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奋斗与机遇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8:15:00 来源:戏说三国

这个夏天,小镇做题家这个网络流行语再度爆火,在它身上,可见农村小镇、考试做题、改变命运之类的标签,其实简单来说,它还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寒门学子。

在古代,十年寒窗这样的事比比皆是。人们常将高考与科举制类比,科举制在唐代就已流行,是一种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对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

不过这种东西说到底还是人在主导的,背后难免也有各种暗箱操作,但是相对来说,它确实给了广大寒门子弟一个摸得着的机会,历史上,几乎没有人不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不过考试这种事,有时候也不是有才就考得上的,历史名人中,屡屡考不上的“学渣”也多得是。

韩愈

身为唐代有名的官员,“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的韩愈,科举之路也很是艰辛。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奋斗与机遇

韩愈身世卑微,三岁成为孤儿,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哥半路去世,留下韩愈和侄子跟着大嫂,生活非常艰辛。

19岁时,韩愈只身前往长安,接连考了三年科举考试,都失败了。第四次的时候终于登进士第,却在接下来的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中,均以失败告终。

韩愈考不上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才能,而是因他所写的散文风格不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他自己本身也是个观念感很强、性格刚直的人,轻易不肯屈服。

从19岁开始,韩愈熬了10年,才终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的推荐下,得到了一个小官,然后开启了他更为艰难的仕途之路。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奋斗与机遇

李商隐

他才华卓绝,在晚唐诗歌逐渐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凭借一己之力又将唐诗推向了一个高峰,和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又和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这样的李商隐,也可称得上是横绝前后,一个相当有才华的人。然而聪慧如他,遇上科举,也是没辙。

李商隐祖上多有做官的,父亲也是个县令,可惜在他三岁的时候就被罢官,在他十岁左右去世。李商隐就和母亲在家乡生活,过得较为艰苦清贫,少年时便开始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在17岁的时候,李商隐结识了令狐楚一家,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綯当时36岁,次年就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了,而李商隐还要等到9年后才考上,不可谓不漫长。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奋斗与机遇

据说李商隐的科举有十年之久,不屈不饶,却都不能中选,可谓郁卒不已。他自己在《上崔华州书》里回顾科举经历,写道:“凡为进士者五年,始为故贾相国所憎,明年病,不试,又明年,复为今崔宣州所不取。”

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无力,论才能,李商隐肯定是有的,但却屡次失败,归根到底,还在于他没有权势背景。

李商隐当然知道背后的猫腻,他曾咬牙切齿地写诗骂考官:“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说考官是阻挠他成功的小人。

或许是出于文人傲气,李商隐一直不太想动用令狐家的人脉。然而现实很现实,他最后之所以能考上,还就是因为令狐綯的竭力相助,若不是令狐綯替他在主考官那儿说了好话,他还不知道要再等多少年。

黄巢

“考不上就另谋出路!”

不过,对于黄巢来说,这另外谋的路未免也太偏了些。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奋斗与机遇

身为唐朝末年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许多人对黄巢的印象,或者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或者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领导起义军猛烈拼杀,快速地一家独大,又快速地分崩瓦解。殊不知,这个武将早年,抱的是做题当官的心思。

黄巢家里是贩盐的,相当有钱,他从小培养的是文武双全,既会剑术、马术,又小有诗才。

黄巢接受的教育还是比较正统的,所以和一般人一样,他也想着通过科举之路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命运。只可惜,他曾几次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却都名落孙山。

当时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早就渐于衰落,科举大权落到了宦官之手,这个特殊群体又能多懂科举呢,那些渴望进士的年轻人要是考上了,可能还得付出蒙受自尊屈辱的代价。

黄巢这种生来就带着叛逆性子的人,自然不会趋炎附势,在科举梦想破灭后,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奋斗与机遇

不说其他,单就这首诗,谁看了不说一声绝!

身上隐约散出黑化之气的黄巢,在这首诗里尽展豪情,那傲世绝俗而又带着点孤寂形象的菊花,正如他本身,孤芳自赏,绝不屈服。

柳永

作为北宋著名的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这个名字一出,便让人想到了一个多情的风流才子,他那传奇的烟花柳巷故事简直耳熟能详,当然,坎坷的仕宦经历同样。

柳永的性格多情浪漫,沉迷儿女情长,这就导致他的文风偏于闲情逸致、温柔婉转,而这种风格,宋真宗很不喜欢,批评他“属辞浮糜”,柳永也因此数次落第。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奋斗与机遇

从一开始的志得意满,到接连四次落第,柳永在科举考试中苦苦追寻三十年,最后还是因为仁宗特开恩科,把录取尺度放宽后才中榜的,而那时候,柳永已经过五十岁了。

柳永对自己很自信,所以在每次考试不中的时候,心里总是又怒又怨,每次都要作诗吐槽,跑到花楼酒肆里寻求安慰。

在那段时候,柳永经常处于一种低落消沉的状态,体味失意、悲愤,而这种情感,则来源于他从小就被儒家思想的浸透。

古代文人往往把仕途功名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方式,所以一旦考不上,他们就开始心痛、纠结了,开始抒发自己受到的心灵伤害。虽然这种单一的仕途情结不太合理,但也因此,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毕竟苦难出诗人嘛。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奋斗与机遇

从古至今,人都是要向上爬的,对于出身不好的人来说,有时候一个公平的机会,就是颠覆一生的转折,这又如何不叫人努力把握,努力争取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3 0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打秋风”的说法从何而来
...谦得意地答道,我就是。高锴不得不遵从了宦官的要求。李商隐也遭遇过这种“盘外功夫”。《李义山文集》卷十记载:“时独令狐补阙最相厚,岁岁为写出旧文纳贡院。既得引试,会故人夏口主举
2023-07-06 06:18:00
宋代科举“抑势家,拔寒士”是为什么?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久远,科举制的出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存在。在隋朝以前寒门子弟根本没有跨越阶级的机会,直到隋朝建立以后,出现了科举制度才有了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机会
2023-02-02 21:08:00
画眉如何识深浅:科举“公平竞争”背后的博弈
...横溢的人会被挡在录取大门之外。如晚唐才子温庭筠,和李商隐并列花间派鼻祖,文采斐然,有“温八叉”之称,一叉一韵,下笔如神。但因为品行受到士人的非难、非议,温庭筠虽然参加了多次科
2023-06-07 15:40:00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崛起之路,考试流程详解
...作答,又怎能得高分呢?我们不得不承认科举考试为我国寒门子弟提供了一种出人头地的方法,在那个封建王朝里,科举还算是比较公平。给了广大农民改变命运的机会,也让一些有才能但是出身不
2023-12-26 15:56:00
不愧为唯一女皇帝,她的这项制度中国沿用了千年
...为了古代当时第一位的女皇帝!▲武则天一丶武则天扶持寒门子弟从秦始皇嬴政开始,历史上几百位皇帝,武则天除了是女儿身之外,她还是这皇帝之中处理国事能力中位列前茅的人物!我们对于一
2023-02-22 20:35:00
假装穿越大唐 走进科举考场
...请兵部侍郎陆贽举荐,才进士及第;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也是通过好友令狐绹在主考官面前提了三次名字,才考上进士;再看杜牧,他是因为一篇著名的《阿房宫赋》,被古道热肠的太学博
2024-06-15 05:05:00
从唐到宋:士族瓦解与寒门崛起
...恐怕也只是自作多情罢了。因为天下英才之中,有不少是寒门之士,而寒门之士的真正崛起,直到宋朝才真正出现。整个唐代士族出身的登科者占进士科的比例在七成以上,特别是百官魁首——宰相
2023-10-12 15:34:00
科举制下的寒门困境:唐朝科举真相揭秘
...于唐,它的第一大作用是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寒门出贵子”成为现实,因而收获了一片赞誉声。可实际上,直到唐朝结束我们都没有看到“寒门出贵子”的盛大景象,真正的贫寒之家,靠
2024-03-16 07:01:00
从寒门才子到皇室宠臣:沈德潜的传奇人生
俗话说“寒门无贵子”,我国封建社会千百年来等级制度都非常森严,在隋朝以前,无论你多有才华,甚至都不如别人身上流着的世家大族的那一支血脉,直至公元587年隋文帝设定科举制度,才给了
2024-02-14 05:2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