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9月30日,随着最后一粒粮食通过密闭输送系统进入筒仓,一艘卸完货的10万吨级货轮缓缓驶离山东港口日照港。9月份,日照港完成大豆吞吐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支撑这一亮眼成绩的,是我国首台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这台被员工亲切称为“绿巨人”的设备,正悄然重塑着粮食接卸的作业图景。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粮食智控中心,记者看到粮食码头数字孪生平台正实时呈现着现场作业动态。作业人员轻点鼠标,就可远程监控现场转运、入仓、出仓等全流程作业情况。
而在粮食码头作业现场,粮食卸船机如“绿巨人”缓缓向大船腹部伸出“手臂”,探入船舱。随后,“手臂”末端的横、纵“双螺旋”开始转动,带动船舱里的大豆坐上“电梯”一路爬升,直达高架于半空的密闭皮带机,最后输送进入粮食筒仓。整个流程行云流水,无人作业,只闻机械运转的轻鸣。
“这是我们今年刚刚正式投用的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被誉为粮食卸船领域革命性突破。”日照港裕廊公司生产业务中心主任刘尚娟言语中难掩激动,“这是我国港口机械装备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突破!”
“该设备创新融合螺旋取料、带斗垂直提升及水平输送、动态无尘转料衔接、全自动作业控制及安全防护‘四大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刘尚娟介绍说,“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100%国产化,最大卸船效率达每小时1500吨。”
“粮船到港,高效接卸是头等大事。但对于码头上的粮食卸船机,港口人却一直‘感情复杂’。”谈及研发初衷,刘尚娟介绍说,目前粮食码头使用的连续卸船机,基本都是国外技术产品,单台采购成本数千万元,而且核心设备依赖进口,关键配件维修成本高、周期长,一旦被“断供”,将严重影响码头作业安全。
此外,国外的卸船机不仅能耗高,作业效率也不尽如人意。每卸一船粮,就有超20%的粮食因设备原因无法被自动提取,需要人工清舱。工人们开着挖掘机,深入粉尘弥漫的舱底进行作业,既不利于身体健康又制约了作业效率。
“作为粮食接卸大港,我们一直想要一台更聪明、更环保的连续卸船机,最重要的是,它要有一颗‘中国芯’。”日照港裕廊公司生产业务中心主任刘尚娟的话,道出了行业多年来的“隐痛”和期待。
破局始于一场产学研深度携手。聚焦行业痛点,日照港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开锐组成攻关团队,开创了“需求—研发—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经过研究论证和技术积累,项目团队锁定“螺旋取料+带斗输送”为核心设计方向。
最关键的突破发生在样机试验阶段。在攻关过程中,团队通过3D建模、多种样斗制作,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按照螺旋取料头和带斗输送机1:1比例完成样机试验台的图纸设计和搭建,攻克了螺旋、皮带、料斗三者协同高效作业的技术瓶颈,为整机成功研制提供了关键科研支撑、奠定了核心理论基石。
“港口提需求出场景、高校攻理论做指导、企业出图纸造设备,三方各展所长让研发周期缩短一半。”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衍棣介绍说,首台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从图纸到投产,仅用了8个月。
粮食连续卸船机自投用以来,实际运行数据显示,与现有几种主流卸船机相比,该卸船机在小时效率提高25%的基础上,吨耗电从0.4度降至0.34度,年节电达185万度,破板结能力提升80%;单舱清舱量降至13%,比同类设备降低48%。
“以前清舱要全副武装下舱作业,现在远程操控,精准抓取,几乎‘颗粒归仓’,安全、绿色又高效。”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员李世龙的切身感受,印证着这项创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粮稳天下安,粮运海畅通。“现在关键部件自己掌握,再也不怕‘断供’。”刘尚娟语气坚定地说,作为全国重要粮食进口接卸港,日照港大豆年接卸量超千万吨,国产装备的投用,意味着我国粮食供应链的“咽喉要道”多了一份底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02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