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报记者顾军芮天舒
六朝古都,天下文枢。南京正奋跃在文化产业新春天。
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南京文化产业规模持续领先。2024年一季度,南京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达2093家,占江苏省文化产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为18.3%,稳居全省第一。实现营业收入944.85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9%;资产总计7710.02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资产总计的比重为26.2%;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期末从业人员合计27.9万人,占全省文化产业期末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7.3%,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和期末从业人员均居全省首位。
在这众多亮眼数据背后,是南京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契合南京特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壮大文化新业态、打造文化新品牌,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批零业营收利润两位数增长
国际上公认一个城市文明程度越高,其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规模和占比越大。目前,国内的北京市与上海市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了82%和73%。文化产业涉及的三大行业中,文化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文化批零业和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
南京目前以第三产业的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为主体。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从企业数量看,2024年一季度,全市文化服务业企业共140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比重最大为67.1%,三大行业企业数量的比值约为10:23:67;从营业收入看,全市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14.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比重最大为54.4%,三大行业营业收入的比值约为14:32:54。显示南京文化产业结构处于较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南京文化批零业发展情况最好,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均达到两位数增长,实现营业收入300.26亿元,同比增长12.3%,营业利润5.68亿元,同比增长18.7%;分别高出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同比增速7.1和44.9个百分点,高出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14.6个百分点。
文化核心领域占比高
“压舱石”作用凸显
文化及相关产业划分为文化核心领域、文化相关领域两大部分,文化核心领域文化产业作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对于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及经济社会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要比相关领域文化产业更强。
南京文化核心领域生产活动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文化核心领域为主体、文化相关领域为支撑的发展格局。2023年末,南京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2641.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68.8%,“压舱石”作用凸显。
奋进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征途上,众多南京文化企业正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达斯琪全息在数字人全息显像终端拥有众多成功案例;硅基智能数字人已为50多万人制作了“数字人”分身、为5万多间直播间提供“数字人”直播;中建八局文旅博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的金陵小城元宇宙空间,让观众通过穿戴VR设备漫游金陵小城,沉浸式体验金陵风雅文化;南京蔚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第六代阿尔法机器狗BabyAlpha可以与用户进行互动,具有唱歌、跳舞、卖萌等功能……
三点建议促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南京文化产业如何巩固优势、补足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专家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是要高质量发展总部经济,培育龙头企业。总部经济是体现城市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自带乘数效应,聚集头部资源。通过重点引育对产业“强链补链”有较大影响力且综合实力强、带动性强的高端总部资源,补短锻长提升区域吸引力。总部经济发挥头雁作用链接文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对中小文化产业企业的孵化,使之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和龙头企业。
其次是要创新企业盈利模式,加强企业跨产业链融合。南京文化企业需以自身核心文化产品和资源为基础,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经营模式。全国另一著名古都西安,在国内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长安三万里》后,立刻以电影和动漫为产业链的起点,进行了深度的文化产品衍生开发,形成了动漫、游戏、演出、图书、玩具等系列衍生产品,在市场上创造出较好的业绩。由此可见,加强企业跨产业链融合,是文化企业提升盈利能力的成功方案。南京文化企业必须立足于南京实际,依托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强化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和集聚发展。
最后是因地制宜补短板,加速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专家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速文化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鼓励企业借助新型研发机构、重大科技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研发活动,设立文化产业新型研发机构。综合运用市级产业资金杠杆,精准扶持文化制造尖端技术研发项目。二是为文化制造业转型插上“创意翅膀”。推动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与文化制造业的深度结合,将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IP产业链延伸至本地制造业,实现文化+实体经济的跨界连接、融通共生。三是打造本土文化制造品牌。推进文化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变“文化制造”为“文化创造”,创新开发推出更多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文化制造业的“南京品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1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