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杨行密占据淮南之后便开始向邻镇扩张,杜洪、钱镠皆因受到杨吴的进攻而向朱梁求援。
随着朱温对北方藩镇的兼并,其势力范围直接与淮南接壤,因此朱温亦有吞并淮南之意,故而在杨吴进攻武昌军之时,朱温派遣军队协助杜洪,并令荆湖地区的成汭、马殷、雷满出兵援助。
吴鄂战争期间,杨吴除直接与杜洪争夺黄、鄂二州之外,还不断与朱温、钱镠进行战争,其内部亦是发生叛乱,以致吴鄂战争持续长达十一年(894-905),结果为杨吴占据蕲、黄、鄂三州,鄂岳、荆湖地区的藩镇格局发生巨大改变。
唐末的吴鄂战争历时较长,而杨行密将杜洪作为进攻目标则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
早在乾宁元年(894),黄州吴讨投降于杨吴后,杨行密与杜洪之间就已经开始发生军事冲突,直至天祐二年(902),杜洪兵败被执,吴鄂战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乾宁元年吴讨投降于杨行密至乾宁四年(897)梁吴清口之战为第一阶段;清口之战后至光化三年(900)杨行密兼侍中为第二阶段;天复三年(903)杨吴遣李神福进攻武昌军至田之叛为第三阶段;杨吴平定田后再次遣李神福进攻武昌军至天祐二年(905)刘存攻克鄂州为第四阶段。
(一)第一阶段(894.12-897.5):争夺黄州乾宁元年(894),黄州吴讨因举城降于杨吴而受到杜洪的进攻,杨吴命朱延援助黄州却兵阻于蕲州,而杨行密先遣前锋瞿章入据黄州,杜洪未能攻破。
杨行密占据黄州后,以此作为进攻鄂州的基础,逐渐有兵临城下之势,杜洪遂屡次求援于朱梁。
乾宁三年(896),朱温命朱友恭南渡淮河“以便宜从事”。
乾宁四年(897),杨行密受命领江南诸道行营都统,进攻鄂州。
梁将朱友恭便进攻黄州,杨吴亦遣马珣率兵援助。
瞿章势微,只得“拥众南保武昌寨”,其后,马珣未至而“黄州陷”,朱温又遣庞师古等人率军进攻淮南,杨吴撤除对鄂州的围困,将兵力投入到抵御朱梁的战争之中,自此“二镇稍宁”。
杜洪虽然靠依附于朱梁而与杨吴抗衡,但朱温与杨行密曾“共攻孙儒”,因此,起初梁、吴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稳。
黄州被杨行密占据不久后,泗州(治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刺史张谏因不满朱梁使者傲慢无礼而举州而降于杨行密,朱温亦将杨行密派往汴州贸易的茶商扣押,自此“扬、汴始有隙”。
其后,朱梁先后吞并兖、郓、徐、宿等州,杨行密逐渐占据整个淮南,二者的势力范围开始接壤。
在此期间兖州朱瑾被朱温击败,投奔淮南。
杨行密亦是插足浙西董昌与钱镠之间的战争,董昌“求援于淮南”,杨行密先遣台濛“攻苏州以救之”,又命田等人率兵“攻杭州镇戍”。
钱镠依附于朱温,并“遣使求救于梁”。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梁吴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直至乾宁四年(897)清口之战爆发,朱梁大举进攻淮南而遭受失败,杨行密得以“保据江、淮之间”。
由此可见,在第一阶段中,杨吴占据黄州的同时亦与钱镠发生战争,故而杨行密并未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进攻鄂州的战争中。
此外,黄州之降实为清口之战的导火索,而清口之战的爆发亦使杨吴不得不暂时放弃对鄂州的进攻,杜洪因此转危为安。
(二)第二阶段(898):进击鄂州朱友恭攻取黄州之后并未施行有效的控制,光化元年(898),朱友恭“自江西行营还”,杨吴便再次占据黄州,进而攻打鄂州。
杜洪往水中投毒,以此来抵御杨吴的进攻,并再次求救于朱温。
此次朱梁并未遣将援助杜洪,而是遣使者督导马殷、成汭、雷满“连兵解围”,杨行密便撤军。
经此战之后,唐廷因杨行密对其听命,便“加杨行密兼侍中”,以此来笼络杨吴势力。
清口之战后,朱温将主要兵力投向北方地区:光化元年(898)至光化三年(900),先后与河东李克用、安州武瑜、襄州赵匡凝、幽州(治今北京市)刘仁恭、蔡州(治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崔洪、青州(治今山东省淄博市青州市)王师范、镇州(治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王镕、定州(治今河北省定州市)王郜等藩镇发生战争,直至光化三年十月,朱温在中原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固,北方大部分藩镇“皆弭服耳”。
其中武瑜、赵匡凝、崔洪皆因与杨吴交往而受到朱梁的进攻。
光化二年(899),杨吴与朱梁之间发生三场战争:正月,杨行密亲自“将兵数万攻徐州”;七月,海州(治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请降于杨吴,张训、王绾率兵入海州“遂据其城”;十月,因王师范叛于朱温而向杨吴求援,杨行密遣台濛、王绾“将兵助之”。
在此期间,杨行密与钱镠之间亦有战争:光化元年,钱镠遣顾全武攻苏州,杨吴士卒被“斩馘沈溺者千计”;光化三年,杨吴将康儒攻睦州却因“食尽”而撤军。
可见杨吴在其北方和东南与强邻为敌,难以分兵西进。
因此,在第二阶段中杨行密对进攻武昌之事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光化三年(900)至天复三年(903)间,杨吴未曾攻打杜洪,而是将主要兵力用以进攻钱镠与朱温,并在此期间平定昇州冯宏铎势力。
天复元年(901)八月,杨行密遣李神福“将兵取杭州”,其后生擒顾全武,于十二月“受其犒赂而还”。
昇州位于扬州(治今江苏省扬州市)与宣州之间,昇州刺史冯宏铎“自恃楼船之强,不事两道”,天复二年(902),杨吴将田击败冯宏铎,其后杨行密对冯宏铎进行安抚,将其部下“皆分部安堵”,自此杨吴在淮南地区的统治更加稳固。
在此期间,杨吴与朱梁之间仅有一次战争,即天复二年六月,杨行密攻宿州,却因“粮运不继”而撤军。
(三)第三阶段(903.1-903.8):围困江夏天复元年(901)至天复二年(902),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挟持至凤翔,宰相崔胤拉拢朱温出兵进攻李茂贞。
在此期间,唐廷诏西川等八道共击朱温,又命杨行密“讨杜洪、马殷”,以此来分散朱梁的兵力。
天复三年(903)正月,杨行密命李神福、刘存进攻鄂州,首战即占据永兴,其后又将杜洪围困于江夏。
杜洪再次向朱梁求援,朱温遣韩勍率“万人屯兵滠口”,并令成汭、雷彦威、马殷出兵援助杜洪,惟有成汭“自拥众乘巨舰”前往鄂州。
马楚将许德勋与朗州将欧阳思趁虚袭击江陵,成汭部下将士闻之“皆无斗志”,李神福又遣秦裴等人迎击荆南军,并“以火焚其舰”。
成汭兵败,投水而死,韩勍闻后亦撤军。
自此,杜洪“势益孤”,鄂州指日可破,但是此时杨吴内部田联合安仁义起兵反叛,杨行密“召神福以讨”,李神福只得暂时放弃对鄂州的围攻,为稳定军心,以进攻荆南为由“勒兵具舟楫”,转而沿江东下以讨伐田,杜洪势力因此而得以喘息。
天复三年(903),朱温将第五可范等数百名宦官“尽杀之”,又安排其部众“布列遍于禁卫及京辅”,以此来控制唐廷;其后彻底平定淄青王师范势力,自此“东渐至海,皆为梁土”,势力再度扩张。
杨吴除进攻鄂州外与朱梁之间亦有直接冲突:四月,杨行密命王茂章“以步骑七千”自海州北上助王师范抵御朱梁的进攻,又遣将进攻宿州。
杭州则是爆发武勇都之乱,钱镠为抵御田而派钱传瓘、顾全武等人出使扬州,并与杨行密联姻,至此“二境渐睦”,杨吴与吴越进入短暂的和平期。
综上所述,在第三阶段,杨吴将主要精力用以进攻杜洪,而朱梁却无暇顾及杜洪,所遣军队仅起到声援的作用,成汭败死后朱梁亦撤军,但杨吴却因田之叛而导致此次兼并武昌军的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四)第四阶段(904.3-905.2):吞并鄂州天复三年(903)十二月,田兵败被杀,杨行密欲以李神福代田为宁国节度使,李神福却“以杜洪未平”为由进行推辞。
次年三月,杨行密遣李神福、刘存“复将兵击杜洪”,其后李神福因回广陵养病,刘存“代为招讨使”,继续攻打鄂州,直至天祐二年(905)二月刘存击败杜洪,杨吴兼具淮南、武昌二镇。
在李神福、刘存第二次进攻鄂州期间,朱温为逼迫昭宗迁都而“率诸道丁匠财力”营造洛阳皇宫,其后又于天祐元年(904)八月派遣蒋玄晖等人杀死唐昭宗。
因此,起初朱梁忙于控制唐廷,并未出兵援助杜洪。
杜洪只得求助于马殷,却未得其回应,又再次向朱梁求救,直至十一月,光州因叛附朱梁而遭受杨行密的进攻,朱温才亲自率军自颍州南渡淮河进攻杨吴,对于武昌则是派遣吴章“以三千兵解围”,却被李神福击败,后又命曹延祚率军“与杜洪共守鄂州”,至此杜洪才得到朱梁的支援,而鄂州已被围困近九个月。
杨行密面对朱梁的进攻,并未像此前清口之战那样与其正面对抗,而是“按兵不出战”。
天祐二年(905)正月,朱梁进攻寿州(治今安徽省淮南市),杨吴依然“闭壁不出”,杨吴在淮河一线对朱梁采取守势的主要原因为此时杨吴的兵力集中于三处:其一,刘存率军围困鄂州;其二,王茂章进攻润州(治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安仁义,直至天祐二年正月“为地道入城”才将其攻克;其三,睦州陈璋于天祐元年十二月降于杨吴,因此受到钱镠的进攻,杨行密便遣陶雅“将兵救之”。
在这三支军事力量之中,刘存出兵时间最长,兵力最盛。
由此可见,在第四阶段,杨行密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鄂州。
在此期间,杨行密为减少杜洪的援军而对马楚及吴越示好。
天祐元年(904)三月,杨行密“遣钱传璙及其妇并顾全武归钱塘”,此举使杨吴与吴越之间的和平期得以延续;其后杨行密又将马殷之弟马賨遣回湖南,马賨遂“劝殷与行密连和”,马殷虽未能与杨行密和好,但在刘存围困鄂州时未出兵援助杜洪,足以见杨吴纵马賨归湖南的效果。
纵观吴鄂战争的过程,北方朱梁势力多次协助杜洪抵御杨吴的进攻,以致这场战争旷日持久,经过长达十一年的战争,杜洪势力消亡,原武昌军的大部分区域被杨吴吞并。
杨吴攻取武昌军之时,其势力范围尚处在江淮之间,北有朱梁、南有钟传、东有钱镠,西有杜洪,且其内部亦不稳定。
因此,杨吴时常面临多线作战的困境,故而其对武昌军的兼并战争耗时较长。
杨吴最终取得吴鄂战争的胜利,将鄂州杜洪势力吞并,究其原因,并非“重围经年,粮尽力困,救援不至”那般简单,而是需要从杨吴、朱梁、杜洪及其他势力等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有以下六点。
第一,杨吴取得淮南之后重视发展恢复,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其对外扩张。
江淮地区“职方东南之奥”,自然条件优越,粮食产量丰富,萧梁时就有“田积之要,唯在江淮”的认识。
杨行密“洞详稼穑,善抚蒸黎”,占据淮南之后重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采纳高勖的意见“进贤守令劝科农桑”。
淮南在杨行密的治理之下经济状况提升显著,杜洪所辖仅为鄂州,加之连年征战,故而其经济实力远不及杨吴。
第二,杨吴在扩张势力的同时军事实力不断扩充。
杨行密为扩张势力而于淮南地区“蒐兵练将”,组建军队,其中以黑云都、黄头军为精锐,李神福就曾任“左右黄头都尉”。
杨行密为人“宽仁雅信”,因此在其扩张势力的过程中不断吸纳能臣骁将。
乾宁四年(897),朱瑾、史俨等人投奔淮南,其所率领的沙陀骑兵填补了淮南军队“旧善水战,不知骑射”的短板,自此杨吴“兵锐甚,疆天下”。
杜洪以地方土团保据鄂州,因此军事实力相对较弱,难以与杨吴军队相抗衡。
第三,杨吴主将李神福的作战能力强悍。
李神福跟随杨行密起兵庐州,属于杨吴元从功臣,杨行密将李神福视为心腹,并且“以女妻其子承鼎”。
天复三年(903),田攻占昇州,擒李神福家室,以此作为要挟,欲拉拢李神福,神福不为所动且“斩使者而进”,此事足以见李神福对杨吴的忠心。
李神福为杨行密征战多年,史书中未见其败绩,故而吴任臣称李神福“战无不克,义在忘私”。
杨行密命李神福为讨伐杜洪的主帅,足以显示在第三、第四阶段,杨吴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吴鄂战争中。
第四,杨吴对鄂州的攻取策略。
鄂州城外多为湖泊,农业基础薄弱,但黄州、永兴一带,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鄂州的外围。
在吴鄂战争前期,杨吴占据黄州,自江北进攻杜洪。
战争后期,李神福称鄂州东部的永兴县为“馈运所仰”,故而先攻占永兴县,以此来作为进攻鄂州的基地。
马殷亦曾对杜洪言:“淮兵深入,仰永兴以济”,杜洪遣精兵进攻永兴县却被刘存击退。
杨吴先后攻占黄州、永兴,以此为据点对杜洪发起进攻,故而能够在攻取鄂州之时占据主动权。
第五,朱梁受北方藩镇牵制又忙于代唐自立,未能及时增援杜洪。
纵观战争进程,在第一、二阶段中,朱梁援军尚且能够为杜洪解围,此时杨吴亦是尚处在起步阶段,且只是将部分精力投入到进攻杜洪的战争中。
杨行密在淮南立足稳固之后便着手向鄂岳地区扩张,派遣骁将重兵进击武昌。
因此,在第三阶段中,朱梁将韩勍见吴军势大未与其交战便撤军,但杨吴内部生变,杜洪保存有侥幸因素。
在第四阶段中,朱温虽在完全控制唐廷后亲率军队南下,但此时杜洪已久困孤城,加之朱梁援军未能将吴军击败,以致最终杜洪身死城陷。
第六,吴鄂战争后期南方藩镇未能给与杜洪有效的军事援助。
在吴鄂战争的第三阶段中,荆湖地区仅成汭出兵,雷、马势力却趁机劫掠荆南,自此荆湖地区不再出兵援助杜洪;江西钟氏虽与杜洪联姻,却始终未曾出兵援助杜洪;襄州赵氏家族与杨行密交好,亦不能协助杜洪与杨吴抗衡;杭州钱镠亦是因武勇都之乱而与杨吴和亲,未能在东部牵制杨吴的军事力量。
故而在吴鄂战争后期,仅朱梁、成汭对杜洪施以救援,但皆被李神福及其部下所击败。
杨吴以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吴鄂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周边藩镇的活动亦是影响吴鄂战争的进程,而吴鄂战争的背后却是梁吴之间的较量。
此外,杨行密能够在与杜洪、钱镠发生战争的同时与朱梁抗衡,并且取得吴鄂战争的胜利,得益于杨行密本人“缉兵戎而有术”,其部众在其领导之下得以施展才华,胡三省亦称杨行密能够成就霸业的主要原因是“一时诸将皆能尽其智力”。
从地理上而言,杜洪的盟友都距离鄂州较远,杨吴沿着长江或自江北南渡更容易逼近鄂州,杜洪比较孤立,只是杨吴在开始时力量尚未强大,杜洪便可在夹缝中依赖朱梁自存。
吴鄂战争结束后,成汭、杜洪势力消亡,杨吴的势力范围延伸到鄂岳地区,直接与朱梁、马楚接壤,该局势贯穿整个五代时期,可见吴鄂战争对唐末南方地区的藩镇格局影响巨大。
(一)杨吴势力扩张吴鄂战争的直接受益者便是杨行密,在杨吴攻取武昌军的过程中,杨行密始终以奉唐廷之命为讨伐杜洪的理由,唐廷亦是对其封王,在唐宣谕使李俨至淮南后,杨行密于扬州“建制敕院”,并且“以李俨将命为据”对部下进行封拜,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自此,杨吴开始由藩镇向王国转型。
吴鄂战争后,杨吴的势力范围再次得到扩张,成为南方地区最为强大的藩镇。
因鄂州被杨吴所占据,故而杨吴的西部与马楚接壤,开始将扩张目标转向湖南地区,并且对洪州钟传势力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为日后攻取江西奠定基础。
(二)朱梁转移战略目标在吴鄂战争过程中,朱梁数次出兵南下,名为援助杜洪,实为兼并淮南。
虽然在此期间,朱温以安州武瑜、蔡州崔洪暗结杨行密为由,遣朱友恭攻杀武瑜“尽收其众”,朱友裕“引兵定蔡州”,势力范围得到扩张,但是成汭、杜洪势力先后被兼并,朱梁的同盟力量因此而削弱。
王黄之乱后,朱温欲得东南财税而屡次进攻淮南,但是皆以失败而告终,史称“三举而三败”。
杜洪兵败后,朱温亦因攻寿州未下而回兵汴州,自此再无南下之意,鄂州虽然地理险重,但朱梁已是鞭长莫及,只得与杨吴沿淮河对峙。
其后,朱温将主要精力用于代唐之事,并将战略目标转向河东李克用。
朱梁未能取得东南富庶之地的控制权,只得依赖于河南、魏博等镇的财赋作为其与河东作战的经济支撑。
此外,杨吴在南方逐渐扩张,朱梁不得不分兵对其进行防御,因而导致朱梁无法将全部兵力投入到与河东李氏对抗的战争中。
(三)荆湖地区势力重组吴鄂战争后期,荆湖地区的成汭势力消亡,朗州雷氏趁机占据荆州,其后襄州赵匡凝之弟匡明击退雷彦恭,朱梁便表授赵匡明为荆南留后。
朱梁吞并赵氏家族的势力范围之后,以贺瑰镇守荆州。
雷彦恭再次进攻荆州,贺瑰据守城池,不出兵与其交战,朱温便遣高季兴代替贺瑰为荆南留后。
自此,高季兴于荆南“招葺离散”又“治城隍,设楼橹”,为荆南政权的崛起奠定基础。
早在成汭入据荆州之时,便有吞并澧、朗的意图,故而与雷氏家族产生矛盾。
而成汭势力强大时,因“恶殷事全忠”而寇掠湖南。
马殷曾为雷满所攻而向朱梁求援,朱温只得遣李振前往和解。
在成汭进援杜洪期间,荆南掌书记李珽以“武陵、长沙,皆吾仇”为由劝成汭屯军巴陵,静观其变。
因而,荆湖地区成、雷、马三股势力之间实际上互为敌对关系。
成汭的败亡,相当于朗州雷氏与湖南马氏的敌对势力被削弱,而此后雷氏便连结杨吴与马氏相抗衡。
楚将许德勋在劫掠荆南回兵途中占据岳州,马殷便以其为岳州刺史。
许德勋曾与马殷同隶秦宗权帐下,二人“情好款洽”,属马楚政权的元勋,因此得见马殷对岳州的重视程度。
杨吴占据鄂州之后便与马楚争夺岳州却未能成功,故而杨吴与马楚于鄂岳地区逐渐形成对峙。
吴鄂战争后,荆湖地区的形式逐渐发展为湖南马氏与朗州雷氏争衡。
雷彦恭东连杨吴“断江岭行商之路”,并且欲占据荆州而与朱梁交兵。
马殷则始终奉行高郁所进“内奉朝廷以求封爵而外夸邻敌”之策。
因此,朱温代唐后,封马殷为楚王。
其后,朱梁为剿灭朗州雷氏“命季昌与楚王殷讨之”。
后梁开平三年(909),马楚将秦彦晖击破朗州,生擒“雷彦雄等七人”,雷彦恭“单棹遁去”投奔杨吴。
自此,马楚“始得澧、朗二州”。
由此可见,吴鄂战争不仅使杨吴的势力范围得到扩张,而且直接影响到荆湖地区藩镇格局的变化,杜洪覆亡后,朱梁只得扶植马楚以荆、安、岳等州为支撑与鄂州对峙,遏制杨吴势力向西扩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2 13: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