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中大团队开发新型磁驱动液滴操控技术,可多维精准运输液滴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3-11 10:20:00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液滴运输技术被视为生物医学、化学合成与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实现药物成分的精确控制、材料的高精度加工和复杂结构的构建等,因而该研究方向在学术界备受瞩目。近年来,该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液滴运输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依赖化学或结构特性的各向异性表面梯度驱动的被动策略;另一种则是利用外部刺激,例如机械振动、磁场、电场、热等方式的主动策略。

其中,电润湿(Electrowetting on Dielectric,EWOD)策略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主动策略之一。

相比而言,被动策略存在功能单一、运输速度慢和运输距离短等缺点,而以 EWOD 为代表的主动策略不仅稳定性较差,且必须在电场中进行运输,这可能对液滴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现有技术在三维空间内精确操控液滴的能力较为有限,因此,采用简便、安全和低成本的驱动装置完成液滴的表面外三维传输仍具挑战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由中山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磁驱动液滴操控技术。

中大团队开发新型磁驱动液滴操控技术,可多维精准运输液滴

图丨黄世琳(来源:中山大学)

此项研究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方法,即利用磁力在超疏水槽形表面(Superhydrophobic Grooved Surfaces,SHGS)上实现液滴的跳跃。

通常,液滴的外表面输送依赖于超疏水表面,以减小液滴的表面附着力。

当液滴在超疏水凹槽内生长并演变成球状时,其上表面与下表面相比具有更大的曲率半径,从而产生拉普拉斯压差,该压差驱动液滴跳跃。这种将表面能转化为动能的跳跃机制,正是液滴表面外输送的关键。

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液滴体积不变的前提下,根据需求触发液滴在超疏水表面上的跳跃行为?课题组成员给出的答案就是磁力。

通过在液滴中引入磁性颗粒,并利用电磁场施加力,液滴会发生变形并增加过剩表面能,当电磁场迅速移除时,其过剩表面能便会部分转化为液滴跳跃的动能。

中大团队开发新型磁驱动液滴操控技术,可多维精准运输液滴

(来源:ACS Nano)

这一过程无需任何直接接触或复杂的机械装置,极大地扩展了液滴操控的可能性。

近日,相关论文在 ACS Nano 上以《液滴在超疏水沟槽表面上的磁驱动跳跃:三维液滴运输的通用策略》(Magnetic-Actuated Jumping of Droplets on Superhydrophobic Grooved Surfaces: A Versatile Strategy for Three-Dimensional Droplet Transportatio)为题发表[1]。

中山大学 Yusheng Huang 为第一作者,黄世琳副教授担任通讯作者。

中大团队开发新型磁驱动液滴操控技术,可多维精准运输液滴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ACS Nano)

该研究表明,影响液滴跳跃性能的关键因素首先是液滴体积。

通过连续改变液滴体积,该课题组发现,当液滴体积减小时,凹槽外液滴的上半部分变小,而凹槽内的下半部分变粗,进而使液滴内部的拉普拉斯压力随之增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特定的 SHGS,由于体积较大的液滴只有一小部分会在凹槽中变形,因此过剩表面能的增加会随体积增大而放缓,由于质量的增加,其理论跳跃高度便逐渐降低。

所以,当液滴体积较小时,理论跳跃高度呈上升趋势;当液滴体积超过临界值时,跳跃高度随体积的增加而降低。

其次则是 SHGS 的沟槽深度。经观察发现,在小深度(≤0.9 毫米)时,跳跃机制的范围相对较宽,适用于大体积液滴运输。

相反,如果 SHGS 用于长距离输送液滴,则更适合设计深槽(0.9-1.3 毫米)。

但需要避免沟槽过深的 SHGS,因为这会使所有液滴都不可避免地因夹断或包埋效应而失效。深度过小(≤0.5 毫米)的 SHGS 也可能因跳跃高度较小而不适用。

最后,沟槽宽度也是影响液滴传输性能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随着沟槽宽度的增加,夹断和包埋的临界体积与深度上升,而跳跃机制的范围也变得更宽。

另一方面,液滴的理论跳跃高度也随着沟槽宽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液滴变形的减少,导致在较宽沟槽上的跳跃所需的过剩表面能降低。

只有在沟槽宽度适中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最佳的磁驱动跳跃行为,太小或太大的宽度都会导致不理想的夹断或包埋效应。

中大团队开发新型磁驱动液滴操控技术,可多维精准运输液滴

(来源:ACS Nano)

除了跳跃性能的改变之外,通过调整装置,这种机制还能完成多种其他的液滴运输模式,包括通过倒角凹槽边缘控制跳跃方向,实现表面上运输或各种定向运输模式;或是借助额外的磁场控制,实现更复杂的三维传输,例如爬楼梯和跨越障碍。

该团队指出,得益于这项技术具备精确、远程和多维传输液滴的能力,可以将它用于传统移液器方法无法应用的狭窄空间的液滴传输,也能借此设计对磁场有响应的液滴开关,或远程控制封闭腔室内的微反应。

因此,在生物分析、微流体、液滴开关和微反应等众多领域中,这项技术都具有相当的应用潜力。

参考资料:

1.Huang, Y. et al. Magnetic-Actuated Jumping of Droplets on Superhydrophobic Grooved Surfaces: A Versatile Strategy for Three-Dimensional Droplet Transportation.ACS Nano (2024).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3c11197

支持:邹名之

运营/排版:何晨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1 1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河工大团队研发液滴三维路由器,可用于医疗检测和生化分析
...生物化学分析、药物检测分析等领域而言,非接触的可控液滴输运至关重要。液滴定向输运技术,通常依赖表面梯度驱动或外部刺激等方式实现。其中,基于电场的微流控技术由于具有运输速度快、
2024-05-22 17:44:00
哈工大公布磁性液态金属研究成果 磁性微型软体机器人获重大突破
...液重新变为球形,接触角也随之增加到 118.6°。液态金属液滴在不同 FPA 膜上的接触角随时间的定量变化。液态金属磁软机器人(LMMSR)的可控变形随后
2023-11-06 14:33:00
...》上。2009年,科学家在线虫细胞里首次发现了无膜的、液滴状的生殖颗粒。从此,无膜细胞器受到生物研究领域的关注。“大多数液滴形貌的无膜细胞器仅有单一聚集体,但少数无膜细胞器具
2023-11-21 01:46:00
海洋中微液滴对火成惰性碳存在降解与沉降作用
...究员李海洋团队与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锐团队合作,在微液滴化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揭示了海洋中微液滴对火成惰性碳的电化学降解与沉降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秸
2024-04-02 07:02:00
人类基因组古病毒如何影响衰老?中国科学家研究提出干预策略
...辨率单分子RNA(核糖核酸)原位杂交、免疫电镜和高灵敏的液滴数字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发现衰老细胞中表观遗传去抑制(如异染色质减少)导致基因组中ERV的转
2023-01-07 10:34:00
...医药酶工程研究中心马富强研究员创新团队在荧光激活微液滴分选(FADS)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新酶资源的挖掘与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酶,作为高效、高选择性、绿色环保的生物催化剂
2024-03-29 17:08:00
...测序、高分辨率单分子RNA原位杂交、免疫电镜和高灵敏的液滴数字PCR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发现衰老细胞中表观遗传去抑制(如异染色质减少)导致基因组中ERV的转录激活并翻译出病毒蛋
2023-01-07 03:10:00
早期地球生命如何避免辐射损伤?中国科学家提出适应性原始细胞模型
...与合作者一起研究并提出了一个由多聚磷酸盐-锰凝聚态液滴、多聚磷酸盐-寡肽凝聚态液滴两种液滴组装而成的抗辐射原始细胞模型。他们将多聚磷酸盐-锰凝聚态液滴、多聚磷酸盐-寡肽凝聚态
2023-12-06 12:54:00
中国科大细胞动力学实验室有重大发现
...展,研究人员发现了EB1蛋白在活细胞动态微管追踪过程的液滴表征,利用基因编辑、物理化学模拟碱性氨基酸的丰度与间隔,并结合超高分辨成像,揭示了EB1蛋白的相分离特征与凝聚态物质
2022-12-21 21:13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