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郝志臻 摄影报道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意味着春节序幕已经拉开,年味儿也一天比一天浓了。腊八节当天,人们都会煮食“腊八粥”,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这道美味。
1月18日,记者来到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受灾群众安置点。一个月前,积石山6.2级地震导致喇家村不少村民的房屋严重受损,不具备居住条件。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在喇家村停车场快速搭建起了临时安置点,为村民们解了后顾之忧。
对于受灾群众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腊八节。地震过去一个月,受灾群众的生活怎么样?腊八节他们怎么过?新的一年,他们有什么心愿?记者进行了走访。
上午九时,记者走进喇家村安置点,此时安置点上的第一锅麦仁粥已经准备出锅了。和许多地方不一样的是,青海腊八粥的主要原料是麦仁,当地老百姓主要种植青稞、小麦等农作物,久而久之麦仁就成了当地人煮粥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一碗碗麦仁粥内,普通的麦子经过熬煮香味扑鼻,颗粒分明的麦仁如珍珠般饱满、圆润,飘着淡淡的清香,粥里还添加了冬日驱寒的羊肉等食材,一口下去,从脚底暖到了心里。
“以前腊八节,我们家家户户都要煮麦仁粥,现在到了安置点,我们啥都不缺,前几天大家还想着要煮点来吃,后来安置点上说要给大家集体煮粥,大家一起喝才香,今天的麦仁粥比我往年喝到的都好喝。”喇家村村民张八月花一边喝粥,一边向我们介绍着自己暂时的新家。
“这些是我们昨天晚上就洗好泡好的,稍等一会儿就准备下锅了,这几年除了麦仁粥以外,很多人也喜欢甜味的腊八粥,所以我们今天也准备了两种口味。”正在往炉子里添柴的张月莲告诉记者,今天早上六点,她和村上的几名妇女就早早起来准备了,先熬煮的是麦仁粥,因为它更容易煮烂煮熟,可以早点儿让大家伙当早饭吃。
说话期间张月莲将食材倒进了锅中,紫米、黑米、花生、桂圆等食材应有尽有,远远超过了八种,伴随着汤勺的搅动,一锅香喷喷的粥将在不久再次出锅。
在等候的间隙,记者走进村民吕春祥家的板房内,一家人正在围着炉子吃早饭。地震后,他们一家就和叔伯堂兄弟四家十几口人一起合伙做饭吃,今天他们的早饭也是当地腊八节传统的美食:麦仁粥和自己做的馍馍。
“这些米、面、油都是前些天政府发的,煮粥的麦子是我们自家种的,地震后工作人员帮我们把家里的粮食都搬了出来。想着安置点上一次性要做这么多人吃的饭,很辛苦,自己也煮了点儿。”村民吕春孝原本一直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打工,地震前一个星期刚刚回家,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安置点上什么都不缺,但是开春后,他还是想先把家里收拾安顿好以后再说外出的事情,这样也能放心。
今年安置点里面不仅有热腾腾的腊八粥喝,还有红彤彤的春联送。
当天,来自老干部书画协会的书法家们也在安置点上开展了“迎新春、送春联、送温暖”活动。
“感党恩重建家园,迎新春振兴乡村。”来自民和县老干部书画协会的主席罗万俊,写下了对当地群众的鼓励和祝福。
地震发生后,书画协会十分关注灾区的情况,在前期积极进行了捐款活动,对于这次来到现场为大家加油鼓劲,大家都十分热情,现场的30位书法家不仅带足了笔墨纸砚,还提前几天创作了不少国画送给安置点上的群众,给大家的新家增添一抹色彩。
不远处,皮肤科、中医科、妇产科、普外科……一个个在医院才能见到的科室被搬到了安置板房前的空地上,医生们为现场村民耐心细致地检查,一对一询问村民疾病史、健康状况,通过测量血压、血糖、听诊问诊等方式了解并记录群众身体状况信息,从用药、饮食和日常保健等方面给大家进行指导。
除了义诊和常用药品的发放,医护人员还为群众进行地震灾害灾后疾病防控知识科普,叮嘱大家一定要做好食品安全、防寒、流感呼吸道疾病交叉感染防治等工作。
据该安置点负责人刘克萍介绍,该安置点共有94户444人,截至1月16日,这些群众的住房鉴定几乎都为C、D级危房,需要在安置板房内过渡较长一段时间,目前安置点内设有党群工作站、警务室、医务室、消防工作站、文化活动室、盥洗间等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及爱心服务团队,全力保障大家的生活。
“虽然受到了地震影响,但是对于新春,大家还是很期待的,这两天,村上的文化队也开始了社火的排练。”刘克萍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9 06: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