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青海日报
青海日报
数字报
回望故乡的明长城
堡子人家。
在明长城堡子脚下长大的同学们相聚留影。
白沈堡古堡的北墙。
白沈堡古堡已被立碑保护。 本文配图均由董得红提供。
□董得红
去年9月初,弟弟从老家发来微信,说因修建高铁,村里的小学校被占用,要拆除了,学生要分流到其它学校。我的老家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白家村,听到这个消息,我在惋惜之余便有了一个强烈愿望——去看看毕业50多年再没去过的村小学。
那一次,约了10多个小学同学和4位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相聚在小学校,老师们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昔日的小学生也都年逾六旬,满头银发。我们徜徉在学校,回忆着往昔岁月,感叹着校园里建筑格局的变化,并合影留念。
离校门口约一百多米就是村里有名的古城堡,本村人叫它“下堡子”,外村人一般称之为“白家下堡子”。堡子高高的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走向城墙,去看看离开50多年的城壕和堡子。比起50多年前,城墙似乎变得更加苍老、低矮,墙面上被雨水冲刷的沟壑也更深了,墙体上的苔藓也更加浓厚了,但墙体依然完整。北墙根竖立的一块石碑吸引我们走向前,石碑上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明长城——平安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 青海省人民政府2018年7月30日立。”看完碑文抬头看墙体,堡子的东墙被刷了绿漆的粗壮钢丝网围了起来。
我们小时候几乎每天都从墙根走过,没想到这个住着几十户人家的大庄廓,竟然与闻名于世的八达岭、雁门关、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一样,都是万里长城的组成部分。昔日的土墙瞬间变得庄重、肃穆起来。我用手轻轻抚摸着城墙上的土粒,脑子里浮现出50多年前上小学时在城墙根下度过的日子。
与古城墙相伴的童年
那是50多年前飘着雪花的一个冬日傍晚,寒风一阵紧似一阵,把刚从小学校门走出的我和小伙伴们刮得喘不过气来,全身打着哆嗦。一个个头大一点、在伙伴们中间颇有威信的学生大声说:“走城壕!”于是十几个小学生紧缩着脖领径直走过校门前的打麦场,进入城壕。于是风小多了,连雪花似乎也开始在空中摇摇晃晃半天才落地。
小学校坐落在村庄的东北端,我家在村的西南端,从家里到学校有1.5公里的路程,每天要穿越整个村庄。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选择,可以走大路,也可以走城壕。
村民们所说的“城壕”是指城堡高大宽厚的南城墙外的一条土路,也许多年前这里的确有过一条壕沟。城壕宽约2米,黄土夯筑而成的城墙高有10多米。据祖祖辈辈居住在堡子里的老人说,最早的堡子四方四正,北墙上的门楼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之后才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而倒塌了。在我小时候,城堡的墙体就不全了,只有东墙和北墙的一部分依旧存在。
这次返乡,走过数百米长的城壕,竟然没有碰到一个人。在被村人叫作“后壕”的地方,我和伙伴们找到了50多年前一位老人精心经营过的小菜园的遗迹。记忆中的老人似乎独居着,有50多岁的样子,头发稀落,背微有些驼,我们经常爬上菜园的石墙,索要老人的葱,叫上半天“爷爷”,老人才掐几根葱打发走学生们。如今城堡根里居住的老人早已不在,小菜园也随岁月远去,可当年的老人和菜园的情景依然留在我和伙伴们的脑海里。
那高高的城墙成为村庄里起小地名的依据,城堡里面叫堡子,堡子外面的按在城壕中所处的地段叫后壕、前壕。后壕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那时经常出现后壕娃与堡子娃打仗的事,但离开阵地走到村巷、学校时,大家又都是好伴儿。
1974年7月我小学毕业,和同学们到离家8公里的公社中学上学,因离家远住校。在炎炎夏日里,晚自习后同学们结伴到离学校不远的一眼泉里喝水、洗脸。泉边是青藏铁路,喝完水就沿着铁路路基漫步,路基边也有一堵厚厚的城墙,有的地段高,有的地段低,高的有5米,低处只有2米,墙基厚达8米,经数百年的风蚀雨淋,墙体犹如一道黄土丘。住在附近的同学们管那段黄土墙叫“老城墙”。墙的南侧是铁路路基,路基不远处是密集的庄廓,北侧是田野,显得有些荒凉,却成为我和同学们散步聊天的好去处。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处老城墙竟也是明长城的一部分。
史料中的明长城平安段
和很多出身于农家的人一样,我对于长城的了解,最早来自于农家土炕上大人们喝酒时唱的青海民间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曲调是那样的凄楚,长城也似乎与我们很遥远。中学《地理》课本上学到的有关长城的知识是:“始建于秦,盛于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号称万里长城”。近几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共同发布明长城调查结果: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自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长度8851.8千米。其中,青海省境内明长城约为363千米。
数百年来,很多青海人一直生活在长城脚下。青海长城主要是明长城,是明代为了防御西海蒙古袭扰而修建的。史料表明,明代中叶以后,原驻牧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一带的俺答部落南下,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入青海湖地区。为防止该部东侵,明朝在青海东部地区修筑边墙,开挖堑壕,构筑防御体系。
青海的长城主线东起海东市乐都区,西经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南经西宁市湟中区、城中区、湟源县,向东经海东市平安区,止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还有数条各自独立的长城墙体或壕堑为辅线,分布在西宁市城北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海东市乐都区、互助土族自治县、贵德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湟中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多为夯土筑成,少数为石块垒砌,始建于明代中叶,从1546年始,到1596年止,历时51年。
怀着对故乡明长城的浓厚兴趣,我查阅了有关平安县境内明长城的资料。《平安县志(1991—2010)》记载,2008年4月,县文物管理所配合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队调查明代烽火台、古城、古战壕,并对实体进行年代测定、登录绘图、照片摄像等资料收录。经缜密严谨调查后,确定平安境内现存有明代古城堡二处,分别是平安镇白沈堡和中村堡(平戎驿古城),烽火台11处。它们都是明长城的组成部分。
平安镇白沈堡就是我老家的这座古堡。平戎驿古城就是我上中学住校时去铁路路基边散步和聊天时常去的那个厚厚的黄土丘。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这里设平戎马驿和递运所,为明代西宁卫与庄浪卫之间所设七驿之一,是西宁卫与庄浪卫之间的重要驿站。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建平戎城,置防守官。城高3丈,根厚2.5丈,壕深1.5丈,阔1.5丈。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西宁卫兵备按察使刘敏宽为加强防御,增修平戎城,筑敌楼13座,疏浚城壕,设防守官兵141名。全城设内城和外城,内城俗称大营盘,城顶有3米宽的驰道,城设南、西两门,均为瓮城,南门直通外城。我喝水的泉离古城堡遗址不足百米,这样说来,我和那些防守官兵共饮过一泉水呢。
对故乡的白沈堡古城,没有查到更多的文字记载。在平安区境内的11处烽火台,其中一座在白家村东北边的沈家村的东山顶上,一座在西南边邻村石沟沿村的东山顶上,距白沈堡古城也就各距2公里左右,从烽火台能看见城堡。明代的城堡最早都是军事设施,驻扎守军。后来不再驻军。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土匪横行,社会动荡,为了躲避匪患,最早在村里定居的人家就住进了堡子。堡子成为村庄的中心逐步扩大。后来,社会日益安宁,烽烟早已成为历史,部分城墙也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消失,只有庄廓紧紧依靠的部分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堡子人家
不知是我们长大了,还是城壕在岁月中变得苍老了,昔日感觉宽阔漫长的城壕变得狭窄而短促。家住在城壕的一位同学说,他一直伴着城壕长大、变老,城壕原来仅能供驴马车行走,后来能勉强通过手扶拖拉机,住在城壕的人家嫌路窄没有发展前途,特别是近十来年许多人家买了小汽车,却开不到家门口,很多人在川道里重新打庄廓安家,有的干脆在县城买楼房住,堡子和城壕附近的家都空锁着。
走进堡子,一户人家的古老砖雕大门吸引了我。堡子里的人家,大门一般都是原木的双扇门,大门的形式基本相同,但其雕饰的图案和门面的装饰各有千秋,各家对大门的爱惜程度也不一样。原来的双扇大门只能供人和牛马进出,自从有了架子车后,架子车成为家庭主要的财产,人们总觉得把车子放进院子才安心。架子车进大门只得两人抬起来侧翻才能进去,有时人手少就一人抬拉,车轴免不了碰撞门框门扇,时间久了留下两道深深的印痕。几十年过去,只有这家的门框门扇上没有一丝印痕,门上的砖雕和木雕保留得非常完整,足见主人家的细心呵护。上小学时,我去过几个住在堡子里的同学家。黄土夯筑的小院,虽然高墙将每家每户各自隔离开来,但是每户人家的屋顶却相连相通,而且从每户人家的屋顶都能够登上城墙,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格局。许多院里都有土楼房。
故乡的明城堡历经岁月沧桑,依旧有墙体保留了下来。与此同时,那段天真无邪的少年生活,还有种葱的白发老爷爷等与城墙相关的人物,也一起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5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