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据我观察,绝大多数成功作家的最初,都从写诗开始。我就亲耳听曹文轩、张炜、莫言——这三位得奖最多的大作家说过,他们的文学之初,都是写诗,而且“写了大量的诗”(张炜语)。为什么他们当初都写诗呢?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以我50多年写诗体会来说吧。第一,写诗的孩子都敏感,易于察觉新事物;第二,写诗的孩子都多思,比一般孩子超前;第三,写诗的孩子都有用文字表达的欲望,所以又比其他孩子有文采。通过这“三个都有”,他们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会获得一种推动,并在这种推动下,前进到一个新的思维高地,显而易见就比不写诗的孩子,靠得前,站得高,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和眼光。而且,长此以往,会养成一种观察、思考、行动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又会比普通的孩子显得特别,因为脑袋里想的东西多,还写成了诗,甚至发表了出来;那受到的鼓舞和激励,又是其他孩子绝对没有的。小宇宙爆发了,从中汲取的力量,形成的内心世界,我以为也是别的其他孩子无法比拟的。事实也证明:少年时代写诗的孩子,后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成功的概率很高,这还不包括其他领域有建树的人士,仅就我的观察来看,几乎能达到90%以上——其中就包括著名作家欧阳黔森。
欧阳黔森告诉我说,他小时候最崇拜的就是诗人,而且至今都把诗歌当作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平日里工作之余,脑子里装的也主要是诗歌,而且随时有可能蹦出几句,常常会痴幻地陷入一种诗的意境,久久不能自拔。出差归来,我的桌案上摆着一本《欧阳黔森诗选》,我知道,一定是黔森寄来的,顾不上休息,就读了起来。正如少年时代写诗孩子的“三个都有”,欧阳黔森诗的感觉也非常好,比如《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一诗,他不提长江黄河,却说“你白发苍苍/但双眼仍然年轻/一泻千里的两道目光/……一道黄色/一道蓝色/于是东方古老的江河民族/生生不息地享受你的严厉与慈祥/至今——五千年”。含而不露,却又意象独特,感觉把握得恰到好处,既大气磅礴,又干净利索。又如,他写《西沙群岛》:“在西沙/分不清海水与天空/哪个更蓝//在西沙/分不清人间与天堂/哪个更好//在西沙/天像海一样蓝/海像天一样碧/要想知道/碧蓝是什么样的颜色/就到西沙来//在西沙/浪是风的魂/风是浪的魄/风起浪卷/水的肌肤上绽开花朵/无边无界/浩瀚无垠……”
他视通海天,又能紧紧地贴着诗的感觉,把海天两色融为一体地表达出来,之后设问、再之后借风言魂,借浪说魄,抠住“风起浪卷”的一瞬“水的肌肤上绽开花朵”,这样准确而又生动地表达一种瞬息之间的意象和感觉,欧阳黔森还真是显得很老练、很自然。不能不说,他真是有一颗诗意的心,大概就是“童子功”的效果吧?其二,欧阳黔森多思求异,追求独特。如《肖洛霍夫的顿河》:“看见顿河的时候/一时心潮澎湃/特别想吆喝一声/可我并未出声/只是静静地伫立/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凝视静静的顿河//不知,为什么/此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黄河的汹涌澎湃/长江的雄伟壮丽/相比之下/顿河是宁静而妩媚的//阅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从来都不能平静/甚至拷问这样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经典小说/为何取名《静静的顿河》//现在,我明白了/顿河确实很静/不要说波涛声/就是微浪抚岸的声音也听不到/尽管顿河是那样的宽阔/在这样的宽阔里/宁静、妩媚像一首绝美抒情诗……”
专注固执地直陈自己亲眼所见到的顿河,并追思所见之根由,用长江黄河来对比,来寻找顿河之静静的缘由,而不是顺手牵羊地拿一些现成的大词大语来壮行色,他不屑于那样写诗,他艰难地寻思着自己的所见,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一首安静的不一样的顿河之诗。第三呢,就是欧阳黔森与日俱增的表达欲,是他长期对诗艺参悟与实践,坚持投入生活又用心良苦、绞尽脑汁的创造结果。他在《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里》写道:“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第一次走进你的家/目光所及的/是我不可磨灭的记忆/尽管那时我的耳朵装满了/研究者那强劲的弹舌音/以及翻译一连串的讲解/而我的眼睛/更愿意盯着眼前/这位研究你的学者/她的眼睛是蓝色的/像大海一样的晶莹剔透/刹那间,我便跌进了那眼波里/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波澜壮阔/在这波澜壮阔里/我黑色的眼睛仿佛也有了大海的颜色/你在她的眼波里光泽四溢/而我在她的眼波里游泳/我知道,有你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就永远淹不死我……”
我,她,你,三维空间里的三双眼睛的交流,交互传递转换,还有三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的景物,在其间错动摇移,构成了现场的冬天、家、耳朵、弹舌音、蓝色、大海、眼波、游泳和迸出来的那句“永远淹不死我”,欧阳黔森熟练地打开语言的多维空间,把四个以上的语言空间转换得像自然流水一般,而且使诗句读来亲切温馨,又获得了充满魅力的张力:“在她的眼里/你就是一个传奇/而传奇所蕴含的向往/赋予了每一个志士的砥砺前行……”
《欧阳黔森诗选》选了7个组诗4首短诗和1首长诗,我最欣赏的是他写的350行的长诗《贵州精神》,虽然这个标题抽象了一点儿,但是一读诗,你立刻就能明白,他的心绪之激荡与思辨之雄强,明白他内心深处的疼痛与不甘奋起的心誓之澎湃:“贵州人/有谁能够保证/没有被/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这两块巨石/压得痛心过/是呀!还有什么谬误/比这更让人心痛呢//贵州人/不应该在这痛中麻木/失却自信/而是应该在这痛中/自信自强地发出/一声断喝”他心上的自尊,在这里正在悄悄转换,而这转换的过程,就充满了思想的进击与反省反思的力度:“事物的属性总是充满了辩证/自大与自信/原本只在毫厘之间过之则是自满/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只要把握好了分寸/自大一回又有何妨/自大而不自满/何尝又不是一种自信呢?”接着,他展开思辨,这不是自圆其说的强词夺理,而是胸有热血蒸腾的精神升华,一州一县一省,哪里的人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威严与尊崇?所以,欧阳黔森写道:“一滴水于弱者是泪,于强者是汗/一滴水向往大海而艰苦卓绝的过程/于弱者是灾难/于强者是财富//我们生活在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于是贫瘠成了我们的心病//可是,有谁会想到/是“多彩”这个简明的汉字/却道出了这块神奇高原的/不尽风流//唱响多彩的贵州/是当代贵州人的精神风貌/是当代贵州人痛快酣畅的一次/大声吆喝//这吆喝之声/一声声飞快地/掠过高原起伏的连山/飞到了山的后面/没有什么再能阻挡/因为,我们站在高处”。
理性与感性交织,内省反思与自豪进击交织,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对自身对所处大地的理解和认识,都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见解,秉持这样的见解,大笔挥动,毫不含糊,大声吆喝,无须担心“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我以为这才是诗人的本色,而好诗,就要有这样本色的光芒。刚刚,收到一个邀请发言的题目:“打造新时代‘史诗’的难度与可能”,那好吧,我就再结合欧阳黔森的这本诗集,多说几句诗歌创作的“难度”吧。
我以为,这个问题提得好,而且是一下子就提了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新时代史诗?这个问题有特定的时空所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诗,是一个时段内包含了丰富巨大内容的史诗,而作为诗人,我想问的问题是:你理解认识这个新时空包含着巨大丰富内容的时代吗?如果你理解认识了,那么你就放开手脚与思想,大胆去创造吧。如果没有,那就先老老实实回到现实中,去披阅时代的书卷,辩证分析时代的一切令人心动心惊心向往之的大的人物事件,尽快获得认识和理解,之后挥动你的大笔写出与其他人都不一样的史诗。二,难度在哪里?我以为,难就难在麻木不仁,找不到时代的疼痛点,欧阳黔森的《贵州精神》就找到了自己不能容忍的精神逼迫的挤压之疼痛,所以他才有了激情,有了反躬自省,有了重拾的信心。三,关于有无可能性?可能性无处不在,关键是你我要在现场,要在精神的深渊与穹庐之顶,要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的爆发力。哪怕只有一个针尖扎出来的缝隙,也足以顺其炸裂开来一个精神的原子弹的威力。自信,源于实力;实力,诗歌创作的实力,就源于对所要面对的现实与精神的、强有力的表达,以自己独特的、不容置疑的、强悍粗壮的、绵延不尽的表达,来实现创造的目的。如此,还有什么难度不能超越?还有什么可能不可能的呢?
在贵州,作家欧阳黔森是一个地标式的大作家,他写小说、写报告文学,获得了全国最高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他写影视剧,一部接一部,且获得了全国影视界的最高奖“飞天奖”“金鹰奖”等,一个三尺书生,能有如此这般的成就,夫复何求?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委员,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
文/王久辛
编辑/邱奕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0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