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25年8月19日医师节当天,贵州日报天眼问医栏目邀请到了三位医生做客演播室,他们分别是: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安院区)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孙祥宙;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胡晓;黔西南州中医医院脊柱外科主任,田全良。三位医者在现场用真挚的讲述点亮了医疗初心的长明之灯。
一盏初心灯,廿六年未熄
“它看似普通,却像一盏灯,26年来从未熄灭。”孙祥宙院长回望1999年刚入行时的自己,坦言初心朴素而坚韧——用医术为患者驱散病痛。从最初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到面对疑难重症时领悟“医生的责任远不止于治病”,他完成了从“以技术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升华。一位76岁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的膀胱肿瘤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后绝望之际,孙祥宙团队联合多学科评估,精心制定个性化方案,最终以超微创技术成功手术。“敬畏生命,既要敬畏医学规律,更要敬畏每个生命背后的重量”,孙祥宙的初心在岁月淬炼中愈发厚重。
破局者:从“倒吊复位”到无痛手术
田全良主任的初心,源于黔西南山区缺医少药的童年记忆。高烧时硬扛的酸楚、目睹患者被倒悬于木梯复位的痛苦呻吟,深深刺痛了他。“如果现在还沿用原始悬吊法,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是煎熬。”这种对比让他立下誓言:要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少受病痛之苦。如今,他带领团队开展舒适无痛的脊柱微创手术,甚至在没有专用器械时创新性完成首例UBE手术。在他看来,医学进步的密码在于“临床中有一双发现问题和需求的眼睛”,每一个微小的技术改良,终将汇成推动诊疗进步的洪流。
织网者:为贵州补短板、强根基
胡晓主任的战场在神经学科最前沿。“脑卒中占我国神经疾病最大比例,而救治的黄金时间只有三小时。”她深知,单靠一院之力无法覆盖全省。在卫健委号召下,她推动构建覆盖省、市、县的卒中中心网络,让患者“就地就医”成为可能。针对贵州神经重症与罕见病诊疗的短板,她牵头成立专科联盟与罕见病门诊。“罕见病群体虽小,但‘每个群体都值得被关爱’。”
薪火相传:带不走的医疗队
面对基层医疗的挑战,三位医者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传承”。孙祥宙在贵州实施“强基工程”,通过“精准滴灌式”分层培养、双导师制、学科分中心建设及基层医联体辐射,目标是用5-10年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骨干队伍”。胡晓强调青年医生需“思考、担当、传承”三位一体:“医生要有强大的内核,主动学习、勇于创新,把医疗视为值得坚守的事业。”田全良则鼓励从基层痛点寻找科研灵感,如结合黔西南高发的退变性骨病及苗医药资源开展特色研究。
当偏方遇上科学,AI挑战温度
面对患者手持网络偏方或AI诊断质疑治疗方案时,三位医者展现了理性与温度并重的智慧。田全良用“骨头汤防骨质疏松”“徒手推回椎间盘”等常见误区为例,通过影像对比和模型演示耐心科普;胡晓则指出AI在理解情感、家庭支持等非结构化因素时的局限,强调“医生要像对待家人一样沟通”;孙祥宙坦言,90岁高龄前列腺患者重获自主排尿后的笑容,正是“精湛医术与人文关怀结合”最动人的答卷。
节目尾声,孙祥宙对年轻医者的寄语铿锵有力:“练好基本功,永葆人文心,敢于担当,精于协作——如此,方能在医学星河中,点亮属于自己的那盏灯。”这盏灯,照亮的不只是手术台,更是黔山秀水间千万百姓的健康之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曾俊超
编辑 杨舒丞
二审 肖阳 卢奕林
三审 邬建玲 周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0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