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四千多年前的《击壤歌》,现在唱起来还是令人心情舒畅,但是仔细想想,又会有些心头添堵: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如果望文生义,我们可以理解为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方式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跟君主的力量没有啥关系,或者说君王并没有进行任何干涉。
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是古人的一个美好愿望,但是好像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君王从来就不会放弃对土地以及依靠土地生活的百姓的控制,从三十税一到十五税一,然后是租庸调、人丁税、摊丁入亩,种地就能吃饱肚子,从秦代到清朝都是奢望——连汉室宗亲刘备都不能靠种地填饱肚子,只好织席贩履谋生。
如果“帝力”会说话,它听完《击壤歌》后也会付之一笑: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那只是想得美,我有的是办法管你!
“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这句话也是不太切合实际的美好愿望——“帝力”不可能“不作为”,它总是会想出一些花样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耕籍制度及税役政策,咱们今天就以《史记》、《汉书》、《旧唐书》为例,来看一看“帝力”是个什么东西。
这里要强调一点,咱们说的是秦汉两朝对农民的帮助及袭扰,跟这管那管没有关系,读者诸君以今度古、对号入座,笔者也只能付之一笑。
《史记·货殖列传》开篇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有一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烹小鲜,并不是说君王超凡入圣,治理国家如反掌观纹,而是别瞎折腾: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烹煮小鱼,千万不能多翻动,铲子筷子搅和太勤,小鱼就碎烂了。
《击壤歌》是先秦民歌,据说其中的“帝”指的是“帝尧”,但是到了东周列国,老百姓想“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很困难了。《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一句话:“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
从“初税亩”开始,老百姓很难吃饱自己种的粮食了,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鲁宣公的初税亩制度,此事记载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鲁宣公的初税亩属于层层加码,从原来的三十税一、十五税一,变成了两次十税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乱得不得了,老百姓能保全性命就不错了,根本就对吃饱穿暖不存幻想,直到大唐盛世,帝王将相们才开始讨论与民休息:“先王之制,度地以居人,均其沃瘠,差其贡赋,盖敛之必以道也。量入而为出,节用而爱人,度财省费,盖用之必有度也,是故既庶且富,而教化行焉。”
有史料表明,即使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末年,人口数量也比不上隋炀帝大业年间,这主要是因为李家父子太会搜刮,长安很繁华,而老百姓肚皮太空,我们仅看《旧唐书·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八·食货上》,就知道唐朝又多了多少管农民的机构和官吏:“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随事立名,沿革不一。”
公元581年,北周灭亡隋朝建立,用了八年时间,将人口从九百万提升到四千万;公元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一开始时登记的人口也是九百多万,一百零八年后,也就是直到公元726年,人口才达到了四千万:“古之善治其国而爱养斯民者,必立经常简易之法,使上爱物以养其下,下勉力以事其上,上足而下不困。”
隋文帝与民休息,隋炀帝横征暴敛,李世民大杀四方,这就是人口锐减和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历代明君贤臣嘴里说的是“简易之法”,做的却是繁文缛法,弄得老百姓无所适从。
文章最后还是要重复一遍: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咱们今天说的是古代,特别是秦汉时期的赋税耕籍制度及管理办法,并没有反对设立服务农民的机构。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的那个新设机构,是管理农民还是服务农民?如果只是保驾护航为民服务,那还是要大大地欢迎的,但是好事也得办好,万一把农管成城,那又该咋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