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发表在《连环画报》1982年3月号的《百合花》连环画
每一次读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我都能受到感动。我觉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能够同时成为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的作品,《百合花》可算其中之一。
小说中的几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与女文工团员同行去前线的小通讯员,因为男女间的羞涩,在同行时总是与女文工团员保持一段距离。临分手时,他不忘记放两个馒头在石头上给女文工团员,而女文工团员在目睹小通讯员牺牲时,又触碰到了这两个馒头。小通讯员在与女文工团员借到新媳妇的婚被后,慌慌张张出门时把肩膀处的衣服撕了个小口子,新媳妇找针线给他缝时,他已经跑掉了,而在小说结尾,当新媳妇明明知道小通讯员已经牺牲,别人劝她不用缝了,她却“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新媳妇一开始没有把被子借给小通讯员,却最后将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婚被盖在了小通讯员的脸上。
这篇小说为什么让我感动?我翻看了对小说的各种解释,有的说,表现了战争时期的军民鱼水情。何以《百合花》流传久远呢?而且,从表现军民鱼水情角度解释,又怎么理解作品用许多篇幅写小通讯员与女文工团员的交往呢?还有人说,作品表现了超越爱情的异性美,表现在战争中,女性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但这仍然不能解开我心中的困惑:这样说,又如何解释作为叙事者的女文工团员眼中的新媳妇呢?当女文工团员与小通讯员再一次来找新媳妇借被子时,新媳妇并没有恼火,反而是“尽咬着嘴唇笑”。虽然女文工团员手中已经抱满了被子,小通讯员空着手,但新媳妇却把被子仍然放到女文工团员手中。而小通讯员事后也对女文工团员说,他对新媳妇说的话与女文工团员对新媳妇说的话是一样的,但新媳妇却借给了女文工团员而没有借给他。我们只要想想,小说开篇所写小通讯员在与自己的女战友的交往中,都不肯同行,且说了几句话,都会出一身大汗。那么,他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会是多么尴尬的表情,而新媳妇看到小通讯员自然不免会感到可笑而调侃几句,开个玩笑。但事后,新媳妇却在包扎所里,不停地东张西望寻找小通讯员,试图向他道歉:“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
我有点儿明白了,这篇小说反复感动我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细微、敏感、丰富的感受与呵护、沟通,虽然因为生存环境的严酷或残酷有时难以得到: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为历史发展的规律、维护社会结构的社会法则所决定的,往往不是为我们个体生命的生命需求所决定的。误解、不公、竞争、相互的距离,甚至损害等不可避免;为了历史进步、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个体生命的牺牲,更是需要张扬的。在这种状态中,我们鲜活的血肉之心渐渐被社会法则所同化而变得像钢铁一样坚硬,我们又把这种能够承受社会法则的各种打击的坚硬,视为成熟、视为刚强,反之则视为脆弱,对心灵、情感的忽视由此而生。但《百合花》却对此提出了鲜明有力的质询,这正是作品反复渲染那些细节,而没有着重写在一般人看来更能表现小通讯员精神境界的舍身救民工的情节的原因。作品是想以此呼唤我们对心灵与情感的关注。
有着注重现实生存传统的我们,更多地强调了现实的力量,而忽视了作为价值形态的力量。学者刘小枫在评价冰心时说过:“让那些伟男子感到难堪,甚至因难堪而感愤怒的是,弱女子竟然有比他们更苦涩的信念,在任何悲惨和丑恶的处境中都不愿抛弃的神圣情怀……”在我看来,这一评价,也是适合于《百合花》的。明乎此,我们也就会明白,这样一篇短短的小说,是足以与那些书写时代风云历史长河的鸿篇巨制相并列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3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