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山城春日暖 “悦”读好时光
□ 本报记者 刘春雨
图书馆吸引不少读者前来看书学习。
春意浓,春风书卷尽馨香。书香,持续温暖着人心。随着线上线下的互动,传统和现代的阅读方式在当下融合。读书正在成为一种沟通方式,在这里悄然萌芽,一点一滴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进民生福祉仍是重要环节。据了解,我市今年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展群众阅读空间,在全市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图书馆里书香浓
文明与城市同行,阅读与人生相伴。新的一年开始,不少市民选择来到图书馆静心读书,为自己加油充电。2月21日,记者走进承德市图书馆看到,来这里看书的市民络绎不绝。
上午10点30分,记者来到市图书馆。在一楼自助办证机旁边,市民张先生正在办理借阅卡。“这里办证方便,离家近,正好没事的时候过来看看书。”在一楼的借阅室里,来自承德圣继学校的两名初中生站在书架前,捧着一本散文集聚精会神地阅读着,格外专注。记者来到二楼阅览室,在报刊阅读区,很多人正在埋头读书阅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边看报,一边在笔记本上做着摘抄笔记。“每天吃过早饭我就过来看报,一般看《参考消息》《河北日报》,有时候也会看看《人民文学》,中午回去休息一会儿,下午去离宫遛弯,十年来几乎天天如此。”很多准备自学考试的考试族把这里当成了“充电”备考的好地方,特别是中午自习室持续为读者开放后,许多人在这里读书、学习,一坐就是一天。北漂3年,回到家乡准备考公的市民王欢说:“市图书馆环境好,大家都是爱读书爱学习的人,这种向上向前的环境鼓舞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
据市图书馆负责人介绍,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渐增长,在假期选择到图书馆读书充电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阅读正在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月22日下午5点,在大学城新华书店啡页书咖图书馆里,不少父母陪孩子前来,还有的是三两同学相约而来,在二楼安静地读书,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充实自己。
“我非常喜欢这个图书馆,就在家门口,离我们学校也近,放了学就来了。这里安静又舒适,书籍种类也多,是我们阅读学习的好地方。每年的两个长假还有周末,我有空就会来这里看书,我非常享受在这里的时光。”凤凰山小学三年级学生李新伊说。
二楼阅读室的地板上堆着不少绿色的沙发,孩子们选好书后,有的坐在沙发上,有的坐在高脚椅上,还有的三两成群坐在里面的台阶上,小小脑袋瓜埋在一本本图书里,在故事的海洋中畅游。“这里环境好,一楼还提供饮品,我希望通过读书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大人和孩子在这里都能够享受美好的阅读体验。”市民范先生说。
“线上”“线下”汇聚阅读之光
2月22日晚8点,承德“轮椅女孩”洛洛带着她出版的3本书,在北京举办了她的第三次线下读书分享会。就在3天前,她和北京、上海等地的读者连线,在线上举办了一场包括她的自传体小说《心的翅膀》在内的读书分享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读书分享的方式,我和热爱阅读的人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洛洛说。
3天前的线上读书会是洛洛发起的。在时长一个半小时的分享活动中,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5名分享嘉宾依次分享自己了对书中自己关注的内容的收获、感受、思考,并且还随机连线了3名直播间观众进行连麦发言。“直播间最高的时候吸引了1000多人在线观看。线上读书会的形式非常好,一个人读一本书,可能只有一个角度。其他人一起分享相互阅读体验时,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它,会大大拓宽你的思维广度,激发我们更多维度的思考。”
市民牛子涵热衷于微信读书,每天上下班将近2个小时的通勤路上,她都是在微信读书的陪伴下度过的。从看书到听书,后来又成为“樊登读书”的忠实粉丝。通过手机端阅读,她的年阅读量在100本以上。“我现在一般会选择先听一遍图书内容,如果吸引我,我会阅读电子书,有收藏价值的话,我会买来纸质版放进我的书架。”通过线上读书会的联系,她和几名承德当地的会员也会不定期地在线下聚会,分享读书和生活感受。“读屏时代,许多人开始选择在手机上读书,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客户端,图书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
家住大学城的市民曲格举办公益共读会已经有近3年时间了。2019年,热爱阅读的她首次在家中举办了一次小型读书会,大人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书籍或杂志,一起阅读互相分享,她还设计了点评卡,评出“阅读之星”。“孩子们越来越热爱阅读,也带动了整个家庭营造向上向善良好家风。”曲格说。之后,她不定期地举办过几次线下共读活动,评价都很好。“最近,我想在一段时期就某一个主题举办读书会,大家共读、探讨,效果会更好。”曲格告诉记者,她想把阅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也希望能够把这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带给更多的人。
从事社区心理援助工作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国学不定期地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心理学知识,并解答网友的提问。“线上线下读书分享会各有优势,线上拓展了很多可能性,也对主持线上读书分享的嘉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是线上读书分享面临的一个新挑战。”王国学表示。
从社区到学校、从家庭到社区、从线上到线下,活跃着的各种读书会正在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有益补充,为市民提供着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联通阅读“最后一公里”
打开安装在楼门口的小书箱,5本崭新的绘本安安静静地躺在里面。早晨上班前,市民王华在网上选完图书,等女儿放学回家,母女二人已经可以一起阅读了。“不方便去图书馆的时候,我就会在网上选书下单,这个安装在家门口的小书箱,可以说联通了我们家阅读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6月,家住大学城凤凰御景小区的王华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消息。一家童书馆招募“阅读推广人”,可以为读者免费上门安装书箱,在一定范围内可供读者在线选书、送书到家。通过浏览发现,童书馆里的数万册图书可以基本满足女儿小学毕业前的读书需求,更重要的是,每次5本的不限次上门送书服务极大地吸引了她。王华立即在线下单购买了会员服务,当天就在线上图书馆里选择了3本书。
半年多时间来,这个黄色的小小书箱,就像一盏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热爱阅读的人,许多人加入其中,阅读成为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王华和女儿每天在群里发布阅读打卡,分享母女共读的欢乐时光。这种“陪伴式阅读打卡”分享,也成为许多市民闲暇时光的新选择。一名每天在朋友圈分享“阅读打卡”书籍的中学生马倩说:“每天晚上和妈妈一起坐在书桌前读书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我喜欢阅读名著故事,会教给我许多人生道理。”
曾在承德水泉沟居住多年的王占海老人50年来收集剪报从未间断,积攒了从《人民日报》到《承德晚报》等各个时期的剪报80余本共计32个类别,并在家中设立了知识角,免费供市民借阅。“听说这里可以看旧报,刚好我需要寻找一则消息,就来找王老师帮忙。”市民马先生告诉记者,因为经常来看报,他和王占海老人已经成了忘年交,许多来这里阅读的市民都成了朋友。
前不久,在陕西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几名老党员带领社区居民,通过读书分享会的形式唱红歌、诵红诗。老党员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领诵诗歌,接力分享经典图书。“我被前辈们的掷地有声的声音深深感染着,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读书,报效祖国。”在场的小学生任然说。
从小书箱到图书室,在社区里的这些阅读“符号”让读书成为一种沟通方式,阅读在这里悄然萌芽,一点一滴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开设在社区里的阅览室就像一个个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满足着市民全天候的阅读需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4 12: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