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28 17:08:00 来源:戏说三国

一直以来,吕布以其“三姓家奴”之名而为人津津乐道。但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四姓家奴”,他虽然没有吕布名气那么大,但他反叛的次数可比吕布要多得多,并且他跟吕布一样,也深深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王辅臣是河南人,本来姓李,是一户官宦人家家里奴仆的孩子。王辅臣的出生日期不详,毕竟奴仆的孩子是没什么地位的,也没有几个人会去记他的出生日期,或许王辅臣自己都不记得了。那个年代许多人家家里的奴仆也是“世袭”的,父亲当这家的仆人,儿子也接着当这家的仆人。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王辅臣很可能就会在未来接他父亲的班,并作为一名奴仆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也不会出现在史书里了。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但明末的天下大乱给了王辅臣机会,并且从他后面的表现来看他也注定是不愿意一辈子当奴仆的。从万历后期开始,明朝就不断经历着天灾人祸。一方面,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导致了气候的变化,整个东亚的平均温度显著下降,降雨量也不断降低。

旱灾、冰灾、蝗灾、鼠疫等频频发生,大多数民众生活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官僚集团日益腐化,军制败坏和地方控制力下降等一系列因素,土地兼并日趋激烈,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再加上东北努尔哈赤的崛起使得朝廷不得不连续征伐,进而不断加税、征发徭役,整个社会的矛盾已经空前尖锐,就像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

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却依然勒索农民,催逼赋税,饥民王二等人举行暴动,杀死张斗耀,就此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民揭竿而起,很快席卷了中原大地,其中也包括了河南。王辅臣的姐夫刘某也参加了农民起义军,王辅臣听说后便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即前往投奔刘某。据《广阳杂记》记载,“少为宦官家奴,后闻其姊夫在流贼中,往依之。”对于封建统治者和地主士绅而言,农民起义军自然就是“流贼”了。

但王辅臣不在乎,毕竟一辈子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奴仆和参加战斗大杀四方相比,显然是后者对他更有吸引力。他就这么从一个奴仆转变为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这就是他的第一次“叛变”。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当然,明末民不聊生,这种“叛变”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但问题在于王辅臣虽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道德品质却并没有多少提升。他虽然作战勇敢,却也喜好赌博,还喜欢赌大的,动不动就一掷千金。刘某多次劝他,他也不听,“骁勇善战,而樗蒲一掷,饶有刘毅之风”。终于有一天,王辅臣玩了一把大的,一晚上就输掉了六百两白银,要知道当时一两白银都能买几百斤粮食了,可见王辅臣输钱的数量何等惊人。

本来王辅臣因为武艺高强,战斗勇猛,已经成为了农民军中的一个小头目。如果按照原本的轨迹发展下去,他或许会作为一名农民起义军领袖而被载入史册。可惜他缺乏克制自己欲望的能力,这一下就输了六百两银子,在农民军中可能就混不下去了。他姐夫刘某听说后也是勃然大怒,就在房间里拉开弓等着王辅臣回来,在他回来后试图一箭射死王辅臣,却被王辅臣躲开了,骁勇的王辅臣甚至还反杀了刘某。“其姊夫知而谋杀之,弯弓于门内以待辅臣归,一发不中,反杀其姊夫而逃。”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王辅臣在农民军中是混不下去了,只好另谋出路,但他既然已经造了反,也没法回去当“顺民”了。不过此时明朝的混乱给了他机会,此时的明朝外有清军威胁,内有农民起义,崇祯帝已是焦头烂额,各地的军制也日益崩坏。王辅臣一身武艺,自然不愁找不到容身之处。虽说没法再当百姓,但当兵吃粮还是可以的,许多地方军头也乐意得到更多的士兵。王辅臣便流窜到了大同一带,投靠了大同总兵姜瓖手下一个姓料的统领。“后流入姜瓖营,为料某帐下健儿。”又从农民起义军变成了明军,倒过头来与农民起义军交战,这就是他的第二次叛变。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当然,这种行为在当时也不算罕见,甚至可以说无可厚非。明末乱世之中,人命贱如纸,对于许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们而言,什么原则立场,道德大义,都不如吃上一口饱饭重要。当时许多农民军在接受了“招抚”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了“官军”,当然也有很多官兵在屡次被欺压或者被拖欠军饷之后又摇身一变成了“义军”。后来清军入关后,许多明军同样也是接到一纸文书之后便摇身一变成了清军绿营,也有的清军绿营在受到打压或者被包围时又摇身一变变回了明军。

所谓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王辅臣身体健壮,又有一身武艺,自然很快得到了料某的赏识,也引起了姜瓖麾下一员名叫王进朝的将领注意。正好这位王进朝没有儿子,想要收一个养子,就来找料某说:“你帐下有没有能当我养子的人啊?”料某说:“我这有两个人选,一个会读书,一个不会读书,你选一个吧。”一般人可能都会选会读书的,但王进朝不是一般人,他偏偏选了不会读书的,这个“不会读书”的人,正是王辅臣。(有王进朝者无子,与料善,问料曰:“汝帐下人有可为我义儿者否?”料曰:“此有二人,其一知书,一不知书,惟公择。”不知书者,则辅臣也。)

王辅臣就这么成了王进朝的养子,他从此也不再姓李了,而是跟着养父改成了王姓,从此正式拥有了“王辅臣”这个名字。王辅臣不但身体强壮,长得也很英俊。他“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跟当时流传的吕布画像长得很像,于是得了个“活吕布”的绰号,当时的人们是因为他跟吕布长得像,并且勇武的程度也很像而给他这个绰号的,万万没想到,他后来跟吕布的经历竟然也很像,甚至还更进一步,可以称得上是“吕布加强版”了。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王辅臣多次参与战斗,骁勇过人,擅长骑马作战,因此又得了个“马鹞子”的绰号,要知道对于当时的中原王朝来说,马匹是很昂贵的,骑兵的组建费用和日常消耗也比步兵大得多,王辅臣能够经常“马战”,可以看出他此时已经在军中有一定地位,不是普通小卒了。“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号曰马鹞子。”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但王辅臣作战再勇猛,也改变不了明朝衰落的命运。1640——1642年,明、清两军在松山、锦州一带展开激战,史称“松锦之战”,明军大败,自此失去了与清军野战的能力。“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祸不单行,明军在关外惨败,关内的农民起义也愈演愈烈,1643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并于第二年在西安称帝建国,改元永昌,大顺政权就此建立。

公元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大清顺治元年,王辅臣,姜瓖,乃至于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在这一年发生了剧烈变动。

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称帝建国之后发起东征,本意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饷,但明军的腐朽和大顺军的势如破竹让他看到了灭明的机会。大顺军渡过黄河,一路攻克汾州、太原、潞安,彰德等重镇,却在宁武关遭到了总兵周遇吉的阻击,尽管最后攻下了宁武关,却也损失惨重。就在李自成心灰意冷之时,他突然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大同总兵姜瓖,投降了。

大同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北御蒙古,南卫太原,东屏京师,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城防也十分坚固。但大同总兵姜瓖见到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已经对明朝失去了信心,在宁武关陷落当天就向李自成投降,李自成仍旧任命他为大同总兵。王辅臣自然也跟着姜瓖一起投降,并成为了大顺军的一员,从明军变成了大顺军,这就是王辅臣的第三次叛变。

不过,此时北方有大片地区对李自成都是望风而降,王辅臣此时还是姜瓖的下级,也缺乏自己的影响力,跟着投降了也没什么奇怪的。但就当他们以为押对了宝,大顺即将取得天下的时候,局势又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控制大同后,李自成挥师东进,直取北京。4月,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尽于煤山,明朝作为一个中原王朝就此结束,大顺似乎就要夺取天下了。但大顺军进城后迅速腐化堕落,又开始“追赃助饷”,失去了士绅地主的支持。原本已经投靠了大顺军的吴三桂听说了北京城内的事情后,担心自己地位不保,悍然叛变。李自成大怒,立即亲率大军前往征讨,吴三桂向清朝求救。5月,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清军突然赶到并袭击大顺军,大顺军大败,狼狈撤退,清军则紧追不舍,一路上多次击败大顺军。李自成连北京都不敢待了,一路退回了陕西。清军就此入关,开启了争夺天下的历程。

眼见李自成战败,姜瓖与王辅臣感到自己是押错了宝,原本觉得大顺马上就要夺取天下,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清军占领北京后,迅速席卷中原,并向山西进军。姜瓖一看不好,立即杀了大顺派来的将领张天琳,向清朝投降,王辅臣也跟着一起投降。剃发易服,留了辫子,从大顺军又变成了清军的一员。这就是王辅臣的第四次叛变。

这次王辅臣似乎是选对了边,清军入关后,大顺军节节败退,丢掉了山西。明朝在山东、河南的残余势力也很快被清军击溃,投降了清朝。1645年初,清军与顺军在潼关大战,顺军大败,不得不继续撤退,首都西安也丢给了清军。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杀,大顺政权灭亡。

尽管崇祯帝已经自尽,但明朝的法统依然在南方延续,史称“南明”。明朝以南京为留都,在南京也有一套中央机构,于北京失陷之后继续运转,稳固了对南方的统治。1644年6月,万历帝之孙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弘光政权。但这个政权内斗不断,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弘光帝不久后被杀,弘光政权灭亡。此后,清军又席卷了东南,消灭了多个南明小朝廷。到1647年,清朝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天下,残存的南明政权也退守西南一隅,因其以永历为年号,史称南明永历政权。但他们在此前就已经节节败退,无力与清军交锋,似乎整个天下就要尽归清朝了。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然而,清朝的迅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矛盾。一方面,清朝实行“剃发令”,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激起了大批百姓的反抗。另一方面,清军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借助了明朝降将的力量,却没有给他们分配相应的利益,依然将他们作为下等人来对待,这让许多明朝降将心怀不满,姜瓖就是其中之一。

1648年正月,金声桓、王得仁在江西宣布反清复明,重新打起了明朝的旗号,揭开了第一轮抗清高潮的序幕。三月,天津爆发了张氏反清起义。四月,丁国栋、米喇印在甘肃发动反清起义。同时,两广提督李成栋也在广州宣布反清复明,整个两广地区很快重归明朝。大批原明朝降将的反正让清朝对明朝降将大为忌惮,不断进行排挤与打压,姜瓖、王辅臣也屡遭排挤,心情郁闷。

1648年11月,蒙古喀尔喀部也挥师南下,向清朝发动进攻,一时间,清朝风雨飘摇,小皇帝顺治甚至有了逃回关外的心思。姜瓖、王辅臣也感觉天下的形势似乎又要变了,蠢蠢欲动。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眼见蒙古进犯,立即在大同集结兵力,准备反击蒙古,当然可能也有借此削去姜瓖等人职权的意图。但姜瓖早有防备,清军的集结让他深感不安,王辅臣等姜瓖的部下也是人人自危。

于是,1648年12月,姜瓖在大同宣布反正,重新回归明朝麾下。自号大将军,打起了反清的旗帜,多年来对清朝统治忍无可忍的民众纷纷起义响应姜瓖,席卷了整个山西。短短几个月之间,清朝在山西只剩下了太原一座孤城。“乃各州县报贼者日常数四,此煽彼惑,已遍满三晋矣。”王辅臣等人自然也跟着姜瓖一起反清,就这样从清军又变回了明军,这就是王辅臣的第五次叛变。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可惜,南明永历政权内斗不断,永历帝朱由榔本人也缺乏魄力。永历君臣没有抓住这大好的反攻机会,将各路反清义军联合起来,反而沉湎于广州的花天酒地之中,错失良机。反清义军力量分散,相互之间又缺乏配合,逐渐被清军各个击破。

在山西,形势也再次逆转。因为山西距北京不过咫尺之遥,多尔衮派出大军围攻大同,山西的反清义军也相继被清军击败。大同这下也成了孤城,被清军团团包围。但大同毕竟城防坚固,守军的战斗力也比较强,还囤积了大量粮食,因此清军也久攻不下,只能围城。

大同围城期间,王辅臣展示了他强大的战斗力。此时他已经是姜瓖麾下重要的大将了,为了鼓舞士气,他多次主动出城挑战清军,丝毫不惧满洲八旗的威名。清军多次与他交战,都被他打败。王辅臣经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清军以数倍兵力围攻,也无法阻止他的冲锋,数次想擒获他,也未能实现。反倒是王辅臣多次以劣势兵力俘虏了清朝将领,真可谓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到了最后,清军甚至已经不敢跟王辅臣正面交锋了,听说王辅臣来了就望风而逃。王辅臣当时骑着一匹黄骠马,见状干脆把黄骠马让给别的将领骑。结果清军居然只看到黄骠马,连人都不看就吓得又跑了!可见他们对王辅臣恐惧到了何种程度。王辅臣“马鹞子”的外号也就此响彻天下。(清兵之围大同也,辅臣乘黄骠马,时出剽掠,来则禽人以去,莫有撄其锋者。清兵远望黄骠马骋而来,辄惊曰“马鹞子至”,即披靡走。)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但是,王辅臣再勇猛,却还是改变不了大局。清军围攻大同八个多月,大同城内的存粮终于耗尽,军心涣散。眼看大同已成孤城,抵抗下去也没有希望了,姜瓖的某些部下便起了异心。八月底,总兵杨振威率部叛变,杀害姜瓖并投降清军。第二天,清军入城,这座抵抗了八个多月的城市令他们充满了怒火,多尔衮下令对大同“官吏兵民尽行诛之”,也就是屠城,只有叛变的杨振威所部除外。此后,大同几乎成为了一座死城。

值得一提的是,“擅长叛变”的王辅臣在这一时期却并没有叛变,依然忠于姜瓖。按照多尔衮的命令,他本来也应该被杀。但清军将领阿济格十分欣赏他,便试图招降王辅臣。王辅臣投降了,因此免于一死。他被阿济格带到了京城,成为了奴仆。但王辅臣这个“奴仆”已经和往日大为不同了,虽然是奴仆,却照样很风光。由于此前他“马鹞子”的名号已经响彻天下,北京的权贵们纷纷以认识他为荣。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帝亲政,他同样很欣赏王辅臣,将他任命为御前一等侍卫,负责皇帝的保卫工作。王辅臣就这么摇身一变,又从明军变成了清军,完成了姜瓖都没能完成的“蜕变”,这就是王辅臣的第六次叛变。

1652年,大西军残部与南明永历政权联合,在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整合后,再次对清朝发起了反攻,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兵分三路,以云贵为基地,收复了四川、湖南、广西在内的大片地区,清廷震动,这就是第二次反清高潮。顺治帝见状,也不能继续把王辅臣留着当侍卫了,勇将就应该发挥勇将的作用。于是1653年,顺治帝命令洪承畴出征西南,王辅臣随军出征。

王辅臣此时也表现出了他机灵的一面,他本来是一个暴躁易怒的人,此时却收起了脾气,对洪承畴恭恭敬敬,把对方侍奉得很好。洪承畴十分满意,保举王辅臣当了总兵。王辅臣也在与明军的战争中冲锋在前,屡次重创明军,从清军的梦魇又变成了明军的梦魇。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这样一员猛将自然也被吴三桂注意到了。此时吴三桂虽然臣服清朝,却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极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吴三桂在发现了王辅臣的勇武之后,对王辅臣极力笼络,与之称兄道弟。王辅臣也被他打动了,后来吴三桂请求把王辅臣调到他麾下,顺治帝同意了。当然,这一切也需要王辅臣的同意才能有效,否则就算成为了吴三桂的部下,王辅臣也可以继续效忠顺治帝。但很明显王辅臣是又打算更换阵营了,他与吴三桂同声共气,后来更是和吴三桂一起对清廷的命令阳奉阴违,可以说是从清朝的阵营又转入了吴三桂的阵营,这就是王辅臣的第七次叛变。

在此期间,本来有了点起色的南明永历政权再次爆发了内讧,战争的天平又倒向了清军一方。1659年,清军占领昆明,永历帝仓皇逃往缅甸。1661年,王辅臣随吴三桂攻入缅甸,擒获了在此避难的永历帝,第二年,永历帝被杀,永历政权就此灭亡。吴三桂也被清朝一再封赏,被允许在云贵镇守一方,实际上形同割据。但狡兔死,走狗烹。永历政权灭亡后,清廷也逐渐感到吴三桂用处不大,反而对中央产生了威胁,于是开始逐步削减吴三桂的权力。吴三桂对此深为不满,便进一步拉拢王辅臣,然而就在此时,他跟王辅臣的关系却出了大问题。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当时王辅臣正奉吴三桂的命令征讨地方土司,在一个名叫马一棍的总兵营中和众将一起吃饭,却发现饭里有个死苍蝇。旁边有个姓王的总兵马上叫起来:“饭里有苍蝇!”王辅臣想到这个马一棍十分严酷,动辄杀人,害怕这个厨师会因此被杀,便笑着解围道:“我们打仗的人有吃的就不错了,哪还讲究那么多!即便有苍蝇我也能吃下去。”

这本来只是一句为厨师解围的客套话,但这王总兵不知是装傻还是真傻,居然还追问:“那你真能吃苍蝇吗?你要能吃下去,我就把我的马给你。”王辅臣进退两难,索性心一横,真把死苍蝇吃下去了。结果吴三桂的侄子吴应期开玩笑说:“人家跟你赌吃苍蝇,你就吃苍蝇。那如果人家跟你赌吃大粪,你还真的要吃大粪吗?”王辅臣被激怒了,痛骂道:“我连你们吴家子孙都敢吃!”还把桌子都掀了,在场众人仓皇逃窜。虽然王辅臣第二天就向吴应期道歉,但流言已经传开,很多人说王辅臣对吴三桂心怀不满,吴三桂便派人向王辅臣传话,谴责了王辅臣一番。

王辅臣见吴三桂如此偏心,索性就向朝廷请求调到甘肃固原当提督,后来又调到平凉,就这么脱离了吴三桂的阵营。当然王辅臣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这件事脱离吴三桂的,也可能是感觉到吴三桂外宽内忌,自己终究不会被重用,因此才选择脱离。吴三桂这会儿后悔了,试图通过给王辅臣送银子来重新笼络他,王辅臣却并不领情。

1673年,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执意要立即削藩,终于激起了吴三桂的叛乱。当年十一月,吴三桂就在云南起兵反清,一路势如破竹,席卷西南,这就是“三藩之乱”。吴三桂想到他的“旧部”王辅臣正在平凉当提督,便派人送信给王辅臣,请他起兵响应。王辅臣却当即把信使送到了北京,并派儿子向康熙帝宣誓效忠,再次投入了清朝的阵营,这就是王辅臣的第八次叛变。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康熙帝见王辅臣如此忠诚,十分感动,感叹道:“王辅臣果不负朕,疾风知劲草今日见之。”但讽刺的是,仅仅一年时间,康熙帝就又被现实狠狠地打脸了——1674年底,王辅臣在平凉举兵反清,响应吴三桂。

为什么刚刚才向康熙帝表忠心的王辅臣突然又叛变了呢?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称吴三桂在这段时间里势如破竹,进展顺利,耿精忠和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也起兵响应,这让王辅臣感觉清朝又要不行了,于是转头投奔了吴三桂。有说法称是因为康熙帝派出的陕西经略莫洛多次侮辱王辅臣,在物资分配上也严重不公,让王辅臣十分愤怒,从而杀了莫洛反叛。

也有说法称是王辅臣手下的士兵跟莫洛的士兵起了冲突,在混乱中误杀了莫洛。陕西经略是地方重臣,王辅臣自感罪责难逃,只得干脆起兵反叛。但无论如何,结果都是:莫洛被杀,王辅臣起兵反清。从清朝阵营又转入了吴三桂阵营,这就是王辅臣的第九次叛变。

王辅臣起兵后,清廷四处起火,局势危急。没多久,蒙古察哈尔部也举兵南下,直逼北京,康熙帝的地位再次岌岌可危。但吴三桂却跟当年的永历朝廷一样,犹豫不前,错失机会。他长期屯兵于长江沿线,既没有东下武昌,也没有北取中原,连赣州都没有攻下。最终各地的反清力量再次被清军各个击破。

王辅臣在平凉势单力孤,前来支援的吴三桂军也被清军击退,清军随即开始围攻平凉。但当年的“马鹞子”威名仍在,清军不敢与王辅臣正面交锋,只能不断缩小包围圈。王辅臣多次出城击败清军,甚至还能分兵救援其他城池。

但到了1676年,局势恶化,清军击败了察哈尔部,开始调集重兵围攻王辅臣。王辅臣再勇猛,也无法与千军万马相对抗,最终被困于平凉孤城。眼见粮食耗尽,士兵战意低下,康熙帝又作出了“既往不咎”的承诺,无可奈何的王辅臣再次投降了清军,依然被任命为平凉提督,就此从吴三桂阵营又转入了清朝阵营,这就是王辅臣的第十次叛变——也是最后一次。

康熙帝虽然作出了“既往不咎”的承诺,但面对王辅臣这么一个反复无常的“逆臣”,又怎么可能真的既往不咎呢?投降后,王辅臣名义上还是平凉提督,实际上却被软禁起来。王辅臣惶恐不安,害怕会被清朝清算,在软禁期间就自杀了一次,却没能成功。

王辅臣:明朝的‘四姓家奴’与历史的推动者

但到了1681年7月,王辅臣却突然死去了。关于他的死有多种说法,正史中说他是在入京途中“道死”,也就是在路上突然死了,死因不明。《广阳杂记》中却有更详细的记载,称王辅臣在接到入京的命令后就把财物分给家人和部下,并开始跟部下们喝酒,一连喝了两三天,对部下们说:“朝廷怎么可能真的饶了我呢?与其被朝廷杀死,还不如我自杀。但我无论怎么自杀,都会有痕迹,可能会牵连到你们。不如你们就把我闷死吧,对外就说我突然病死了。”

部下们哭着劝阻,王辅臣却马上就要自刎,部下们见状只得按王辅臣说的办了。不久后王辅臣的死讯传到朝廷,康熙帝听闻后沉默良久。后来果然没有株连他的家人、部下。三个月后,被清军围困于昆明城的吴三桂之孙吴世璠也在山穷水尽下自杀,“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王辅臣一生曾加入过明、顺、清、吴四个阵营,并在四者间反复横跳,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四姓家奴”了,他一生中叛变过十次,比吕布叛变的次数还多得多,骁勇善战也不亚于吕布。之所以名气不大,可能是因为明末历史不如三国为人们所熟悉吧。王辅臣的反复背叛固然让人厌弃,但这背叛中又有多少无奈呢?王辅臣的戏剧性人生可以称得上是明末清初剧烈动荡的社会缩影,王辅臣的下场固然凄凉,但这乱世之中又有多少百姓惨遭屠戮,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9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反复变节的四姓家奴陈名夏,顺治为何重用他
...属于科道言官系统,擅长风闻奏事,职小而权大。此时的明朝已经危如累卵,1644年初,崇祯想迁都南京,结果遭到科道言官系统的一致反对。言官们一致认为,北京是祖宗根基,谁提议南迁,
2023-11-16 15:21:00
刘宗敏:大顺朝的英勇将领与悲剧人生
...。刘宗敏也是一个苦命的人:刘宗敏的父亲因为缴纳不起明朝的添加赋税而选择自杀,这导致刘宗敏成了孤儿。为了生活,刘宗敏的母亲选择带着刘宗敏乞讨。结果在乞讨过程中,刘宗敏的母亲因为
2024-04-21 08:31:00
一代名将不信任自己的主子,屡降屡叛,最终被绞杀
...害以及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军一直困扰着本就内忧外患的明朝廷。而作为大明朝和新兴的满洲对抗的重要屏障的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无疑更加重要。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位子,他在大明王朝岌岌可危之
2023-04-19 14:40:00
李成栋矛盾复杂的一生,先后效忠大顺和明清,最后又反清复明
...的人,一般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就好比吴三桂,他原本是明朝辽东总兵,后来大顺政权和清朝分别笼络他,吴三桂就开始左右摇摆。最后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归顺了清朝,帮助其赶走李自成,入
2023-04-17 18:23:00
新证据出现!放清军入关主谋不是吴三桂,那是谁呢
...了这些历史内幕。山海关士绅力主降清灭闯,其实代表了明朝末年的一种主流态度。正如清朝的慈禧太后在面对八国联军侵华时所说的那句名言:“宁与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
2023-01-07 13:56:00
李自成号称拥兵百万,为何被清军吊打
...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明朝末年,天下起义军接连不断的出现,这时候的明朝已经走向了衰亡。即使是崇祯帝这样的皇帝继位,对于明朝来说,也无力回天了。最终
2024-01-05 21:17:00
崇祯自缢、李自成崛起与清军入关:1644年的历史巨变
...椅上坐过三个皇帝。这一年,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结束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李自成攻入北京,称帝建立大顺王朝,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被清军和南明军夹击,最后惨死乡间。这一年,
2024-02-26 05:47:00
李自成与清军从合作到对抗,怀庆战役的得失与明朝的覆灭
1644年是甲申年,清政府与农民军之间展开的怀庆战役就此爆发,这一场战役的过程同时决定了三方势力未来的发展,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农民军、以清军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清政府以及并未参与战争
2023-09-18 21:13:00
李自成为何放弃西安?清军步步紧逼,部将纷纷反叛,不走就被灭!
...北京,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大顺军就推翻了建立了276年的明朝。他们所控制的地区也迅速发展起来,几乎整个华北地区都被大顺所控制。由于事态发展迅速,加上李自成身边没有萧何、张良、刘
2023-10-18 16: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