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劳模精神
团岛灯塔的守护者 在王炳交的带领下,走入了仰慕已久的灯塔。
狭窄的楼梯旋转而上,爬了47年,腿脚已经有些蹒跚的王炳交,仍然健步而上,这里是他非常熟悉的地方,对这座灯塔的感情,无法用语言描述,他说:“比爱人和孩子还亲。”所以,即便已经退休,他仍然住在塔下,“不是不放心别人,而是我离不开灯塔,即便出差,最多三四天,就得赶紧回来,灯塔是我一生的牵挂”。
历经沧桑的灯塔,在1976年1月15日,正式将接力棒交给了王炳交。19岁的他,成为了一名航标兵。王炳交出生在日照,因为家境贫寒,从小吃过很多苦,干过农活放过牛,14岁闯关东,到东北装过货车,卸过马车,下过煤窑,烧过砖窑,尝遍了各种疾苦,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造就了王炳交坚韧的性格。苦难就是他的大学,也是他的财富,所以日后,他能够在团岛灯塔坚持将近半个世纪。
17岁那年,王炳交当了兵,两年后,被分配到北海舰队航标中队团岛灯塔担任航标兵。“一干就是一辈子”,老班长的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嘱托,他记了几十年,也成为他人生的航标。
抚摸着擦拭得非常干净的透镜,王炳交的眼里充满温情,也满是欣慰。几十年来,他每天擦拭两次灯塔,窗明几净。设备也定期检查,因此团岛灯塔的发光、发声、发讯率年年超过部颁标准,取得了航标维护率和航标正常率双百的不俗成绩。打开透镜,里面有他引以为傲的发明:“航标灯状态自动监控装置”。王炳交介绍说,里面有两个灯泡,在主灯损坏时,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灯泡,如果备用灯泡损坏,蜂鸣器立即报警,这就为航标灯的长明上了双“保险”。要知道,此前价格300元的灯泡平均每月要烧坏3~4个,现在每3个月才自然损坏一个。而且,灯塔内的温度夏天时高达摄氏70度,高温也给装置提出了高要求,王炳交还在灯泡旁边加装了小风扇,降低了损坏的风险。这项实用新型技术成果,获得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站在灯塔上,眺望蔚蓝的大海,海风拂面,对面的薛家岛清晰可见,在辽阔的海域面前,健谈的王炳交沉默了。工作之余,消磨孤独也是他的功课。守灯塔,单调枯燥,擦拭外墙或者刷漆时很危险,吊在绳子上提心吊胆,腰上的保险绳把腰勒出了血;一天的工作做完后又很孤独,方圆几里都没有人烟,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电视都是2000年之后才有的”,王炳交的儿子王龙强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家里的设施比外面落后了至少10年。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小小的矿石收音机就成为了王炳交的全部,里面发出的微弱声响,伴他度过了孤寂的春夏秋冬。
为了排遣寂寞,塔下的小黑板成为他发挥才能的阵地,即便没多少人看,定期更换黑板报也成为了他的娱乐方式;另外,“写小诗”也成为他的乐趣之一。在采访中,王炳交“出口成章”,“我们单位小,人员少,大小事情自己搞”,“一无职,二无权,三无钱,四无方向盘,一干就是47年,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泰山不是堆的,火车不是推的,全国劳模不是吹的”,虽然这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却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所以,在半岛全媒体记者眼中,他俨然一位优秀的说唱歌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