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徐玉芹 济南报道
摄影 王凯
5月9日下午,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做客山东大学“文渊讲堂”,为“00后”大学生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与生命力,并回答了大家的提问。耄耋之年的王蒙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诙谐幽默,讲座过程中不时引经据典,偶尔还会“傲娇”一下,现场听众脸上不时露出会心一笑。
“吾道一以贯之”,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
“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哪里?当然,我们有浩如烟海的经典源远流长,还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比如长城、运河、兵马俑等,但更重要载体‘活’在于人民的灵魂、习惯、日常生活中,比如敬畏天地、慎终追远,做人要厚道,孝悌、礼义等等。”王蒙说。
王蒙表示,虽然从孔子就开始说“吾道一以贯之”,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就是一帆风顺、平坦顺利的,“恰恰相反,我们的文化屡受挑战、屡受挫折、屡逢危险。”饱经忧患的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断,表明了我们文化的应变能力、辩证思维,以及遇到各种挑战与危机时的再生、创新能力。“我们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一条直线,而是在不断发展、吸收、更新。”他说,创新性和包容性,增益了中华文明的活力与选择空间和中国的文化自信。
“统一性”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与凝聚力。“我们的思想方法是重视整合、重视统一。历史也证明了我们有统一的要求、力量与本领。”
至于“和平性”,王蒙认为,与儒家的“文化立国”“仁政”“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文化传统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
“允许你有怀疑,但怀疑也要积极”
王蒙分享了他本人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他认为中华文化有三种特性,此岸性、积极性、实践性。
王蒙解释说,此生此世当下就是“此岸”。“孔子的说法是‘未知生,焉知死’;庄子的说法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这也反映了我们文化的一种风格。我们强调研究‘此岸’,但也不将‘彼岸’视为敌对。”他说,与其把我们的头脑、智慧寄托在对于后世、来世的思考和研究上,不如放在改善今世、今生的生活上,所以存而不论。
至于“积极性”,他解释道,人生有很多无解的问题,比如生命到底是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各有不同说法。“既然已经活下来了,就要好好活着,不要为此生看不到、也论证不了的问题而苦恼,宁可用最正常、最快乐的态度来对待。”他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允许你有怀疑,但即便怀疑,你也要积极面对。”
“实践性”指的是“经世致用性”。“我们是强调实践的,我们做学问的目的是经世致用。”“孔子自嘲说,我有什么专长呢?种地不如老农,种菜不如老圃。一定说我有专长的话,我赶车还可以。”王蒙打趣说,如果孔子一定要填写职业或者是特长的话,他可能就会填“司机”。
“孔子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很多事情他不知道,要问别人才知道。”但孔子要做的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而是圣人。圣人能够“挽狂澜于既倒”,要“为人师表”,把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整理回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状态,不管有多少困难他不会示弱,不会退缩。“他认为,他的使命就是要做到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改变执政的做法,带来新的生活,带来新的幸福。”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对孔子赞许有加。“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用这么简单的一个话,说清楚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王蒙还总结出了中华文化“三尚”——“尚德”“尚一”“尚化”,并作出解读。“尚德”与“尚一”相对容易理解,至于“尚化”,王蒙的解释是“与时俱化”,“这是庄子的理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与时俱“化”,“看一个人要看三十一年”
王蒙还分享了他对三种“中国精神”的理解,即“君子的人文精神”“中庸的辩证精神”“愚公与长期苦战精神与抗逆精神”。
关于“君子的人文精神”,王蒙表示,传统文化讲究“反求诸己”,讲“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至于“中庸的辩证精神”,据说外国也有类似的说法,“连柏拉图这样的人也说过,说一个东西一条线的中点最美,不偏这边也不偏那边。”王蒙说,中国从孔子时期就讲“过犹不及”,老子讲“物极必反,相反相成”。他说,这里面的“平衡”,相当一部分表现在时间纵轴上,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到这里,他打趣说,看一个人好坏,要看三十一年,因为有可能“三十年河东你一直表现得很好,但一到三十年河西,你先把我给卖了。”
那么,传统文化里又君子,又中庸,教诲出来会不会都是文质彬彬的书生?王蒙说,不是,“中国有另一面,就是愚公移山、百死不悔的精神,不怕一切代价,艰苦奋斗,吃得人间一切痛苦。”
回忆新疆岁月,现在还被叫“王队长”
在提问环节,王蒙回答了三位学生的提问。
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陈同学本科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本科阶段曾经现场聆听王蒙的讲座,如今在山大读博,研究对象也是王蒙。陈璐希望了解新疆生活给王蒙带来的改变。她的提问勾起了王蒙对当年新疆岁月的回忆。
对王蒙而言,新疆的十五年,是他人生的一场漫游。他解释说,当年去新疆是他自己要求的。“1963年秋天参加中国文联举办的读书会,在读书会上认识了一些省的文联负责人。当时我已经被分配到首都师范大学(当时叫北京师范学院)担任现代文学教师,但我当时不想在大学里当老师,我还是执着于创作,只想着写小说。”王蒙说,当年他将近30岁,没怎么离开过北京,外地最远到过天津。“我想我一定要离开北京,离得越远越好。”年近九十的王蒙对新疆生活的记忆保留了美好。他甚至逗趣道,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生经验,凡大事我10分钟就可以确定,越小事可以两年不决定。“要买一个手表,这个手表到底买哪个牌子的,可以思考两年;去新疆,还是留在北京,我10分钟就可以决定。”
他回忆了自己在新疆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他说自己还荣任过伊犁巴彦岱红旗人民公社第二大队任副大队长。“直到现在,新疆驻京办事处的主任给我发微信,写的还是‘王大队好’。”
傲娇“显摆”学习能力,“临死前一分钟还要学习”
1934年出生的“90后”王蒙还傲娇地“显摆”了一下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我爱学习,爱学新东西。1980年第一次去美国,换飞机的时候因为不认识英文单词,所以不知道从哪儿上飞机。当时就下决心,在美国期间(4个月)一定要学会点英语。”他给自己的规定是每天必须背诵30个单词,“我做到了!”他说,学习是能救人也能救己的,学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临死前一分钟还要学习,我有这个决心,我敢吹这个牛。”
而对于文学院一名学生关于“全世界都在走向高度机械化,我们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组织,面对这样的时代,青年应当如何作为”的问题,王蒙表示自己保持乐观态度。“任何新的发明都会引起不安,但是我想人总是有办法的。机械再多,人也不是机械。越有机械,我就越有我的独立,越有我的头脑,越有我的灵魂。”他说自己没有那么深刻的忧患,“我还是期待着社会会进步,生活会快乐,幸福会增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0 0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