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在唱衰大唐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01 12:13:00 来源:戏说三国

杜甫的“三吏三别”,根本就不是写给大唐百姓看的,大唐百姓想喷也没得喷。安史之乱后,大唐从巅峰被打到谷底,朝中宦官当政、地方军阀遍地。这时候,还有什么积极面可言,大唐百姓看了杜甫的诗,也会感同身受,因为终于找到人能代言内心苦闷了。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在唱衰大唐吗?

01.《道德经》不是畅销书,“三吏三别”也不是微博段子

有些人总是一门心思地要在《道德经》里找什么人生至理。这就是一种南辕北辙。因为老子的书,根本就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而是写给诸侯王看的。因为那时候根本就没有畅销书,老子本人也不会想着出一本畅销书赚钱。把治天下的道理当成治人生来读,把君治臣的道理当成己治心来读,就是一种南辕北辙,找错了地方。因为老子时代的技术条件,不支持畅销书的出现。所以,老子不会向天下讲道理,只能向君王讲理政。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在唱衰大唐吗?

老子的时代是如此,杜甫的时代也是如此。没有互联网、没有自媒体、没有大字报,成本昂贵的印刷术,只能印印佛经。杜甫写了几首诗说:社会好黑暗啊,然后就指望着能昭告天下、尽人皆知,这不是开玩笑吗。还是那句话:技术条件不支持,所以时代不允许。

杜甫的诗,只能在唐朝文人士大夫的小圈子里流通一下。即便真能从上层流向底层,也没几个人能看懂、也没几个人感兴趣。底层老百姓宁可听听那些艳词、儿歌,也不会拜读杜甫的大作。特别是“三吏三别”这种高级产品,你看里面的用典就清楚了,得是多高的门槛。

02.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写给谁的

文以载道,写给君王;独抒性灵,写给自己。“三吏三别”既是写给君王又是写给自己。当然文人士大夫的圈子肯定也要流通,否则也不会传到现在。

“三吏三别”的背景是安史之乱。公元757年的时候,杜甫跑到了凤翔,终于找到了皇帝唐肃宗。于是,在这个时候,杜甫才算有了报效朝廷的机会。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在唱衰大唐吗?

安史叛军攻破长安后,杜甫、王维这些唐朝士大夫们,都被抓了起来。王维是什么身价,这对叛军来说肯定是宝贝,先看押起来,再劝说投降、当大官。杜甫呢?抓是抓了,但安史叛军根本就懒得管他。杜甫这等货色,叛军看都懒得看。于是,杜甫才有逃跑的机会,王维就是想跑也跑不了。所以,直到见着唐肃宗,杜甫才有了报效朝廷的机会。

但是,杜甫这个人站错了队,他跟宰相房琯站到了一起。房琯首先是玄宗的朝臣,其次是带兵攻打长安,结果被打得大败。你杜甫这么站队,肯定不用想着能有啥政治前途了。但是,穿过乱军、跑到凤翔,杜甫投靠新皇帝,也不会啥也捞不着。当时,就被封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看这个字面意思,就能知道左拾遗是干啥的了:捡拾皇帝遗漏的东西。也就是皇帝政策决策有失误,你杜甫要上书直言。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在唱衰大唐吗?

但是,杜甫站错队,肯定也没好果子吃。后来,就被朝廷贬到地方了,但贬的也不远,就在华州(陕西华县)地界上负责祭祀、教育方面的工作。公元758年,杜甫去河南探亲,探完亲又返回华州。就在这一去一回的路上,杜甫看到了满目疮痍的中原天下,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三吏三别”。

你这么看,杜甫的“三吏三别”到底是写给谁的?一方面记实当时情况、抒发忧国忧民之心,另一方面肯定是想着能传到皇帝唐肃宗的耳朵里,即便不能到皇帝那里,也能通过文人士大夫的圈子传到宰相和朝廷高官的耳朵里。老百姓已经这么苦了,皇帝、宰相以及各部尚书们,你们想想办法吧。

03.“三吏三别”无视了大唐积极面吗

这个时候,你真不能说大唐还有什么积极面。朝堂上是宦官专权,地方上是战火疮痍。杜甫就是想发掘一点儿大唐的积极面,他也找不到。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在唱衰大唐吗?

但是,不能从“三吏三别”有多惨,就说杜甫这个人有多悲观。他还是比较积极的。他的《忆昔二首》追述了开元年间的繁华,如“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当然,他也写了现实有多残破,如: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但是,其最后两句: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还是比较积极的。杜甫对大唐中兴还是满怀期望的。

但是,你看杜甫的期望留给了谁?期望满满,但满满的期望都在皇帝身上。你不能说杜甫没有人民立场,他不可能跳出当时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强古人所难。而且,大唐真要中兴,就真的需要有个好皇帝。然而,事与愿违啊,不仅没出什么雄主明君,也没有哪个皇帝重用杜甫。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在唱衰大唐吗?

所以,杜甫的“三吏三别”就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杜甫,算是一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吧。毕竟当过左拾遗,毕竟还是大唐官员,写写百姓疾苦和社会残破,还是希望能够直达圣听。从国家说,是为民请命;从自己说,也是在皇帝和朝堂上刷刷存在感。

04.大唐百姓会喷杜甫吗

还要直面一下那个问题:大唐百姓会喷杜甫吗?杜甫你是不是不讲政治,是不是在恶意唱衰大唐?

杜甫没这个意思,但“三吏三别”确实有映射的意思啊。把百姓写得那么惨、把社会写得那么黑暗。但这个是难免的。

你看《三国演义》,都是大开大合的风起云涌,这里面看不出惨来。因为这是一种宏观视角的叙事,用宏观视角去叙事,就不会太惨。但是,你看“三吏三别”就不一样了,真心惨。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在唱衰大唐吗?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多惨!“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多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这多惨。“三吏三别”之所以惨,就是因为杜甫是在用微观视角来叙事,写的都是个人命运,想不惨都不行。

但是,杜甫写“三吏三别”的初衷是什么?是在为民请命啊。杜甫是要把民间疾苦写出来,然后拿给皇帝看、拿给朝堂看、拿给那些掌权的文人士大夫们看。你们这些人只看到消灭了多少叛军、打下了多少城池,但是你们看没看到百姓有多惨。杜甫就是这个初衷、就是这个背景,大唐百姓会喷杜甫吗?

即便是站在皇帝和官僚的立场上,朝廷也不会给杜甫上纲上线,搞文字狱也搞不到他身上。因为杜甫级别不够。那时候,文字狱多是借口,搞掉你才是目的,但搞掉杜甫这个芝麻官有啥用。因为技术条件也不支持搞文字狱。杜甫就是想映射大唐,也映射不了,因为他写的这些东西不可能在民间传播。文字狱在宋朝见了端倪,在清朝最为酷烈。清朝是胡人政权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印刷术成熟了。自己写本书,只要有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这也就有了传播和映射的可能。

所以,你不能把杜甫的“三吏三别”拿到现代社会搞穿越类比,这是在欺负杜甫,也是在自欺欺人。杜甫可能为官不行,但是为人很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1 1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杜甫用来骂人的一首诗,为何常被我们错用拿来夸奖人
...合理,令人信服的了。众所周知,杜甫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开始,可以说,他的前半生见证了大唐万国来朝的辉煌盛世,而他的后半生颠沛流离的经历则让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
2024-02-10 11:10:00
唐朝安史之乱中诗人们的命运
...崇、宋璟、张九龄等贤臣为相,开创了“开元盛世”,让大唐的繁荣走向了巅峰。晚年的时候,变得昏聩了起来,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佞臣为相,让大唐朝堂黑暗,日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边关
2023-10-10 07:40:00
...大火,一时,关于李白,高适以及那个离我们远去的诗词大唐,再一次映入视野。而在诗仙李白之后,同样站着一位千载生辉的大诗人——诗圣杜甫,他眼中的大唐,与李白已截然不同。杜甫眼中的
2023-07-22 13:59:00
聊聊仅次于李白、杜甫与王维的大唐诗人李商隐
相信大家以前一定学过李商隐的诗歌,他的诗歌非常出色,在唐诗三百首之中,曾经收录过他的24首诗歌,数量仅次于王维,李白和杜甫。如果说李商隐这一生都是在写诗,那么他应该算得上是事业有
2024-02-12 06:28:00
...的人生如同一部悲壮的史诗。安史之乱,这场席卷了整个大唐的动荡,不仅摧毁了一个盛世,也彻底改变了杜甫的一生。当年,叛军如狂潮般席卷而来,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皇家成员仓皇出逃,士
2023-11-20 20:01:00
...院带着全城观众穿越“长安三万里”,重回浪漫而诗意的大唐。上个周末,让杭州观众一等三年的舞剧《杜甫》终于来了。这是中国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的代表作之一。“如何用既不能言又
2023-11-15 06:29:00
杜甫人生最艰苦的时候,却写下大唐最牛的一首七绝
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一生都很穷困潦倒,晚年甚至需要靠别人的救济才能生活,这是我们印象中所熟知的杜甫。杜家自西晋起就是官宦世家,杜甫的爷爷、爸爸都是当官的,轮到杜甫,一生最
2023-05-09 17:30:00
...朝全史,清晰理清唐朝兴衰关键。彻底知晓何谓真正的“大唐”,原来大唐兴衰远不止300年。◎论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至中亚咸海,南至越南顺化,北至贝加尔湖,1237万平方公里。◎
2023-08-04 17:18:00
聊聊杜甫不输李白、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
杜甫是大唐最具现实意义的一部人肉照相机,能将人间的所有不幸一一捕捉,塞进字里行间,并且不添加任何滤镜,真实如临眼前,直白如同默片,就是将不幸剖析给世人看,就是把世间的残忍用更加残
2024-06-12 14: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