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随着由中建四局自主研发的贵州省首套智能顶升集成建造平台——“云端建造工厂”在贵阳市云岩区鹿冲关城中村改造项目成功完成首次顶升作业,意味着“贵州建造”智能化水平有了新突破,迭代升级脚步加快。

贵阳市云岩区鹿冲关城中村改造项目
“相比传统爬架、爬模,‘云端建造工厂’作业空间封闭性更好,创造了‘类工厂化’的作业环境,施工更加舒适、安全、高效。”中建四局贵州投资建设有限公司鹿冲关项目计划总监李玮剑介绍。
“云端建造工厂”的投入使用展现了贵州基建技术的创新实力,是贵州建筑企业练好内功、加快突破的有力印证。
近年来,贵州不断提升全省建设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力争新的突破;大力推广智能建造、助力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以绿色、节能、环保为导向,着力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不断推动建筑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取得了亮眼成绩。
传统建造变身“精益智造”
眼下,贵阳市花溪区文体康旅装备制造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与传统施工场地不同,这个项目有着满满的“科技范”。
“从基础施工到主体封顶仅用时三个月。”项目负责人冷朝宣介绍,惊人效率的背后是难以忽视的特殊施工者——建筑机器人。
作为贵州省首个采用建筑机器人进行金刚砂一次成型混凝土地坪施工作业的项目,花溪区文体康旅装备制造项目系统性应用了混凝土整平机器人、混凝土抹平机器人、地坪研磨机器人以及室内划线机器人。

贵阳市花溪区文体康旅装备制造项目
“通过机器人施工工艺工法,实现项目效率、成本、安全、质量多维度的提升,混凝土浇筑地坪施工整体效率提升30%以上,减少人员50%,施工成本降低20%。”冷朝宣说。
传统建筑业想要实现华丽“变身”,需依靠传统建造技术与现代化技术高度融合的建造方法——智能化建造,“智能建造”步履不停,为项目建设摁下“加速键”。
鹿冲关城中村改造项目应用的“云端建造工厂”还创新采用智能顶升系统,该系统具有整体自感知平衡功能,多机位顶升位移差小于3毫米,顶升过程如履平地。
“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积极探索智能建造技术,还将在‘云端建造工厂’内应用混凝土整体及抹光、钢筋绑扎等十余种智能建筑机器人,提高施工精度与建筑品质,实现主体结构施工全工序工业化集成。”李玮剑说。

贵阳市云岩区鹿冲关城中村改造项目
智慧赋能同样体现在对安全的高度重视上,中铁建设西南公司在贵阳兰草坝项目采用了智能AI抓拍和语音报警系统。这一系统如同不知疲倦的“安全卫士”,能够精准识别未佩戴安全帽、吸烟等违章行为,以及火灾等突发险情。
在智能体系集聚发展,传统行业加速智能化转型的今天,许多人对建筑业的印象仍停留在“搬砖头、扎钢筋、浇混凝土、装模板”。近年来,贵州省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机器人“搬砖”、智能建造已成为现实。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7月11日,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多边超算基地项目成功开展预制单元构件吊装,这一国内首栋完全采用新型装配式空腹夹层板结构的建筑,标志着该创新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实体工程,实现了装配式建筑与新型结构体系融合应用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
“作为一种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装配式空腹夹层板结构具有自重轻、跨度大、空间利用率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工业厂房、仓库、体育馆等大跨度建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水电九局贵阳大数据科创城项目经理李国耀告诉记者。

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多边超算基地项目
2025年,水电九局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确保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3.3%,新增授权专利300项、授权发明专利30项,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集团科技进步奖2项;新增省部级及集团公司级优质工程奖2项。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科技攻关步履不停、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传统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贵州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也在聚焦技术开发前沿,以创新驱动赋能精品工程建设。

云上绿舟项目
依托贵阳市天然气储备及应急调峰设施建设项目、贵阳市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园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PPP项目、贵州黔北(德江)航站楼民用机场项目等项目,联合高等院校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贵州建工一公司攻克了大跨度网架顶升、超大超深基坑开挖、边坡支护、大悬挑结构施工、液化石油天然气项目施工等重大技术难题,在专利突破、工法创新等领域斩获颇丰,实现了国家级科技奖项的新突破。
“2021年至今,我们共申请专利211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142项,省级施工工法34项,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5项,相关科技奖项30余项。”贵州建工一公司总工程师胡涛细数着多年来企业的创新成果。
打造建筑业发展绿色模板
谁能想到,面临园区建筑老化、能耗高、功能滞后的困境,部分建筑甚至被贴上“危房”标签的贵州省建科院园区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首个超50年历史的“零碳园区”。

贵州省建科院园区
“我们在节能降碳上做减法,推动园区改造低碳化,园区改造后碳总排放量为250.08吨二氧化碳/年,整体降碳率达到12.5%。在产能吸碳上做加法,推动园区全域绿色化,园区最终碳排放-52.9吨,成功实现零碳目标。”贵州建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朱焰煌说。
改造永远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让旧资源焕发新价值。该项目以其独特的示范价值吸引了多批专家学者相继赴参观交流,形成了“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机制,为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城市更新发展提供了极具深远意义的示范样本。

贵州省建科院园区
目前,贵阳市花溪区杨家山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每一项工序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作为花溪区城中村改造的标杆项目,项目改造完成后将直接解决片区上千户居民的安置。
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背后,中建科技花溪PC工厂的绿色建筑技术正悄然赋能。作为贵州省首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花溪PC工厂这一西南区域最大、产品要素最齐全的装配式工厂持续以其走俏市场的装配式产品不断赋能建造企业,实现了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环保节能零排放绿色发展目标。

中建科技花溪PC工厂
“我们通过打造智能建造平台,建成省内首个产学研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基地,面向多装配式项目、多构件工厂,实现设计、研发、制造、采购、生产、施工、运维全过程全方位信息的交互传递,实现绿色全产业一体化工程建造,为不少项目建设提供了智慧支持。”中建科技贵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冲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露
编辑 朱登芳
二审 江婷婷
三审 岳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3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