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杨颖慧
【人物名片】
姚海根,男,1944年7月出生,嘉兴市农科院名誉院长。
育好良种,守护粮“芯”。50多年来,在嘉禾大地的田间垄上、在海角天涯的南繁基地,他率领团队以“培育一颗良种”的信念艰苦奋斗,相继育成240多个水稻良种,其中亲手育成并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近120个,被誉为“江南水稻育种大王”。他以家乡为水稻品种命名,晚粳“秀水”、晚糯“祥湖”、早籼“嘉早”及杂交晚粳“秀优”系列累计推广种植4亿多亩,用自主可控的“中国芯”(良种)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独特的浙江贡献。他以项目第一完成人的身份,为嘉兴捧回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业与生物技术领域获得的最高奖——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物故事】
1965年秋,21岁的姚海根,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
8年后,回到故乡嘉兴的他,一头扎进挚爱的育种事业中。他在田野调查时发现,种了多年的“老三代”水稻品种抗病能力极弱,当时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性最大的就是稻瘟病,一些老病区和重病田块几乎到了颗粒无收的地步。
姚海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改变这种“人种天收”的局面?如何让辛勤劳作的农民颗粒归仓?1974年开始,他加入了“南繁北育”事业,每年与团队一起赴福建、海南等地,育种季节每天泡在试验田5小时,做上千个杂交组合,记载近10万条数据,创造性攻克了诸多关键性技术难点,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了持久有力的技术支撑。
他在苦苦求索6年后,处女作“秀水48”于1979年终于面世,打破了当时育种界“丰产不抗病、抗病不丰产”的定论。
南繁基地海南是度假胜地,但姚海根从来没有在这里旅游过。除了外出开会,他每天都在稻田里工作。加班到夜里十一二点,对他来说是常态。
与水稻默默对视了一生的老姚,即便退休了也未曾停止南繁育种的脚步。今年5月,已经79岁高龄的他,仍然“追着太阳”去育种,坚持南繁北育,下田操作,给农民上课传授技术,继续勤奋耕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他说:“每个新品种的育成,都是靠一滴滴心血积聚的,都是靠拼体力、拼脑力、拼毅力,甚至拼性命。”
作为第一完成人,姚海根育成晚粳“秀水”、晚糯“祥湖”、早籼“嘉早”及杂交晚粳“秀优”系列水稻品种(组合)100余个,形成了粳、糯、籼配套,早、中、迟搭配,丰、优、抗兼顾的品种群体优势。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姚海根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育种技术与方法,在水稻抗病性育种、抗虫性育种、早熟性育种、株型育种、稻米安全性育种及晚粳花培育种等方面,成功解决了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姚海根育成的水稻品种已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累计推广种率保持60%以上,在上海的覆盖率达75%,在苏南的覆盖率达60%,育成的晚粳稻新品种覆盖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育成的新品种每年推广保持800万至1000万亩,为浙江省乃至我国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做了持久、有效的支撑,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育一颗好种子,就是他的梦想。姚海根把自己的工作与嘉兴的粮食生产、国家的粮食安全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不仅把“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些话贴在墙上,更镌刻在心里。
在平凡的基层育种岗位上,姚海根努力践行“学而为农,造福农家,报效祖国”的初衷,虔诚兑现着“质本农来还农去”的承诺,取得显著成效,向党和人民奉献了一颗赤诚之心。
如今,耄耋之年的姚海根,一如既往坚持着南繁北育,在他看来,一个有抱负的基层水稻育种人员,求索之路永远没有尽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9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