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序言:关于石亭之战
这场战争的规模和参与的将领级别,在三国时期是数一数二的,只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能跟它比一比。
近二十万大军在曹魏和东吴之间展开激战。曹魏方面,主要由曹丕托孤大臣、曹魏宗亲大司马曹休担任主角。而东吴则以大都督陆逊为帅,左督朱桓和右督全琮协助指挥。
陆逊来自吴郡的四大家族之一陆家,而朱家和全家也是东吴本土的显赫望族。所以,石亭之战实际上反映了曹魏的权贵与东吴的世家大族之间的较量。
在石亭之战中,曹魏输给了东吴,这个结果影响深远。对魏国来说,这场战役的损失是自赤壁之战后最为惨重的,之后国力就走上了下坡路。
曹休那年因为心情低落病故,宗室势力受到重创。这之后,政权慢慢落到了司马懿等士族集团的手里。同一时间,孙权在石亭战役中大获全胜,紧接着就宣布称帝了。而诸葛亮则抓住这个机会,挥师北上,对祁山发起了北伐。
赤壁之战让天下分成了三份,而石亭之战则明确划分了三国的界限。石亭之战是东吴给曹休挖的巨大陷阱
看起来魏国是主动进攻,东吴只能被动防守,但其实,这一切都是东吴预先设计好的陷阱。
事情得从两年前讲起。那年七月,魏文帝曹丕去世的消息到了东吴,紧接着,才二十二岁的曹叡就继承了皇位。
魏国正好换领导人,孙权觉得这是扩大地盘的好机会,就指挥军队慢慢侵占魏国长江北边的土地,两边军队因此来回打了不少仗。
曹叡见东部战线紧张,就任命了宗室里的猛将曹休担任大司马,让他全面负责对抗孙吴的战事。
曹休跟着曹操和曹丕南征北战很多年,一直很受信任。到曹丕去世前,他选定曹休做辅政大臣,还让他担任征东大将军和扬州牧。
在曹魏集团,征东大将军掌管东部军政事务,担当东部战线的最高指挥官。同时,曹休作为托孤大臣中唯一的地方军事负责人。
同时曹休兼任大司马之职,又是曹魏集团军队最高首脑,在当时曹休是当之无愧的曹魏二把手,这也说明曹魏对东吴战线的重视,其重要程度远强于西部的蜀汉。
曹丕去世后两年,曹休坚守江淮地区,成功抵挡了孙权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破坏了孙权扩张的良机。孙权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一心想把他除掉。
在公元228年,东吴迎来了一次机遇。那一年,连续发生了两件重要事件:西线的曹真大将军打败了诸葛亮的首次北伐,而在中线,司马懿仅用半个多月时间就平定了孟达的叛乱。
在四个托孤大臣里面,陈群负责管理内政,留守洛阳,而其他两位也都是各自独当一面,展现出了非凡才能。
曹休虽然是名义上的头号辅政大臣,带领着最精英的骑兵队伍,却只能干着急没办法。因此,他迫切想要建立功勋,以此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曹休一心想通过东征来出名,但这个打算早被东吴的间谍发现了。孙权知道了这个情况,就打算利用曹休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反过来给他设个套。
那么孙权是如何算计曹休的呢?
孙权让番阳太守周鲂悄悄查找以前东吴打败的山越部落首领,特别是北方都知道的大部落头领。周鲂用诈降的计策引诱曹休带兵来攻,接着就把他们引进事先安排好的埋伏里,一下子就把他们消灭了。
周鲂主动请缨,他觉得山越人的地位较低,缺乏说服力,所以自己出马更可靠。孙权同意了他的建议。
周鲂给曹休写信,假装鄱阳的百姓非常不满东吴官员的剥削,打算带领全郡的官吏和百姓一起投降魏国,同时请求曹休派兵来接应他们。
曹休看到这封信,心里非常动心。一旦攻下鄱阳郡,东吴的版图就会被切成两半。等到合适的机会,一举进攻,就能很快拿下东吴了。
曹休想要确认周鲂的话是否属实,所以悄悄派人去鄱阳郡打听情况。可孙权和周鲂早有防备,两人一起演了一出双簧戏。
他特意高调地派人去鄱阳巡察,目的是找出周鲂的问题以便惩处。结果,周鲂没办法,只得剃发谢罪。
在那时候的儒家思想里,人们认为身体和头发都是父母赐予的,所以不能随意损伤。
周鲂剃发的事情在鄱阳引起了轰动,不久就传到了曹休那里。他听后立刻打消了疑虑,同意去接应周鲂,并且两人很快达成了协议。他们计划先拿下鄱阳作为基地,接着进攻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武昌,然后乘势拿下荆州。
周鲂特意提出要给自己手下的五十个人封侯,这样一来他的提议听起来就更可信了,好处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曹休完全中了东吴的连环计,他高兴得不得了,立刻答应了周鲂的要求。他带领着十万步骑兵直奔皖城去接应周鲂,这样一来,就像收紧了圈套,一场等着敌人自投罗网的戏码就此展开。石亭决战,三国鼎立从此形成
曹休正自鸣得意,没想到东吴已经在积极备战了。228年八月,孙权亲自跑到皖城指挥作战,直接任命陆逊做大都督,让朱桓和全琮分别担任左右督。
孙权和手下的将帅陆逊、朱、全等人对这场战争都非常看重。在那之前,曹丕和刘备分别在220年和222年各自称帝,但孙权还没成为皇帝,他只是吴王。
曹魏虽然常被叫做汉贼,实际上是通过汉献帝禅让得到皇位的,整个过程合法合规,可以说得上是名正言顺。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的后代,靠着家族的正统血统称帝,也是情理之中。
孙权处境挺尴尬的,他既没有曹操那样的实力优势,也没有刘备那样的显赫身世,所以在政治地位上比曹刘要低一些,这让他竞争中就落后了。
东吴的士族权贵也盼着孙权能称帝,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得到更多的权力和资源,毕竟成为皇帝的臣子跟做王的臣子,地位可是大不一样。
东吴上下团结一致,朱桓对曹休根本没放在心上。他直接说:“曹休因为是皇帝的亲戚才得到重用,但他既不是智谋之士,也算不上勇猛的名将。”
上次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强硬表态,那可是为了生存。但这次不同,我们是为了未来的发展。
曹休的大军向南开进,孙权就已经做好了准备,陆逊、朱桓和全琮各自带领三万人马,在他们预计的行军路上布下严密的防线。
孙权正积极备战,这让远在洛阳的魏国朝廷感到焦虑不安。元老大臣如蒋济和满宠纷纷上奏,向曹叡提醒这一情况。
曹休急于立功,一股劲地往前冲,结果到了石亭,发现东吴的大军像是从天而降,挡住了去路。这时曹休才明白自己中了计谋,无奈之下只能依靠人数优势,硬着头皮往上冲。结果两军在石亭激烈交战。
就在战况激烈的关键时刻,朱桓和全琮带领军队杀出,截断了魏军的退路。曹休的部队立刻陷入混乱,士兵们互相踩踏,死伤不计其数,纷纷抛下盔甲,四处逃散。
陆逊带领中路的主力,朱桓和全琮分别担任左右两翼,他们三路人马一起向魏军发起猛攻。
曹休知道自己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急忙骑马逃跑,但吴军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了夹石。在那里,吴军消灭和俘虏了一万多人,还缴获了成千上万牛马和车辆,以及所有的军需物资。
曹休在贾逵的救援下逃过一劫。吴军一看到贾逵的部队赶到,意识到魏军已经做好了应对,立刻撤退。这样一来,石亭之战最终以吴军的胜利落幕。
总的来说,石亭之战在军事和领土上没带来什么变动,却在政治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曹休这场战役损失惨重,他自从被托孤执政以来第一次指挥这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却没想到结局是个败仗。
曹休回到洛阳后感到非常羞愧,赶紧上书请罪。曹叡还需要依赖宗室的重臣,所以只能颁布旨意安慰他,并且给予了更丰盛的赏赐。尽管如此,曹休还是因为羞愧而病情恶化,背上长疮,最终在石亭之战后的三个月里病死了。
曹魏集团受损严重,长时间内不敢再对东边发起攻势。曹休去世后,曹家的人才越来越少了,真正能挑大梁的将帅也没几个了。于是,司马懿这些外姓的士族渐渐在军队里站稳脚跟,掌握了实权。
曹休去世后,曹叡开始重用满宠担任东线主帅,同时司马懿接替去世的曹真,担任西线主帅。这一举动打破了曹操时代传下来的规矩,即只有曹家人才能担任军队统帅。从此,曹家的政权渐渐开始走下坡。
诸葛亮得知曹休战败,中原力量薄弱,就立刻发动了第二次北伐。
东吴在石亭之战中赚大了,孙权声望大增,紧接着一年后他就称帝了,这标志着三国在政治法统上彻底确立,三足鼎立的局面也由此有了新的定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03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