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16 19:11:00 来源:戏说三国

河阳之战发生背景

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实际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其中有几场关键战役都对最后的结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是睢阳之战。此战虽然最后以张巡被杀、睢阳沦陷而告终,却成功牵制了安禄山的几十万大军达十个月之久,不但屏障了朝廷仅剩下的江淮半壁,而且使郭子仪从容收复两京,安史叛军错过了一举灭亡唐朝的最佳时机。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二是太原之战。此战李光弼以不满万人的弱卒对抗史思明的10万大军,不仅守住了太原城,避免叛军将河北、河东、河南连成一片,还杀伤了叛军的有生力量,歼敌六万有余。太原之战可以说是大唐气数的命运之战,此战之后,唐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三是邺城之战。此战之前唐军已是大优的局面,不仅将大燕皇帝安庆绪堵在了邺城,还连战连捷,斩杀叛军三万多人。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神风”让二十万唐军溃散而逃,转眼间烟消云散,唐朝和安史叛军的命运瞬间逆转。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此战过后,唐朝又“屋漏偏逢连夜雨”,汴州节度使许叔冀临阵倒戈,其治下的运河漕运节点——汴州也划归叛军治下,如此一来,史思明的势力直逼淮河流域,在战略上已经占有较大优势。

安史之乱的关键战役之四——河阳之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如果论战役的精彩程度,河阳之战绝对在古代战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此战中李光弼奇招迭出,让人叹为观止!论战斗的惨烈,河阳之战也不输任何战役,惨烈之处绝对会让你潸然泪下!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再次斩将立威

在灾难性的邺城之战后,唐军主力被迫退往黄河以南固守。作为背锅侠的郭子仪被撤职,李光弼成为唐军实际意义上的统帅。

虽然唐肃宗对李光弼非常信任,不仅把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朔方节度使给了李光弼,还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是李亨次子赵王李系,只挂名不任事),但当时的唐朝王牌军——朔方军上下对李光弼却非常不感冒。

据史书记载,李光弼为人不苟言笑,治军严整,而郭子仪为人宽厚,有事都与部下商量着来,这也造成朔方军将领桀骜不驯,再加上李光弼是顶替老上司而来,这难免让朔方军产生是李光弼从中搞鬼的想法,所以李光弼接手朔方军后,首先面临的就是队伍不好带的问题。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然而时不我待,当时史思明已经亲率10万精锐兵出汴州,兵锋直指洛阳。在这种情况下,李光弼已经没有时间再慢吞吞的与朔方军联络感情,他只得再次祭出“斩将立威”的手段。上次在太原之战,他用之祭旗的是御史中丞崔众,这一次是朔方军大将张用济。

张用济原本是郭子仪的铁粉,一直跟着郭子仪混,所以对于李光弼的到任极度不满,当接到李光弼宣他去洛阳的军令后,甚至一度准备起兵攻入洛阳驱逐李光弼,“欲以精锐突入东京逐光弼,请朝廷仍用子仪。”最后在朔方都知兵马使仆固怀恩的阻止下,才悻悻然作罢。

李光弼本就打算斩将立威,现在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自然是欣然笑纳。几天后,李光弼带领数千骑兵,巡视各大军营,他绕道黄河,在汜水驻扎,然后招众将议事。张用济最后一个到达,李光弼二话不说,以违抗军令为由,将张用济斩首示众,“众将悚然”。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当然,李光弼知道这次斩将立威与上次不同,朔方军将士虽然面上唯唯诺诺,但心中定然不服,所以他又使出了后招,宴请以仆固怀恩为首的朔方军将士,席间李光弼大加赞扬朔方军为朝廷做出的贡献,并表示与叛军所得战利品和赏赐他分文不取,全部归将士所有。

就这样,李光弼用张用济的人头和对其他将士的恩惠收揽了朔方的军心,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了准备。

弃守洛阳

面对即将到来的史思明10万燕军,李光弼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弃守洛阳。

东都洛阳原本是防备安史叛军南下江淮、西进长安的要冲,现在汴州失守,叛军南下的通道已经打开,再加上洛阳年久失修、多次陷入叛乱,早已称不上是一座“坚城”,所以鉴于洛阳的战略地位已经丧失,李光弼选择主动弃守。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因为是主动放弃,所以临行前,唐军不仅将城内的物资清空,还将全部人口疏散。这样,史思明得到的只是一座空有建筑物的死城。

而且,李光弼也没有完全放弃黄河南岸,任由叛军再次攻击长安。他选择了黄河北岸的河阳城作为大军驻地,因为黄河河道在河阳城这里变得较为狭窄,非常容易被驻防的部队切断,所以,河阳城就如一颗钉子一般死死钉在了叛军西进的战略要道上。而且驻军河阳还能威胁叛军老巢范阳,使云集河南的叛军有粮草断供的危险。同时,只要条件成熟,也能顺流而下,将史思明的地盘全部拦腰截断。

李光弼弃洛阳守河阳可谓一举三得,尽显名将风范。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所以,守住河阳就是重中之重,只要守住,此战就可谓是大胜。

为此,李光弼对于河阳城的防御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河阳原来就有三城,南城、北城筑于黄河南北两岸,中洋城筑于河中沙洲上,李光弼不但让人在南北岸构筑要塞,在沙洲上建起堡垒,还用船只拼成浮桥,将三个据点链接起来。这样既可以堵住逆流而上的路线,又能在某处遭遇围攻时发兵支援。如此一来,河阳城就成为一座横跨黄河两岸的“三位一体”城市,可谓固若金汤。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拉锯战

公元759年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正式进入洛阳,驻军白马寺。第二天,史思明看到唐军的防御工事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原来就在太原城下领教过李光弼的守城之术,现在一看,这仗直接没法打。

无奈之下,史思明只得与“前贤”一样,采取了骂战,寄希望于李光弼突然头脑发晕,出城与自己野战。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李光弼当然不会头脑发热,中敌人激将之法,但这次与太原之战有所不同,不但兵力是原来的数倍(三万有余),而且麾下皆是勇敢善战的朔方精锐,同时李光弼也想立威,所以就发生了“白孝德阵斩刘龙仙”的一幕。

当时,史思明派出麾下勇将刘龙仙在城下骂战,据载,刘龙仙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刀入鞘、箭入壶”,还翘起右腿搁在马鬣上,大声谩骂李光弼。仆固怀恩请战,李光弼以“此非大将所为”拒绝,左右又推荐了白孝德。李光弼问他需要多少兵,回道:“挺身取之”。白孝德出战,大军鼓噪助威。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白孝德单人独骑而前,刘龙仙一开始不以为意。见到白孝德将要靠近时才想整顿战马,收拾兵刃。白孝德遥遥招手,予以制止。而刘龙仙也不以为意,依然谩骂如初。白孝德突然怒目圆睁,叱骂刘龙仙知道他是谁不。刘龙仙闻言竟然真的问来者为谁,白孝德通名当时,挥动双矛驱马奔腾而至,刘龙仙来不及放箭,绕着河堤败走,被白孝德驱马赶上,取了首级。围观的史军为之大骇,向后退却。

当然,对于这样的武将单挑,李光弼是不反对的,但是想让他出城与史思明野战,那是门都没有。

心理战

眼见一计不成,史思明又生一计——心理战。

安史叛军来自幽云,带有良马千匹。为了在心理上给唐军造成威慑,史思明命人每天傍晚驱使战马在河岸饮洗,并且将战马循环出入,显得不计其数。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见此,李光弼下令挑选母马500匹,然后将马驹留在城内,待史军马匹放至南岸水边,就将黄河北岸母马全部赶出,母马思驹,尽力嘶鸣,史思明的军中雄马不顾阻拦,全部渡过黄河跑到北岸,为唐军所获。

史思明偷鸡不成蚀把米,气急败坏,然而黔驴技穷无计可施。

两军相持很快就有一个月,因为李光弼预先将洛阳城内的粮食搬空,近10万人的史军只能从遥远的汴州运量,一来途中损耗所到无几,二来汴州的储粮有限,这种坐吃山空的感觉让史思明芒刺在背,再加上李光弼随时可以进军邺城和范阳,史思明只得部署攻打河阳城。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火攻

由于有浮桥的存在,唐军出兵迅捷,史军攻南岸,李光弼便令全军南岸集结,同时用水军战船放石弹支持;史军攻北岸,唐军又迅速回撤,而且史军还要从下游绕路百里,人困马乏,战斗力大打折扣。于是史思明在试探了一番后,决定先摧毁唐军浮桥。

火攻是水战的利器,无论是三国时的赤壁之战,还是南北朝时期的钟离之战,都是以火取胜,所以史思明准备采用火攻。然而这一切早在李光弼的预料之中。

一天深夜,史思明纠集战船数百艘,置火船于前,从黄河上游而下,靠近浮桥。面对史思明的意图,李光弼事先准备了数百根长杆,每根的长度都超过百尺,末端固定在浮桥的巨木上,长杆尖端裹上了坚硬的铁叉。当史军火船靠近浮桥时,长杆尖端的铁叉立刻叉住火船,同时唐军又在桥上发炮石,船不得近,片刻间,燕军火船立马“玩火自焚”,全都烧成了灰烬。史思明的火攻之术彻底失败。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巧取二将

随后,史思明又想重施邺城故技,截断唐军粮道,李光弼亲自率军在野水渡守备。消息传出,史思明派出两员猛将高廷晖和李日越前往偷袭,并说捉不到李光弼提头来见,“不擒得李光弼,返必杀汝!”

两员猛将凌晨赶到野水渡的军寨外,却见守栅者对他们哈哈大笑,说果然不出李司空之所料。两人闻言大惊,问明李光弼已在夜间离开,守栅的兵少“不足千人”,将领也很平常,无名小卒一个。二人商议良久,任务完不成,回营必被斩。于是先后请降。“雍希颢引日越至河阳见光弼,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高廷晖因亦降。”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事后,有人问李光弼为何这么容易得降二将,回道:“此人情耳,思明尝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必可取。高廷晖、李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思明必使其一人来劫我。日越不能获我,于势不敢归去,是以降也。”

兵法云:“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李光弼已深得其精髓,故有此计。(《新唐书·李光弼传》)

血战

虽然李光弼奇招迭出,但未伤史军根本,到了最后关头,还是避免不了一场血战。

史思明连翻失策之下,内心的愤怒已经达到极点,既然“花活”玩不过你,那就用人命来填吧!十月中旬,史思明下令同时对河阳城发起三路强攻。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因为南城离叛军近,所以史军进攻的重点是南城,仅在这一个方向,史思明就投入了将近一半的兵力。南城守将是郑陈节度使李抱玉,李光弼给他的命令就一句话,“死守南城两天!”

从清晨到黄昏,早已被逼疯的史军一直在进攻,从未停歇,虽然李抱玉和唐军战士奋力死战,但是当夜幕来临时,南城城墙还是被燕军撕裂了几道口子。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危殆之际,李抱玉行诈降之计,他声言粮食已尽,要求停战,明天出降,然后连夜修缮城池,次日继续坚守。史军一而鼓,再而衰,被缓过劲来的唐军表里夹击,杀伤甚众,南城得以坚守。

史思明军中的周挚见南城难以攻下,于是率领本部兵马两万并力进攻中城。

坚守中城的正是李光弼自己,他派荔非元礼率军在中城外低矮的羊马城坚守。作为辅助的防御手段,羊马城并非坚城,四面只有一重栅栏和一条深、广各二丈的壕沟。十月十二日,燕军恃众逼城,他们一路填平堑壕,拔除围栅,进军极为迅速,对此荔非元礼无一令发出。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李光弼深感纳闷,派人前往询问。荔非元礼回答说:“我军欲守乎?欲战乎?既然欲战,贼为吾填堑开门何为禁之?”

李光弼闻报,甚为赞叹,称荔非元礼的思虑为己所不及。“善!吾所不及也,勉之!”

而且,荔非元礼率众出击,并不是无脑的猛攻,而是打打停停,敌退我退,敌进我进,一而再三。“良久,贼疲惫,元礼乃率众鼓噪出栅奋击入贼阵,纵横攻击,大破之。”

“墙头草随风摆”,周挚见中城也不易攻,又攻北城。李光弼充分发挥浮桥的作用,令中城大部军士进入北城防守。同时,李光弼也亲身回到北城督战。

据载,李光弼战前召开军事会议,询问敌阵中战力最强的方位,回答是西北隅。当即点将,猛将郝廷玉负责主攻。廷玉要求派骑兵五百,给他三百。再问战力次之的是哪里,回答是东南隅。点将论惟贞主攻,惟贞请铁骑三百,与二百。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出战以前,李光弼申明军令,诸将必须奋力冲杀,不能后退一步,否则斩之。同时,李光弼也以短刃放在靴子里,对众将说,战事凶险,我位列三公,不可死于敌手。万一战事不利,各位死于敌前,我当自刎于此,不令诸将独死。

诸将出战不久,郝廷玉奔还,李光弼料想此战不利,派人去执行军法。郝廷玉赶紧解释,战马中箭,回来换马。那赶紧换,赶紧回去。郝廷玉马不停蹄翻身再战。仆固怀恩方面有所退却,李光弼派使者去斩仆固怀恩,怀恩一见使者提刀而来,便如打了鸡血,提刀驰杀,死战不退。

河阳之战,李光弼与安史叛军的决战

此战最后的热血之处,让人不禁热泪盈眶。小编无此功力,因此摘录史书如下:

于是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震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走。擒其大将徐璜玉、李秦授。其河南节度使安太清,退保怀州。——《新唐书•李光弼传》

这时的史思明还在率兵攻南城,闻北城败,惊怒之下,吐血晕倒,部下只好代为传令退兵。

河阳之战的胜利不仅让胜利的天平再次倒向长安那边,还让史思明打出了心理阴影,以后只要遇到李光弼,不是退避三舍就是绕着走,李光弼已成为史思明永远迈不过去的一道天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6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安史之乱中,大唐天子统御无方,屡屡败坏大局。在759年的邺之战中,唐肃宗再次犯浑:以宦官监军,不设主帅。结果,20万大军被史思明大败。大唐收复两京后的大好局面遭到逆转,形势岌岌可
2023-10-24 16:52:00
历史的转折:李光弼与史思明的决战背后
...追溯到相州之战。在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战役中,唐军与安史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李光弼作为唐军的中坚力量,曾经在战场上屡次获胜,然而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史思明,原
2024-11-09 10:08:00
...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为中兴第一。
2024-05-21 06:56:00
公元759年,河阳之战爆发,契丹名将李光弼战前搞了一次选美比赛
...盛的王朝贡献过自己的力量,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在唐朝安史之乱中铸就丰功伟业的一代名将李光弼,他就是契丹族人。当然,今天我不打算说他的民族成分,而是要来说一说他在河阳之战中神奇表
2025-01-21 15:29:00
古代文人的文字威力有多大?杜甫三首诗让唐朝名将灰头土脸
...法与评价,从而产生“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巨大威力。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重大事件。唐朝经过这场劫难,从此一蹶不振。而一些历史人物也因为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而被人
2023-06-10 08:24:00
...退,那么史思明就会更加猖狂。依我看,我们不如转移到河阳(今河南孟县),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于是,李光弼领兵去了河阳。洛阳城内的老百姓也都跟随唐军一起转移到了那里。史思明
2024-06-22 18:13:00
李光弼的铁腕手段:朔方军中的权力与忠诚的考验
...恩惠逐渐收揽了朔方将士们的人心,从而开启了他结束“安史之乱”的大业!二、伪燕,史思明又来了!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在邺城之战后,史思明经过短暂的投降期后,再次展示了他
2024-01-31 21:01:00
唐代宗下诏“勤王”,李光弼为何拒绝奉诏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唐代宗对李光弼说:“中兴大唐,你是第一功臣”。李光弼却闷闷不乐,忧愤成疾,郁郁而终,享年57岁。李光弼,契丹人,智勇双全。早年,李光弼追随王忠嗣,征讨西域
2024-07-11 17:06:00
唐朝名将李光弼:智破安史之乱,守卫洛阳
...了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在平定这场旷世已久"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之中,最有名的是唐将李光弼。公元759年,史思明带领叛军占领了河南地区的大片土地,又指挥着叛军向洛阳猛扑
2024-03-30 14: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