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红色人物 | 潘小平:我们随时处于警戒状态
潘小平
(1955- ),孟河镇小河汤家村东潘人,1976年2月参军,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口述人:潘小平
我于1955年出生,母亲在我9岁时就去世了,家中兄妹四人。初中毕业后,觉得当兵特别光荣,1976年2月21日,我如愿当兵。2月27日,我被安排到山东济南军区肥城炮兵团,参加新兵集训。3月7日下连队,在二营炮兵五连。
我在炮兵队集训一段时间后,1979年1月14日,正逢越南边境形势异常紧张,全连作国家形势动员报告,动员我们到边境去。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要参加战斗,宣传口号一直是“加强边防建设”。我们46个人每人都自觉写了志愿书,请愿参加边防建设,其中我们小河有9人,之后连队把我也抽调过去。
1979年1月19日,我们从山东被调入云南军区独立师炮兵团九连的指挥排作通讯兵。指挥排一共有3个小组:电话班、报话班和侦测班,我被安排到电话班。
1月26日,到达金平县八道班。一到金平,我们被汽车拉到边境,边境到处是帐篷,后来我们才知道,边境上战士比较多。
2月9日,全营宣读战斗号召书。2月13日战斗打响,我们进入阵地,正式上前线。
2月17日早6点整,我方向越南打响了第一炮。当时,行军步兵和通讯兵共有70多人,大家吃住在一起。2月22日,我们开赴越南进入第二阵地。白天,我们躲在猫耳洞里,半夜才从洞穴出来开始接电话线。当时电话班一共分为2组,我们被任命配合步兵冲锋,在各个山头冲锋陷阵。战斗最初军队通讯都只靠电话传递,所以这是份十分重要的工作。而由于附近的老百姓习惯把牛羊放养在外,所以经常会家畜出现咬断电话线的情况,而且当时一摞电话线是几十根一组,接线工作是十分困难的。晚上看不清,电话线抢修很危险,有的电话线上被敌人安上了地雷,稍不注意踩到,便牺牲了。
当时战况非常激烈,越南兵尸横遍野,有些甚至已经出现了腐烂的迹象,我们能做的也就只有简单地盖住他们。反观我们部队,每个连队的指导员都要负责及时把每一位牺牲的战士带回来,充分显示了国家对这些英雄的尊重与责任感。我现在仍然记得我们其中的一位防化连放火班战友裴玉芳在最后一场高地战役中牺牲了。他的主要职责是配合步兵冲锋,背着油桶点燃附近的茅草。但是在喷火的时候他对于敌军非常显眼,所以十分危险。
1979年3月16日,我们从越南撤回国内。历时一个月的激烈战斗,我们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我们的战斗任务。16日后,我被调到云南西双版纳边防一团炮二连,驻地在勐腊县。我们日常都在集训,主要负责检测电话线的上线和放线速度,随时处于警戒状态。
1980年,我退伍转业,国家颁发给了我3枚奖章。目前我是做水暖建材生意,生活倒也过得富足。
来源:孟河红色记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2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