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惊·蛰
今天是3月6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今天CCTV-318:00档,《中国文艺报道》推出二十四节气——“惊蛰”特别节目,主持人宫岩与“节气老友”——文化学者张一清、民俗美食学者姜波、北京市101中学历史教师陈昂带您感受春光俏绿、万物启蛰。
在二十四节气的名字里,有雨露霜雪,有春夏秋冬,无一不雅气而平和,唯有“惊蛰”是用动物现象命名的。这是为什么呢?先从一段视频了解这个节气吧!
惊蛰之声
惊蛰似乎自带“出场音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但其实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是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使它们结束了冬眠。
俗语说“惊蛰始雷”,响雷是惊蛰节气的一个特点,但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惊蛰始雷”的说法只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而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大多是在姹紫嫣红的谷雨时节才会迎来初雷。
惊蛰之艺
古人一直相信惊动蛰虫的雷声是由司雷的神仙所发出的。相传雷神是位长了翅膀鸟嘴人身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多面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鼓声与雷声相似,所以在惊蛰这一天,人间也把握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冬官考工记》的中就记载有“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的民俗。
今天的节目将带我们体验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缑氏传统制鼓技艺,一同感受这项传承百余年的文化技艺。
每到惊蛰时节,这里的制鼓手艺人都会蒙起鼓皮。这对制鼓手艺人而言,既是顺应天时,也是继承传统,更是这一年奋斗的起点。敬请关注今晚的《中国文艺报道》,来了解“中国鼓乡”的制鼓技艺。
惊蛰之味
惊蛰这一天,很多地区会有“炒虫吃虫”的习俗。陕西、山东炒黄豆,广西炒玉米,福建煮芋子,人们吃掉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食物,其实正是表达出百姓们希望守护庄稼、守护健康的美好心愿。
这一天北京的百姓还有惊蛰吃“懒龙”的讲究。人们将面和上肉馅做成一条长长的“小龙”,吃掉它就象征着吃掉复萌的虫子,以护佑家家平安,祈愿人人康健。
春必须要经过冬天的收敛积蓄,才能在雷鸣之后有足够的力量唤醒勃发的生机。惊蛰已至,万物向阳而生,美好就在前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7 00: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