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718年夏天,王之涣背起行囊,从洛阳出发,直奔京师长安,去拜会偶像张九龄。途经山西蒲州,当他远远望见黄河东岸高阜之上的鹳雀楼时,心潮澎湃。走近楼前,抚摸砖石草木,诗绪排山倒海,快步登上二楼。且看糜果才先生在其新著《王之涣传》(北岳文艺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中的描述:“这时候,他置身楼上,心底里潜伏着那种浩荡、磅礴、连绵、无尽的诗情一下子迸发出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他的眼里出现了一个更加辽阔的意象……他一时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按捺不住,一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吟罢,王之涣向看楼老丈讨一副笔墨过来,饱蘸浓墨,挥笔在白色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王之焕31岁。
公元728年,王之涣北上玉门关。日落时分,从军将士哀怨凄婉的羌笛声悠悠飘在空中,撞击着他的心扉,让他陷入离愁别绪、悲欢离合的惆怅之中。夜晚,在客栈中辗转反侧的王之涣写下了《出塞》两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王之涣传》中激荡人心的两个场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王昌龄、高适、岑参齐名的山西籍诗人王之涣,因为这两首诗奠定了他在唐朝诗人中极高的地位。1200多年后的今天,一部关于王之涣的传记,以鲜活生动的典型形象塑造、独特的艺术形式、自然而强烈的美感,走到读者心中,表达出的那种内在气韵、情感、灵魂和精神,洋溢着诗性的典雅和瑰丽。
这本书从第一章到第十三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诗人聪慧的幼年,接受启蒙教育,习书练剑,出仕入官,铺陈时代背景,交代重大历史事件,衬托诗人的生存环境和人生遭际。特别是对登鹳雀楼和玉门听笛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诞生的最重要的两首诗作,作了特别的描摹和阐释。
作者综合多方史料,将远去了一千多年的唐朝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研究,成功塑造了鲜明独特的典型人物,不仅是诗人王之涣,还有官员王之涣,习武好学的王之涣,宅心仁厚、情深义重的王之涣,甚至少年时贪玩顽劣的王之涣,达到了知人论世、顾及全人全篇的美学要求。
孟子讲: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则何益乎?本书对王之涣的生活经历、人格教养、个性气质、艺术修为乃至情趣爱好作深入透视,正确把握王之涣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特有的文化氛围、政治气候,使得文本具备了可供研究的品格和价值。
作家沿着王之涣当年生活、做官、游走、会友的路线与地方,用两年时间走了一遍。查阅县(市)志,搜集资料,走访文人,打听民间传说,做田野调查。传记既体现了尊重史实的理性,又闪烁着情感温润的光泽;既有思辨之严谨平和,又有文辞之美丽通达,形成了文学表现的极大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山河辽阔的视域,优雅诗性的表达,品读王之涣,从读《王之涣传》开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9 2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