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卫恭王朱瞻埏,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的日常生活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4 09:34:00 来源:戏说三国

前言:大明王朝如果不算南明的几位皇帝,前后一共有16位天子。除了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以外,其他十四位皇帝都有陵寝。而除了开国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位于南京外,其他十三座帝陵都在北京天寿山,简称明十三陵。

根据宣德年间行在礼部官员给明宣宗的奏疏,当时“清明、七月望(即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冬至日”这三个节日,都要对帝陵进行祭祀。后来又加上先帝本人的忌日及皇帝本人生日当天,也要对陵寝进行祭告。这件事之所以拖到宣宗朝才确定,主要原因在于宣宗祖父太宗朱棣去世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而其父仁宗朱高炽的生日是七月二十三日,而仁宗本人五月驾崩,没赶上父皇的忌日和自己的生日。

壬辰,行在礼部奏:“故事岁遇清明、七月望及冬至日,行在太常寺具祭仪,在京文武衙门分官祭长陵。今后每岁祭献陵,宜如长陵之礼。”从之。—《明宣宗实录卷十》

卫恭王朱瞻埏,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的日常生活

至于祭祀陵寝的人选,则在皇帝、亲王、驸马、勋贵和普通官员之间来回切换,视当时的人员配备情况而定。而今天本文的主角朱瞻埏,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承担起了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的职责。甚至于连他的英年早逝,也被认为是阴气太盛所致。

生母尊贵,长兄疼爱

朱瞻埏,生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炽第十子,生母郭贵妃。仁宗一共10个儿子、7个女儿,从出生时间来看,朱瞻埏是货真价实的幺儿。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瞻埏的祖父朱棣在最后一次北征途中驾崩,皇太子朱高炽于八月十五日登基,十月十一日九岁的朱瞻埏被封为卫王,封国在河南怀庆府(府治在河内县,即今河南省沁阳市)。

母慈子孝朱瞻埏的生母郭贵妃,是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的孙女,出身十分尊贵。郭英作为洪武朝为数不多能看到朱元璋驾崩的功臣,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他的儿子郭镇娶了老朱第十二女永嘉公主,两个女儿一个嫁给老朱第十五子辽王朱植,一个嫁给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可以称得上是十足的人生赢家。

但是郭家由于在靖难战争中站队建文帝一边,战后受到了朱棣的忌恨和清算。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67岁的郭英去世。朱棣虽然追封其为营国公,谥威襄,但是武定侯的爵位却就此中断,无人袭封。

卫恭王朱瞻埏,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的日常生活

为了翻身,郭家将族内最出色的女子嫁给皇太子朱高炽为妾,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现当年的辉煌。郭氏确实很有本事,朱高炽后面的三个儿子都是她生的,说明后期在太子宫中已然是独宠的地位。就在儿子封王之前,郭氏先被册为贵妃。随即郭贵妃的兄长郭玹,从青州中护卫指挥佥事的任上升为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然后袭封武定侯,圆了郭家人二十年的梦。

甲寅,升青州中护卫指挥佥事郭玹为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玹,故武定侯追封营国公英之孙,贵妃兄也。—《明仁宗实录卷六》壬申朔,命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郭玹袭封武定侯。—《明仁宗实录卷七》

仁宗对卫王这位幼子也很疼爱,据郭贵妃家书透露,朱瞻埏患病之时,仁宗还曾亲自为其祈福。对于卫王府的长史官,朱高炽同样很重视。左长史金寔,是参与修纂《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大儒,更是当年皇太子的春宫旧班底。右长史杨黻,因在朱高炽继位后直言上疏,受到皇帝本人的好评。

二位长史也没有辜负仁宗的委托,在卫王身边“日以诗书进,说事开益,皆由于正”。正是由于有金寔、杨黻这样的王府官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明史》才会对卫王有“孝谨好学,以贤闻”的评价。

长兄疼爱可惜这样儿子孝顺,双亲疼爱的幸福生活,只维持了短短十个月就宣告结束。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朱高炽在钦安殿驾崩,皇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继位。按照明初的惯例,先帝的后宫妃子要殉葬。但实际上本次只有五人殉葬,以郭贵妃的家世以及子嗣,按理不应该在这份名单之中。两百年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举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沈德符在其所著《万历野获编》中阐明了自己的怀疑对象:仁宗皇后张氏。

然前是登极所封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仅郭贵妃、王淑妃在所殉中,何也?况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又上未崩前之两月,曾封张氏为敬妃,为荣国忠显王之孙,今太师英国公辅之女,册文中赞美甚备,亦不从殉,盖以乃祖父勋旧特恩也。是时六宫止以贵妃为极贵,下中宫一等。《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

卫恭王朱瞻埏,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的日常生活

七月初二日,朱瞻基为朱高炽上尊谥曰: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谥皇庶母贵妃郭氏曰恭肃。也许是对郭贵妃的死因心知肚明,朱瞻基对这个自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朱瞻埏特别照顾,《明史》称“宣宗抚爱之”。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八月,朱瞻埏5位兄长: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荆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和梁王朱瞻垍分别之国。留在京中的只剩下25岁的越王朱瞻墉和14岁的卫王朱瞻埏。越王不去就藩,我们之前分析过,是有皇位备胎的因素在里面。至于卫王,则因为年纪小和身子弱。

大明首席祭祀官

但是年纪小,不代表可以啥活都不干。虽然朱瞻基不会让弟弟们插手军政事宜,但作为皇帝替身出席各类礼仪活动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卫王之前,负责祭祀陵寝的郑王朱瞻埈。现在郑王既然已经之国,越王又轻易不能出动,这个重任只有交到朱瞻埏的身上。其实卫王名字中的这个“埏”字,音[yán],本身就有墓道的意思。

当时大明朝自朱元璋开国到朱高炽驾崩,前后共有四任皇帝和一位追封皇帝。但是其中建文皇帝朱允炆因为丢了江山,虽然朱棣假惺惺将他葬以天子礼,却既没有谥号,又没有庙号,相当于褫夺了其皇帝身份。至于朱允炆的老爹朱标,儿子在位的时候追尊他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儿子自己都下台了,他这皇帝身份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因此朱瞻基登基后,大明实际上只有三座帝陵,其中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太宗朱棣的长陵和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在北京。

南京孝陵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王朝在开创之初,其各项礼仪都处于草创之中,随着岁月的推移才逐步完善。而明初由于有靖难战争和迁都北京,显得尤为复杂。建文时代是如何祭祀孝陵的,史书失载。

朱棣篡位之后,史书记载他曾经在永乐元年和永乐二年太祖忌日当天,亲率百官亲赴孝陵致祭。但此后直到他正式迁居北京之前,孝陵祭祀何人主持?不清楚。

丙戌,太祖高皇帝忌日。是日早,上率诸王奉先殿祭毕,仍率百官躬诣孝陵致祭。公、侯、驸马、伯、文武四品以上及近侍官于殿前行礼,五品以下官于门外行礼。—《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上》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九日冬至节,当时还是皇太孙的朱瞻基赴孝陵祭祀行礼。十二天后,朱瞻基追随其父朱高炽的脚步,由南京启程前往北京。此后十多年里孝陵的祭祀事宜,交给了朱棣第五女常宁公主的驸马沐昕。

卫恭王朱瞻埏,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的日常生活

那么生于南京,长于北京的卫王有没有去过孝陵呢?也是有的。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二月九日,卫王朱瞻埏奉旨赶赴南京,准备在三月十一日清明节的时候祭祀孝陵。

戊戌,以三月清明节,遣卫王瞻埏往南京祭孝陵。—《明英宗实录卷十四》

朱瞻埏的兄长宣宗朱瞻基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驾崩,继位的皇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虽然宣宗只在宣德十年活了三天,但朱祁镇也只能等到第二年才正式改元正统。故而正统元年卫王的孝陵之行,应该是去向曾祖父通报新帝改元的消息。朱瞻埏这趟差事办的不错,回来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丁卯,赐卫府长史等官旗校人等四百六十一人钞有差。以卫王往祭孝陵还,有随侍之劳也。—《明英宗实录卷十七》

北京诸陵自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开始,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旦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九月三十下元节,以及冬至节、清明节、万寿圣节之前,如无特殊情况,卫王朱瞻埏都会奉命谒告太宗长陵和仁宗献陵。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九月,宣宗朱瞻基外出打猎。当时已经接近孟冬(又称小阳春,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届时皇帝应该要前往太庙祭祀。担心自己赶不回来的宣宗派人告诉卫王,让他代替自己行礼。

戊子,遣官赍书谕卫王瞻埏曰:“孟冬享太庙。至期,王代行礼,其敬慎之。”别敕行在礼部及太常寺文武群臣陪祀如仪。仍命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于下元节祭长陵、献陵。—《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二》

卫恭王朱瞻埏,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的日常生活

从这里看出,当时宣宗的身体状况还是不错的,因为这次外出打猎,一去就是一个月。但是到了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时候,宣宗突然“不豫”。此后群臣在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连续到左顺门问安,但宣宗病情始终未能好转,连“岁暮”去太庙祭祀行礼都无法前去,只能再次让卫王代替。

壬申,立春,免贺礼。文武群臣诣左顺门问安。岁暮享太庙,遣卫王瞻埏行礼。—《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五》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身体急剧恶化的宣宗下旨“免正旦贺礼”,只是让百官到文华殿朝见皇太子朱祁镇。正月初三日,朱瞻基驾崩,上尊谥曰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陵曰景陵。

由于新天子朱祁镇年纪太小,南郊大祀天地以及祭太社太稷这些艰巨而复杂的礼仪活动,朝廷一律交给卫王朱瞻埏代行。此后迎宣宗章皇帝神主祔享太庙,建长陵神功圣德碑,宣宗章皇帝小祥、大祥、禫祭,都由卫王代为行礼。

所谓的“小祥”指周年祭,“大祥”指两周年祭,“禫祭”指除丧服之祭(一般在大祥后六十日)。禫祭之后,宣宗的丧礼才算正式告一段落,卫王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婚礼。

卫恭王朱瞻埏,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的日常生活

英年早逝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七月初六日,皇帝侄子朱祁镇任命成国公朱勇为正使,吏部尚书郭琎为副使,持节册封东城兵马指挥杨顺之女为卫王妃。这两人一个是世袭公爵,一个是六部尚书之首,可见朝廷对于卫王婚事的重视。

可惜不知是不是祭祀活动进行的太多沾染了阴气,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十月二十九日,年仅23岁的卫王朱瞻埏去世。对于卫王的去世,《实录》也罕见地给出了较长的篇幅予以介绍;

己卯,卫王瞻埏薨。王,仁宗皇帝第十子,母肃恭贵妃郭氏。永乐十四年生,册封为卫王,留居京邸。为人孝谨,雅好学问,宗室中号称贤王。正统初祀礼皆王代行。至是薨,年二十三。上甚哀念,为辍视朝三日。遣官祭葬,谥曰恭。—《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七》

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确定自己没有怀上遗腹子后,卫恭王妃杨氏自经殉葬。朱祁镇为其赐谥曰贞烈,并与朱瞻埏合葬。卫恭王的墓地,据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所载,位于顺天府豹里山。豹里山在何处,笔者没有查到。按理明初在北京的亲王去世,都会安葬于金山,即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边府山一带。

按《明实录》的记载,卫恭王的坟园由工部尚书吴中奉旨督造。完工之后,英宗又命行在锦衣卫拨军十户,守卫恭王茔园。

卫恭王朱瞻埏,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的日常生活

结语:作为仁宗最小的儿子,又在“宗室中号称贤王”,卫恭王的英年早逝,确实令人惋惜。而卫王妃的自经,又向我们揭示了明初殉葬的残酷。因为无子,不但王国要除封,王妃还要殉葬。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劫掠北京,卫恭王的坟园和他几位兄长一样都惨遭洗劫。

癸卯,滕怀王、卫恭王、蕲献王、越靖王诸坟为达贼所犯,其供器俱被掠去。有司以闻,命太常寺往视补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五·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

好在只要明朝存在,朱瞻埏虽然没有子嗣,倒也不用担心祭祀问题,卫恭王坟园自有司香奉御。朱瞻埏生前将朝廷赐给他的顺义县地二十三顷,施给了当地的大慈恩寺。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朱祁镇之孙岐王朱祐棆去世,由于其无子,因此被运回京城安葬,坟园恰好就在大慈恩寺界内。卫恭王坟园司香奉御曹德请朝廷指示如何分配香火,最终的决议是一分为三,二王、大慈恩寺各享一份。

己未,户部议分为三,其二以奉二王香火,一仍留本寺,从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亲王没有儿子,后事就是如此落寞,连香火都要和侄曾孙分享。难怪亲王们在失去政治权力之后,铆足了劲头生儿子,原因就在于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4 11:45:3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瞻基:为大明王朝埋下亡国祸根的英主
...行为怪异不务正业,但是真正为大明亡国埋下祸根的只有朱瞻基,朱瞻基是个奇葩,既喜欢斗蛐蛐,又勤政有为,这让文武百官,无法接受,也无法找到理由进谏,就像一个人又做好事还做坏事,就
2024-01-08 17:16:00
朱瞻基登基后让太监读书识字,给大明朝留下了大隐患
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正常皇帝,但他又做了3件非常糊涂的事情,一是让太监读书,二是消极防御,三是取消海外探索。总体来看,明宣宗朱瞻基接手明朝皇帝宝座时,明朝历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和
2023-02-14 19:40:00
大明盛世背后的英明君主:朱瞻基的文治武功与短暂传奇
...出了16位皇帝,其中有5位明君: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祐樘,对应的盛世分别是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由于朱高炽在位仅10个月,他的大多数政策在儿子明
2024-05-11 09:49:00
朱瞻基设立的内书堂,为大明王朝后期的乱政埋下祸根
在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可算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在他的统治之下,综合国力的达到了顶峰,被史学家成为“仁宣之治”。当然了,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他爱斗蛐蛐的个人爱好,就给他留下了一个
2023-04-20 12:46:00
有人说朱瞻基给大明留下隐患,才使明朝走向末路是真的吗?
朱瞻基其实在历史之中也是有为的一位明君,他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其一生之中的政绩可圈可点,仁宣之治就是对这位皇帝政绩的肯定。当然也有人说朱瞻基为大明朝留下了几个隐
2023-06-25 05:45:00
大明王朝第四任皇帝朱高炽到底是怎么死的
...亡也是很有可能最后说谋杀朱高炽死后最大获利者,太子朱瞻基,那么他又没有可能谋杀了自己的父亲?证据1: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炽逝世,朱瞻基即皇帝位,最大受益者可能是最大
2023-05-02 14:46:00
明朝十六帝之朱瞻基,为何流芳千古
...帝能够和朱棣相媲美呢,毫无疑问是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明代,最具魄力的皇帝也仅有朱元璋、朱棣、朱瞻基三人。而这三人,却属朱瞻基这个小辈年岁最小,英年早逝,去世之时年仅三十
2024-05-07 21:13:00
大明王朝共历17帝,他们的血缘关系是怎么样的
...旧臣平反,释放建文旧臣遗孤就是他最大的成就。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做了十年的皇帝,这十年是大明最为清明、强盛的十年,国富民强,“仁宣之治”的繁华局面基本都是明宣宗朱瞻基实现的。朱
2024-06-09 15:54:00
朱瞻基与朱高煦:皇位的争夺与兄弟的背叛
...,结果搞到最后唐朝在李世民之后很是乱了一阵子。为何朱瞻基受不住朱高煦开玩笑,却能够容忍他的造反朱棣兄弟的命运也大差不差,在当初造反的时候呢。为了名正言顺和鼓舞士气就直接先立了
2023-09-25 04: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
功德碑,记功载德,颂扬政绩。在曾担任夏津县知县的朱国祥纪念馆内,就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在夏津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的功绩
2025-09-04 17:26:00
和平必胜!战火中的“东洋妈妈”
岩濑妇佐,在《贵州省志·人物志》中出现的唯一一个日本名字。在战火与偏见交织的20世纪,这位来自日本的女医生——岩濑妇佐用一生诠释了“医者无国界”的和平真谛
2025-09-04 20:24:00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王昕摄像 马瑞 孙上修制作 马瑞
2025-09-04 21:32: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描绘家国山河丨一见·抗战贵州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5 01:05:00
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9月8日在济举行
9月8日,国医大师王新陆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暨收徒仪式将于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趵突泉院区举行。届时,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学术讲座将于收徒仪式后召开。
2025-09-04 18:01:00
社会性质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的总和,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为切入点
2025-09-04 18:57:00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