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唐寅故居文化区正式开街,古城文旅产业开启崭新篇章;两家企业分别竞得苏国土2023-WG-9号、苏国土2023-WG-10号地块,拟建设“科技创意研发中心项目”和“智能建造研发中心项目”……在古城保护更新迈入历史新阶段的当下,姑苏区产业发展正蓬勃起势,不断释放创新激情!不久前举行的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活动中,科创总部、文旅融合、数字经济和高技术服务、商贸新消费、产业基金等96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落地。近日,姑苏区在国家会展中心苏作馆召开消费服务业招商推介会,立足自身产业优势,抢抓展会招商机遇,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在专题调研古城保护工作时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大力度保护苏州古城,持续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创新保护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导入活力元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店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打造更多文旅融合新场景,进一步增强古城生机活力。
保护传承并举,激活更新“强动能”1982年,苏州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获批设立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2022年,苏州把每年10月26日确定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按照“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的重要要求,在今年的“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活动上,姑苏区发布了新民桥雕花厅古建筑群、苏州平江文化中心、剪金桥巷54号传统民居、西花桥巷21号传统民居、曹沧洲祠项目等古城保护更新十大优秀案例,诠释了保护与传承并举、更新与利用并重的古城保护“姑苏模式”。以互动长卷和微雕模型了解酒的制曲、勾兑与贮存等过程,直观体验酒与24节气、水源、原料和微生物种群的关系,参加酒文化互动游戏赢得奖励……位于干将东路与临顿路交叉口的陈宅酒文化体验馆,试运营期间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
延续古城水网系统,展现“小桥流水”的水乡意境,中张家巷河是新中国成立后古城内恢复的第一条河道,修复完工后,再现了古城“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剪金桥巷54号的传统民居引入多种功能,院落共享、业态共存,温馨“小空间”营造幸福“大街区”;西花桥巷21号的传统民居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打造现代化设施新院落,让传统民居“外面看上去历史2500年,里面走进去体验2035年”。作为厂房蜕变、提质升级的生动实践,位于人民路2114号的苏州阀门厂旧址如今已变身成苏州国投宝原健康养老综合体,集养老、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构筑古城幸福养老生活圈。2021年,《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发布,越来越多的古建老宅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通过“古建老宅+”的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锚定产业布局,跑出增长“加速度”近日召开的姑苏区党工委2023年第40次会议指出,古城保护和产业发展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快打造适合苏州古城发展的新经济新业态,以人气、商气的集聚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古城保护更新发展。持续优化提升古城业态,积极招引首店经济、网红经济,吸引活力人群集聚,全力推动古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姑苏不断探索文物建筑可持续保护新路径、新实践。位于庙堂巷22号畅园有熊酒店,把江南名园“畅园”打造成为高端园林精品酒店,让古建园林重获新生。东升里13号的右见文化聚焦青年文商旅融合需求,构筑青年人才创新发展新空间;大儒巷38号的古昭庆寺修缮后成为苏州平江文化中心,引入桃花坞木板年画展示中心、非遗主题图书馆、评弹书场、单霁翔工作室,百年古刹变身公共文化新空间。
今年以来,依托《保护区、姑苏区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保护区、姑苏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姑苏区精准发展产业细分领域,一方面攻坚落地一批首店品牌型、新零售新消费型、连锁企业总部、直播电商等项目,促进商贸企业、老字号品牌等加快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坚持税源经济导向,积极招引总部企业、基金公司、规模型企业等,争取更多头部企业在古城、在古建老宅内设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经过全面改造升级,最近,姑苏区南门商圈的核心项目泰华商城正式开业。苏州泰华商城始于1996年,曾是苏州第一家综合性高端百货商场。2022年,泰华西楼开启改造升级,聚焦顶级时尚美妆、精品零售、品质餐饮、娱乐配套等多元业态组合,为市民与游客带来全新品质消费体验。
载体是产业落地生根、孵化成长的关键,闲置载体盘活,对于破解古城内空间资源制约,推动产业焕新集群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位于劳动路66号的5166影视互联网产业园已完成主要办公区域的改造,改造后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未来将以影视文化为基础打造年轻人社群经济,打造影视从业者与爱好者工作休闲的一站式产业园。车路协同技术科研基地项目是姑苏区首宗专项服务产业项目用地,投资总额超2.1亿元,预计年内动工。该地块将建设成新一代车路协同技术科研基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行业应用,为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打造全息感知、全时分析、全面赋能的智慧平台。如今,姑苏区正深入实施“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目前,已配置上市15宗A35、M0产业用地,总用地面积450余亩,可建计容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近期,将继续推动8宗优质产业用地上市。围绕重点产业地块,姑苏区开展详规研究,提升古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紧扣数字创意、高技术服务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方向,加强招引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等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努力推动研发型总部企业集聚古城。
主动精准服务,筑牢发展“压舱石”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苏州市委常委、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强调,要把招商引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招商队伍,树立“人人都是招商推介员”的全员招商理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精准招商,努力实现“洽谈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的良好局面,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姑苏区锚定“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定位,发布古建老宅利用白皮书、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一批批历史建筑修缮完工,吸引了大量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古城保护更新,让“沉睡的遗产”变为“鲜活的资产”。
考虑到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涉及面广,审批流程复杂,安全要求高,最近,姑苏区正式发布活化利用传统民居“一件事”,选择“传统民居”作为切入点,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办理手续进行差异化管理,采取“网上申报、协同办理、信息共享”形式,实现事项受理、审批、出证“一网通办”,为社会资本参与古城保护更新提供新路径,助力古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长期以来,苏州以最大诚意和最高礼遇,营造“才聚姑苏更舒心”浓厚氛围,为古城新生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今年7月,金阊新城(白洋湾街道)长三角数字经济双创中心人才会客厅正式启用,提供专业的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市场推广、创新创业培训等综合服务。近期,坐落于姑苏云谷数字经济集聚区的人才公寓即将竣工,解决人才居住需求,打造“舒适住宅+舒心服务”生活圈。项目预计11月完成装修,将提供约200间高品质公寓,分为舒适房和精致房户型,每间房间都配有卧室、餐厨区和独立卫浴空间,统一精装修,可实现“拎包入住”。
坚持保护优先、保护第一,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理念,当前,姑苏区正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加快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网络,使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赋能古城更新,人文与经济在古城相融互促、相得益彰,努力打造一座“活着的古城”,让居民生活越来越有“福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