的意象的结果。人们常说:“心中有了,眼神、脸上都看得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8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