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乾隆大力推行“护守成宪”是想做什么?为何没成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3-08 18:19:00 来源:戏说三国

乾隆大力推行“护守成宪”是想做什么?为何没成功?

清朝能取代明朝,成为其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仰仗的是开国之初那批战力强劲的八旗子弟兵。

虽然明朝的内乱也帮了清朝的大忙,可要想坐稳江山,先后击败李自成、张献忠、南明等各方势力,没有充足的武力保证是不行的。

在清朝建国之初,满八旗子弟兵就是清朝(包括后金时期)最大的立国之本。

但随着清朝逐渐坐稳了江山,这片花花世界同样也腐蚀了八旗的斗志和意志。

特别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整个王朝,和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汉族人民及其文化、生活习俗相融合,就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了。

这些远比满族传统文化先进的文化习俗、生活习俗、饮食习俗等,也都让八旗子弟兵们逐渐爱不释手。

尊孔子、学儒术、行汉礼、改汉名、习汉俗等等行为,在八旗中慢慢成为一种潮流。

在清朝皇室中,就有许多不喜欢参与政治斗争的皇族子弟,慢慢变成了儒学大师、汉文化大师。

乾隆大力推行“护守成宪”是想做什么?为何没成功?

这些都让清朝的皇帝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需要“满汉一家”的政治口号和部分实际行为,但又不希望真的把自己彻底汉化了。

因此,呼吁八旗子弟兵们保持满族传统的行动,清朝的皇帝们一直都在努力践行着。

特别是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察觉到了八旗子弟的堕落和汉化倾向严重,在其执政期间,都正式把保持满族传统当成了一大政治主张来实行,美其名曰“护守成宪”。

乾隆的祖辈们当然也有类似想法,但执政时相关成效不怎么大。

因为顺治、康熙、雍正等皇帝,执政期间或因为战争的需要,或因为统治还不稳定,或因为改革的需要,无法更严厉的进行影响团结的政治行为。

文字案件可以有,发发牢骚也可以有,但公开将维护满族传统这种行为提出来当成政治口号并监督实行却没法搞。

只有到了乾隆朝,一切都相对稳定了,乾隆朝早、中期,清朝几乎没有什么统治危机,乾隆皇帝才有心情开始重视这个事情。

也因此,乾隆以几百年前跟南宋并列的金朝败亡的教训为由头,以“护守成宪”为口号,从继位之初就开始要求八旗子弟要保持满族传统。

乾隆大力推行“护守成宪”是想做什么?为何没成功?

根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九十二》中的记载,乾隆皇帝曾表示:金源盛时,诸务整饬,崇朴捡而不事虚浮,自明昌(金章宗年号,在位时发展文治,尊崇儒家、限制女真人特权,鼓励和汉族通婚)一变旧风,相率入文恬武嬉,日以(王亢,王字旁加亢,无法打出来)弱,至是而积废不可复理,为国而不知护守成宪,其势必至于愤败……

为吸取金朝衰败的教训,乾隆认为有必要提醒八旗子弟“护守成宪”,即保证满族传统风气永远存在。

而其中最为乾隆皇帝重视的是语言、服饰、骑射习俗。

乾隆认为要恪守成宪,“清语(即满语)骑射为满洲根本”,“轻言改服,即已先忘祖宗”。

针对语言,乾隆强烈要求满族官员在奏折上用满语书写。

乾隆大力推行“护守成宪”是想做什么?为何没成功?

比如乾隆十九年时,他在给贵州总兵诺伦的奏折批语上就批示:“汝既系满洲,何不用清字?”

再如乾隆二十年时,乾隆用满语写折子发给福建巡抚钟英(满洲镶蓝旗人,觉罗禅氏,至乾隆朝,很多满洲官员喜欢改成汉名),钟英用汉语书写奏折回复,也遭到了乾隆的批评:“览,毋忘根本,学彼伪习,戒之。”

对于骑射,乾隆也要求八旗子弟必须勤习,并将其当成八旗子弟考进士的基本条件,“凡乡会试,必须先试弓马合格,然后许入场屋。”

至乾隆五十年时,乾隆都急切到严厉警告诸八旗子弟和大臣,谁如果荒废骑射,就将其父子兄弟一起问罪。

对于衣冠服饰(当然还包括发辫),乾隆就更重视了,根据《乾隆实录·卷九一九》中的记载,他于乾隆三十七年时,对此深刻表示了自己的看法:衣冠为一代昭度,夏收殷冔,本不相沿袭。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礼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辄改衣冠,尽失其淳朴素风,传之未久,国势寖溺,洊及沦胥。盖变本忘先,而隐患中之,甚可畏也……深维根本之计,毋为流言所惑,永远恪遵朕训,庶几不为获罪祖宗之人……

为此,他还在乾隆五十年时,借孔子第六十八世孙孔继汾被族人告发不当编写《孔氏家仪》一案,将自己重视满洲衣冠的情绪发泄了出来。

乾隆大力推行“护守成宪”是想做什么?为何没成功?

《孔氏家仪》是人家孔家教导后人礼仪的书籍,但其中因写有“增减会典服制”、“今之显悖于古者”、“于区区复古之苦心”等言论,让乾隆大发雷霆。

乾隆指责孔继汾是因为“平日抑郁不得志”,所以“借以沽名抒愤,其(反、或怨望)心更不可问。”

乾隆很愤怒,但又不能以人家写自家的教导书籍而定罪,最后,孔继汾以篡改《大清会典》之罪,被发配充军。

乾隆皇帝把自己对保持满族传统的重视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记在心中,并做出了不少实际上的维护举动,但并没有什么用。

如孔继汾案发生在乾隆五十年,他警告八旗官员如荒废骑射,就惩治全家的言论也是在乾隆五十年。

显然,乾隆从继位初期就重视的“护守成宪”的行动并没能打动八旗子弟们,以至于到了执政晚期,还需要他不停地呼吁和发出警告。

这没道理可讲,先进取代落后,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清朝而言,以少数统治多数,更是需要少数融合进多数,别说乾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复生都没用。

乾隆大力推行“护守成宪”是想做什么?为何没成功?

乾隆死后,后继的清朝皇帝们就更加无法解决乾隆生前担心的问题了。

嘉庆皇帝连文字案件都终止了(他死后被称为“仁宗”,跟这事有很大关系),还希望八旗子弟们能学习务农,把八旗子弟迁移到关外去种地,即所谓的“京旗移垦”(被抵制后没能成功实行)。

很明显,后继的清朝皇帝们对于所谓保持满族传统的事情,都放弃治疗了。

当然,保持了又有什么用?如乾隆重视的骑射,面对越来越先进的火枪、火炮,骑射还能干什么?

乾隆搞出来的“护守成宪”,只是他对于真正的“满汉一家”的警惕心理发作后,做出的最后挣扎,失败是当然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8 1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庆安这类汉式满名取代,满语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乾隆时期参赞大臣拉扎丰阿(汉化名:瑞麟)满族微小的体量、清朝早期的满汉融合政策、汉文化深厚的积淀和强大的包容力,种种原因作用
2023-04-21 10:17:00
清朝灭亡,八旗子弟为什么改姓
...子弟改汉姓的趋势,并不是从清政府灭亡才开始的。早在乾隆年间,不少满族百姓就开始尝试将姓氏改为汉姓。但由于缺乏经验,改出来的汉姓往往闻所未闻,非常不规范。因此,乾隆皇帝还曾下旨
2023-05-19 22:13:00
清朝的帝王为何如此看重冰嬉?举行了百余年
...体育特征的运动形式。其持续时间较长,本为满族国俗,自乾隆朝形成制度,中经嘉庆、道光两朝,前后实际运行百余年。冰嬉以八旗冰上竞技、表演为主要内容,具有显著的竞技体育特征,彰显祈
2023-02-04 18:33:00
为什么有乾隆是汉人的说法
乾隆皇帝即爱新觉罗·弘历,他是清朝第六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他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高寿89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但是,他的身
2023-07-20 21:16:00
大清八旗刚开始战斗力很强,为何后来没有战斗力了?
...士们的思想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显示,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为了能够让八旗将士们保持着尚武的精神,乾隆规定八旗子弟出行时不能乘坐轿辇,而是需要骑马,这也使得八旗子弟在
2023-04-28 12:55:00
近代中国的落后,真的是清朝造成的吗
...朝皇帝对西方军事技术,也就是火枪大炮的态度。康熙、乾隆、嘉庆等清朝皇帝都曾公开表示,火枪大炮这些火器都是洋人和汉人的“垃圾”玩意弓箭才是清朝立国的大杀器。所以清朝统一全国后,
2024-04-21 14:29:00
清朝女子为什么要打三个耳洞
...银、翠、玉制成,而贫穷着也用铜圈制作。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年选秀女时,乾隆皇帝便曾说过“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
2024-03-25 17:30:00
和珅:乾隆朝的宠臣与嘉庆朝的牺牲品
...间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凭借着独特的敛财手段,和珅在乾隆朝后期二十多年中前后共贪污了11亿两白银(还有一些古玩珍宝,名人字画不计算在内),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每年7000
2024-01-08 18:07:00
俸饷制度与清朝旗人的生计
...漫衣帽鲜明。「子弟书」是由八旗子弟创作的说唱文学,乾隆朝以后流行于北京、天津、盛京一带,清末民初逐渐消失。「子弟书」的内容多改编自史书、小说、戏曲,另有部分呈现旗人的生活样态
2023-10-14 15: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