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平顶山日报
3月14日,春日和煦,在汝州市大峪镇刘何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保社又一次转到村党群服务中心西边一座山脚下的田地内,看着田间绿油油的草莓苗和白菜苗,不由心生喜悦。
“这是今春我们移栽的草莓苗,是为了今秋草莓种植育的种苗,别小看这两亩多地的苗,秋季时够我们6座大棚栽了,说不定多的还能出售一部分卖钱。”刘保社乐呵呵地说,移栽的这几个品种,都是我们去年试种出来的,有红颜、白雪公主、宁玉等品种。
刘保社所说的试种就是在不远处的两座温室大棚里。2022年,驻村第一书记王益民和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经过考察,决定发展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项目,考虑到该村地处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为保险起见,先建了两座温室大棚,试种西红柿和草莓。
“经过试种,发现我们这儿虽然海拔高、气温低,但种出来的西红柿和草莓口感很好,产量也不错,今年准备扩大规模。”刘保社指着两座大棚旁一台正在作业的挖掘机说,“这不,挖掘机正平整土地,今年计划再建10座大棚,届时以‘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种植,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带动群众增收。”
距草莓育苗田不远,是一块两亩(1亩≈666.67平方米)大小的田地,田内起了垄,新铺了塑料地膜。看过去,一棵棵小小的菜苗泛着新绿。刘保社弯腰查看一眼便惊呼起来:“没想到菜苗都长出好几片新叶了。”
“这可是我们村今春种下的‘宝贝’。”随行的该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亚杰兴奋地说。
这个“宝贝”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去年以来一直努力的项目——白菜育种项目。2021年,王益民到刘何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后,经过走访调研得知,村里出了个“厉害人物”王吉庆。王吉庆1983年考入当时的河南农学院,师从“河南省蔬菜之父”张绍文教授和“国家蔬菜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孙治强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王益民主动与王吉庆联系沟通。王吉庆了解到王益民为刘何村发展所做的努力,便提供技术支持和优质种子,帮助刘何村搞温室大棚蔬菜种植。
之后,王吉庆联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张晓伟,助力刘何村上马了白菜育种项目。张晓伟在我国十字花科蔬菜小孢子育种界声名显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6个,拥有4项发明专利。
刘何村十字花科繁种基地的两亩试验田,首繁品种就是张晓伟培育的优质橘红心大白菜。“这个白菜育种首选海拔500米至800米的山地,我们村刚好合适。”刘保社说,“2月17日栽种白菜种苗时,王吉庆教授和张晓伟教授都来了,手把手地教我们。”
刘保社算了一笔账,按教授的说法,1亩肥沃地能产250斤(1斤=500克)白菜种,刘何村的地相对薄了些,管理到位亩产200斤不成问题,回购种价每斤15元,每亩毛收入就是3000元。而这些地原本缺水、望天收,种一季小麦产量只有三四百斤,繁育白菜种,将来收益可提高好几倍。
为更好地保障白菜育种项目,去年,刘何村在基地旁打了一眼540米深的水井。“打开开关,滴灌两小时就把地浇透了。”刘亚杰说。
刘何庄村会计张春红说:“这两亩多的白菜种苗麦收后就有了结果,效果好的话明年俺村将扩大种植面积。可以说,如今种下的白菜和草莓种苗都是我们播下的致富种子,是我们致富的希望。” (本报记者 魏森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5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