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高 婷

▲ “村超”预选赛中,啦啦队身着民族服饰入场。 周光胜 摄
乡村作为非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千百年来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充分挖掘和传承乡村非遗,使之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对于拓展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乡村振兴中,非遗不仅让乡村有了灵魂,更让一些经济价值突出的非遗项目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形成特色产业,变成生产力,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兴旺。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首批全国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区县通过挖掘非遗等乡村特色文旅资源,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板块。
一间间非遗手工作坊,集聚起了蓝染、刺绣、银器、木艺等多类非遗项目;昔日老房屋化身非遗博物馆、非遗主题民宿等;在街头巷尾欣赏非遗表演,在农家铺子品尝地道非遗美食,在茶余饭后体验非遗手艺……以“非遗+”的方式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让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出圈出彩。
近年来,多地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与家庭作坊结合”的方式,深挖非遗相关产业的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把促进更多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动规模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培植非遗工坊、打造劳务品牌、设立激励基金、开展传统技艺与电商销售培训,将企业生产链延伸至村落,订单直接与农户对接,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与增收,捧上了文化致富的“新饭碗”。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潼关段美食小吃文化,尤其是潼关肉夹馍,更是以其“焦黄酥脆、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特点而驰名中外,2012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底,潼关肉夹馍带动相关领域就业达2万余人,销往海内外“小肉馍”蝶变“大产业”,老手艺已然成为新动力。
广西侗绣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柳州市三江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覃桂珍开设绣坊,以“企业+基地+传承人+绣娘”的模式,带领2500多名绣娘提升了技艺、300多名绣娘端稳了刺绣“饭碗”。
非遗工坊为四川多地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四川省泸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围绕当地需求特点,大力开发手工制作,创造出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岗位,为民众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雅安市、攀枝花市落实《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中各项优惠政策,优先将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吸纳到非遗工坊就业。
……
促进非遗产业链条延伸,开展非遗旅游文创产品、研学体验产品和数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建设非遗小镇、非遗艺术乡村、非遗主题民宿、非遗主题餐厅……让非遗广泛自然地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将传统手工艺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尖产业”,推动传统手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升产业经济规模,为创造就业机会、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与希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7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