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2024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评析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6-27 22:13:00 来源:中国吉林网

2024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坚持价值导向、目标导向、素养导向相统一,在保持试卷结构、试题难度及能力点考查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选材多元,将育人润心落在细处

试题彰显以文育人的学科优势,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选材立意中,引导青少年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试题材料分别选取《朱光潜人生九论》关于“求知”精神语段、李渔《闲情偶寄》片段、叶圣陶《苏州园林》选段、宗白华《美学散步》选段、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冯骥才《杨家埠的画儿》,还选取《鱼我所欲也》《水浒传》《骆驼祥子》《春望》等文质兼美的名篇名著。文本体裁多样,覆盖面广,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德修养、思想情感、审美鉴赏等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培根固本、育人润心、养德修身、丰富底蕴的作用。

写作考查方面,设题立意均鼓励考生以积极、阳光的态度去感知生活、思考人生、回报社会。命题作文“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引导考生关注自身、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考生在寻找“好消息”,发现“好消息”,传递“好消息”,再创“好消息”等思维活动中汲取喜悦、美好、成功、自信等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材料作文以杨振宁对邓稼先的评价及“两弹一星”精神为话题材料,“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其贡献和精神是社会先进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设题意在鼓励考生由此及彼,增强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感,树立理性的成长观,将青春同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考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勇于创新,书写壮美的青春诗篇。

依标命题,将实践运用练到实处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性质,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在学科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综合运用、迁移、创新等能力。

如23题“综合实践”,共设4道小题。依次考查在理解名家名言文化内涵基础上规范、端正、整洁书写常用汉字的能力;考查借助写作知识帮同伴解决写作无话可说问题的能力;考查通过阅读、观察、获取、整合图文中有价值信息给同伴以饮食建议,有效传递信息的能力;考查围绕指定话题条理清晰地展开书面表达,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

多维考查,将学科素养引向深处

试题坚持素养导向,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考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聚焦语言运用,考查考生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积累与运用1~4题中,考查考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词语意思的能力;如第5题名篇名句默写和第15题选择诗句补充材料,设置合理情境,考查考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词句和段落,规范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聚焦思维能力,检验考生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如课外文言文阅读第11题及名著阅读第22题,考查考生运用文学作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能力;让考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联系,培养考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聚焦审美创造,引领考生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如课内文言文阅读第7题,让考生在涵咏比较中体味孟子语言的特色与魅力;如现代文阅读第18题,让考生理解文中关键语句。考生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聚焦文化自信,引导考生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如现代文阅读第15、17、19题,要求考生概括民间艺术特点、感悟民间艺人精神、体会作者对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的情感等。题目设置意在让考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坚定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的信心。

守正创新,将评价改革引向高处

试题稳中求变,努力尝试命题创新,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及核心素养,将评价改革引向更高一个层级。

创设真实情境,建立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如第5题“名篇名句默写”,减少机械的识记类知识的考查,而是将考生置身于毕业分别的真实情境中,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古诗文的能力。再如,综合实践板块,创设了给即将初三的小明同学分享经验、送鼓励的情境,贴近考生日常生活。

关注高阶思维,考查知识与能力的转换。如现代文阅读(一)首次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其中第14题,让考生综合阅读材料,说明中国园林建筑是如何实现“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的,试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的筛选、整合、概括、分析等能力,调动了考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再如,综合实践第(3)问,图文转换,根据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图,提出两条饮食建议,既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又培养了考生跨学科的意识和视野。这些创新的实践,都实现了对考生知识与能力转换的考查。

引导教学,将教学评融为一处

试题持续强化教考衔接,以考促教,充分发挥试题对教学的积极导向功能,推动教学改革与实践朝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方向健康发展,引导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例如,课内文言文阅读的第7、8题,其中第7题依据八(上)语文教材《孟子》三章课后练习的第三题设题,而第8题则出自九(下)语文教材《鱼我所欲也》课后的原题。又如在非连续文本中,“材料一”和“材料三”出自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名著阅读第22题引用必读书目《经典常谈》中对杜甫诗的评价,所给材料《春望》同样是初中教材内容。以上语料和设题不仅源于教材,还适当进行了拓展延伸,考查内容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有据可循,而且也能考查出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对语文教学来说,可以引导教师关注教材,回归教材,不脱离教材,让教、学、评真正实现一体化。

总之,2024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是一套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守正创新中优选内容、优化题型、极具文化意蕴的试卷,鲜明地展示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越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8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长春市中考评卷工作在7月3日~11日进行。7月4日,长春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崔国涛,市教育局副局长李亚君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视察指导中考评卷工作。在听
2023-07-05 09:07:00
增强开放性 考查学生运用能力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何特点?增强开放性 考查学生运用能力6月7日,高考首日语文科目结束,广州市第六中学校门前,家长雨中接考生,一名考生小跑出考场。南方日报记者 王
2023-06-08 06:55:00
本文转自:襄阳日报高考次日秩序井然平稳顺利试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本报讯(全媒体记者王世翠)6月8日,随着高考第二天的结束,物理、历史、英语考试也落下帷幕,至此,高考日程已过大半
2023-06-09 05:58:00
...用。本题共5道小题,与2023年保持一致,总分为18分。从试题考查题型看,仍然是客观题加主观题,5道小题中共有客观题4道,主观题1道。客观选择题考查的能力点基本稳定,体现了科
2024-06-10 10:36:00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表示,在保持试卷结构、考查内容、试题类型稳定基础上,今年语文北京卷继续突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特色,以贴近时代形势的话题和素材,对考生实现价值引领。“我一看
2024-06-08 03:56:00
作文“调整状态”,学生都有话说
...中考语文科目的题目。多位中考生向记者反馈,中考语文试题难度适中,整个答题过程也比较顺手。“有几个题答错了,幸亏改过来了。”青岛五十三中的几名同学互相说着考场上的情况。“今天状
2023-06-14 00:16:00
...情怀主题兰州市第三十五中学高级教师李柃熤表示,此次试题呈现四个特点,首先是融情入题、寓教于考。试卷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特别注重对考生进行价值引导,通过融情入题、寓教于考的方式进
2024-04-09 02:18:00
名师点评河南高考语文丨河南省实验中学史晓萍:新课标Ⅰ卷的“不变”与“变”
...2024年高考首场语文考试落幕,备受瞩目的河南高考语文试题也随之出炉。今年语文试题难吗?有哪些必考点?大河网邀请到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组备课组长史晓萍作点评、剖析。【名师】
2024-06-10 21:13:00
...材内容,重视回归课本以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为例,试题紧扣统编教材的特点体现得非常明显。比如第9题,要求考生写一则文学短评。“学写文学短评”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
2023-10-13 09:1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