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你可知武松假扮行者的原因?他拿走潘金莲的啥,武大郎只能赔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2-16 11:13: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水浒传》这部著作里,最具人气的好汉当数“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了。

不知道是凑巧还是作者有意这样安排,这两个人身上确实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举例来说,他们都有着仿若天神一般的壮举,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鲁智深凭借一身蛮劲将垂杨柳连根拔起,实在是令人称奇。

他们俩的性格也极为相近,都是那种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豪爽之人。并且,他们两个到了后来都是出家人的模样。

你可知武松假扮行者的原因?他拿走潘金莲的啥,武大郎只能赔笑

(武松、潘金莲剧照)

然而这便是奇特之处了,鲁智深确确实实在相国寺出了家,是一名僧人,他自称为“花和尚”倒也没什么不妥,可武松根本就不是出家之人,他为什么要自称为“行者”呢?

一、行者装束

梁山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众多兄弟大多都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绰号,这在绿林中人里也是一种彼此心领神会的生存方式。毕竟,一个极为霸气的绰号有时候能够帮他们省去某些不必要的麻烦。

就拿王伦手下那几个无能之辈来说,杜迁有个“摸着天”的绰号,宋万则被叫做“云里金刚”,不明就里的人恐怕会以为这两人是神仙下凡呢,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两个身材稍高些的平常人罢了。林冲诛杀王伦的时候,这两人连个屁都不敢放。

不过好歹能镇住一些庸碌之人,这样的话,武松这个外号就有些怪异了。

“行者”这两个字实在谈不上霸气,且莫说还有个姓“孙”的“行者”呢,书里那些绿林好汉哪里看过《西游记》呀?

在武松这里,“行者”这两个字不过是起到了显示他身份的作用罢了。

你可知武松假扮行者的原因?他拿走潘金莲的啥,武大郎只能赔笑

武松、鲁智深剧照)

鲁智深自称为花和尚,其一,他于相国寺出家,且确实是僧人模样;其二,他身上有刺青。所以,“花和尚”这个外号极为恰当。

但武松却不一样,他仅仅徒有一身头陀的打扮罢了。

武松当初穿上那一身头陀的装扮,并非是他有遁入空门的想法,只是为了逃避官府的缉拿。

想当初,孙二娘把那一套头陀的穿戴之物送给武松的时候,就讲了这样一番话:“叔叔要是打算逃难的话,唯有把头发剪掉,扮作一个行者才行。

这样的话,既能把额头上的金印给遮盖住,而且还有这本度牒当作护身符,年龄长相又和叔叔您相符,这难道不是前世注定的缘分吗?叔叔您就用他的名字,如此一来,在前面的路途上,谁还敢来查问呢?这件事怎么样呢?”

也就是说,对武松来讲,这套行头的用途在于他闯荡江湖期间能够遮人眼目,避免被人识破自己曾是个囚犯。

然而,这种说法起初是成立的,到了后来就不成立了。

起初武松并不打算落草为寇,所以得遮人眼目。然而当他投靠鲁智深,在二龙山当上头领之后,就完全变成山贼了,那还有什么必要遮人眼目呢?都已经打劫他人了,还会怕这个吗?

到了这个时候,他却依旧把自己当作“行者”,这就有点违背常理了。

你可知武松假扮行者的原因?他拿走潘金莲的啥,武大郎只能赔笑

(武松剧照)

自然,在书中也曾出现这样一句话:“打虎向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幸有夜叉来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

就好比李忠出场的时间太早了,占了那“打虎将”的称呼,这样武松就不能用这个称呼了。可是天底下的称呼有无数个,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取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行者”称呼。

二、最后的结局

从最终的结果看,武松的确成为了一名僧人。

终究原著倒数第二回里有这样一句话:“且说鲁智深跟武松在寺里一同歇马等候的时候,见到城外山水秀美,景致非凡,心里十分高兴。当晚月色皎洁,清风徐来,水与天都是一片碧绿。两人正在僧房里安睡……武松从此便只在六和寺里出家,后来到八十岁安然离世,这是后话。”

此刻的武松倒真成了行者,可关键在于,在这之前他可不是行者啊。

如此一来,仅有一种可能的解释,他着实早有遁入空门的想法,而这所有的一切,也许是为了躲避现实。

武松也曾有过令自己心中有愧之事。

三、武松与潘金莲

武松一生坦坦荡荡,有什么事能让他产生愧疚之感呢?

实际上非常容易理解,就是他和他嫂嫂潘金莲之间的那些情况。

但凡读过“武十回”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部分的剧情在全书中是最具“爽文”特质的。要知道,武松在其中就如同主角一样,他所做的所有事情,都透着一个“爽”字。

你可知武松假扮行者的原因?他拿走潘金莲的啥,武大郎只能赔笑

(潘金莲剧照)

单从表面看,武松杀嫂这一情节似乎是理所应当的,毕竟那嫂嫂品行不端,在嫁给武大郎之后就常常和清河县的那些浮浪子弟厮混,那些丑事传遍了整个县城,武大郎也只得离开清河县,前往阳谷县了。

之后潘金莲瞅见武松身材高大且容貌英俊,于是便对武松动了邪念,甚至还积极地给武松喂那“残酒”,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但这并非武松杀嫂的缘由,即便这样,武松也仅仅是把潘金莲狠狠斥责了一番,要是潘金莲晓得悔过,也不至于发展到闹出人命的境地。

潘金莲既然谋害了武大郎,武松对她痛下杀手也就怪不得他无情了。

然而,事情发展到如此境地,武松难道就毫无过错吗?

到了这个时候,“少不读水浒”这句话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在年少的时候,我们确实很容易忽视一个事实:武松其实也是武大郎死亡的促成者。

诚然,他丝毫没有伤害哥哥的念头,然而他从潘金莲那儿夺去的东西,恰恰是致使潘金莲彻底崩溃的最后一击。

武松把潘金莲的什么夺走了呢?

答案为“自由”,或者也能称之为“生存下去的期望”。

潘金莲最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清河县里有一家大户,家中有个婢女,小名叫潘金莲,二十多岁,颇有几分姿色。那家的男主人想要纠缠她,这婢女就去告诉女主人,心里并不愿意依从。

那男主人因此怀恨在心,反倒赔上些嫁妆,一文钱不要武大的,就把潘金莲白白地嫁给了他。武大娶了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浪荡子弟,就到他家去骚扰。”

就像书里所讲的那样,潘金莲原本是个烈女,在嫁给武大郎之后才走向堕落,甚至她那些自我放弃的行为,都是想要逼迫武大郎休掉自己的意思。

你可知武松假扮行者的原因?他拿走潘金莲的啥,武大郎只能赔笑

(武松、武大郎的剧照)

她去招惹武松,无疑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而武松呢,选择了默默忍受,也不把实情告知兄长。因为他心里明白,兄长一旦知晓这件事,哪怕是为了顾及颜面也会休妻的。可关键在于,休了这个妻子以后,就武大郎那样的状况,哪里还能再娶到媳妇呢?

就这样,武松为了兄长的美满生活,任性了一次。武大郎对此也是心中有数的,可他仅仅是陪着笑脸,并没有把事情说破。谁能想到最终结果却与期望相反,武松的这个行为竟然害了兄长性命。

于是他内心有歉疚之感,只能将后续的经历视作一场修行,这才以行者的模样出现在众人面前,这样的话,所有事情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潘金莲、孙二娘和玉兰,这三位女人贯穿着武松从发迹到落草的始终。自古以来,对于武松情感的研究除了从武大郎入手外,鲜有从女人角度去看。对于梁山好汉来讲,碰女人为不齿。今天,小编从女人
2023-08-17 14:13:00
武松杀潘金莲时,为何将她的衣服撕开?看完才知武松真面目
...就注定了以后的坎坷。他回家见到哥哥,得知哥哥已经娶潘金莲为妻。 但这潘金莲却不是个普通妇人,经常趁着丈夫不注意,就想勾引武松,武松念其是兄嫂,因此严厉拒绝,没有将这件事说出
2024-02-18 19:51:00
深爱武松的三个女子,原来还有这些秘密
...欢的自然是武松,如果说武松是一个末路英雄的话,那么潘金莲绝对是一个仰慕者,为何只是仰慕者?因为她需要的是不平淡,刺激,其次才是真正的爱情。在偷情中满足肉体的需要,寻找精神的慰
2023-02-21 22:13:00
...于武松的英雄事迹还是令人们惊讶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潘金莲讨和武松的故事,为什么漂亮的潘金莲讨不得武松欢心呢?网络配图关于武松的身世,在《水浒传》中并没有太多介绍,我们从原著中
2023-09-04 17:13:00
武大郎为何不听武松的,非要去捉奸
...钉”的身材,替年幼的武松遮风挡雨。自然,他拒绝嫂子潘金莲的引诱,也就顺理成章了,哪怕他真有心思。但对潘金莲来言,却是雪上加霜了!水浒中的潘金莲,堪称是女汉子一枚。本来她是张大
2024-04-26 20:59:00
为什么换上头陀服饰后,武松心性大变
...街上的武松碰见了武大郎,一阵寒暄就回家去了。回到家潘金莲一见武松就觉得自己命不好,居然嫁给了武大郎没有嫁给武松,想要略施小计勾引武松,却没有想到反而被武松厌恶,于是在武大郎回
2023-06-21 16:44:00
武松杀潘金莲时,为何将她衣服撕开?看完才知道武松有多重情
...相同。武松之所以会坚定地走上反朝廷的道路,起因便是潘金莲伙同西门庆王婆等人杀死了哥哥武大郎。报兄仇,手刃敌人潘金莲本是以大户人家的丫鬟,因被主人垂涎其美貌,潘金莲将此事告知了
2024-11-16 10:28:00
难怪武松一断臂便被宋江抛弃,你看第一个让武松破戒的女子是谁
...梁山的大多数好汉实际上也算是“罪有应得”。(武松、潘金莲、西门庆的照片)其实仔细琢磨原著就能晓得答案,武松这个人物,并非像你想的那样完美。一、毅然断腕先不说武松是不是梁山最厉
2024-11-13 09:50:00
武松和武大郎知道:妻子出现一个明显变化,丈夫就可能高兴地丢命
...行经纪人(应该是大老板)一脚踢丢了半条命,又被妻子潘金莲很“温柔”地灌下了一碗砒霜:“大郎,吃药了!”水浒原著中并无此话,这句话是后人根据当时的场景总结出来的,但是这句话很流
2024-12-17 10: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