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水浒传》这部著作里,最具人气的好汉当数“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了。
不知道是凑巧还是作者有意这样安排,这两个人身上确实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举例来说,他们都有着仿若天神一般的壮举,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鲁智深凭借一身蛮劲将垂杨柳连根拔起,实在是令人称奇。
他们俩的性格也极为相近,都是那种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豪爽之人。并且,他们两个到了后来都是出家人的模样。
(武松、潘金莲剧照)
然而这便是奇特之处了,鲁智深确确实实在相国寺出了家,是一名僧人,他自称为“花和尚”倒也没什么不妥,可武松根本就不是出家之人,他为什么要自称为“行者”呢?
一、行者装束
梁山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众多兄弟大多都有一个十分响亮的绰号,这在绿林中人里也是一种彼此心领神会的生存方式。毕竟,一个极为霸气的绰号有时候能够帮他们省去某些不必要的麻烦。
就拿王伦手下那几个无能之辈来说,杜迁有个“摸着天”的绰号,宋万则被叫做“云里金刚”,不明就里的人恐怕会以为这两人是神仙下凡呢,实际上他们不过是两个身材稍高些的平常人罢了。林冲诛杀王伦的时候,这两人连个屁都不敢放。
不过好歹能镇住一些庸碌之人,这样的话,武松这个外号就有些怪异了。
“行者”这两个字实在谈不上霸气,且莫说还有个姓“孙”的“行者”呢,书里那些绿林好汉哪里看过《西游记》呀?
在武松这里,“行者”这两个字不过是起到了显示他身份的作用罢了。
武松、鲁智深剧照)
鲁智深自称为花和尚,其一,他于相国寺出家,且确实是僧人模样;其二,他身上有刺青。所以,“花和尚”这个外号极为恰当。
但武松却不一样,他仅仅徒有一身头陀的打扮罢了。
武松当初穿上那一身头陀的装扮,并非是他有遁入空门的想法,只是为了逃避官府的缉拿。
想当初,孙二娘把那一套头陀的穿戴之物送给武松的时候,就讲了这样一番话:“叔叔要是打算逃难的话,唯有把头发剪掉,扮作一个行者才行。
这样的话,既能把额头上的金印给遮盖住,而且还有这本度牒当作护身符,年龄长相又和叔叔您相符,这难道不是前世注定的缘分吗?叔叔您就用他的名字,如此一来,在前面的路途上,谁还敢来查问呢?这件事怎么样呢?”
也就是说,对武松来讲,这套行头的用途在于他闯荡江湖期间能够遮人眼目,避免被人识破自己曾是个囚犯。
然而,这种说法起初是成立的,到了后来就不成立了。
起初武松并不打算落草为寇,所以得遮人眼目。然而当他投靠鲁智深,在二龙山当上头领之后,就完全变成山贼了,那还有什么必要遮人眼目呢?都已经打劫他人了,还会怕这个吗?
到了这个时候,他却依旧把自己当作“行者”,这就有点违背常理了。
(武松剧照)
自然,在书中也曾出现这样一句话:“打虎向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幸有夜叉来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
就好比李忠出场的时间太早了,占了那“打虎将”的称呼,这样武松就不能用这个称呼了。可是天底下的称呼有无数个,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取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行者”称呼。
二、最后的结局
从最终的结果看,武松的确成为了一名僧人。
终究原著倒数第二回里有这样一句话:“且说鲁智深跟武松在寺里一同歇马等候的时候,见到城外山水秀美,景致非凡,心里十分高兴。当晚月色皎洁,清风徐来,水与天都是一片碧绿。两人正在僧房里安睡……武松从此便只在六和寺里出家,后来到八十岁安然离世,这是后话。”
此刻的武松倒真成了行者,可关键在于,在这之前他可不是行者啊。
如此一来,仅有一种可能的解释,他着实早有遁入空门的想法,而这所有的一切,也许是为了躲避现实。
武松也曾有过令自己心中有愧之事。
三、武松与潘金莲
武松一生坦坦荡荡,有什么事能让他产生愧疚之感呢?
实际上非常容易理解,就是他和他嫂嫂潘金莲之间的那些情况。
但凡读过“武十回”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部分的剧情在全书中是最具“爽文”特质的。要知道,武松在其中就如同主角一样,他所做的所有事情,都透着一个“爽”字。
(潘金莲剧照)
单从表面看,武松杀嫂这一情节似乎是理所应当的,毕竟那嫂嫂品行不端,在嫁给武大郎之后就常常和清河县的那些浮浪子弟厮混,那些丑事传遍了整个县城,武大郎也只得离开清河县,前往阳谷县了。
之后潘金莲瞅见武松身材高大且容貌英俊,于是便对武松动了邪念,甚至还积极地给武松喂那“残酒”,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但这并非武松杀嫂的缘由,即便这样,武松也仅仅是把潘金莲狠狠斥责了一番,要是潘金莲晓得悔过,也不至于发展到闹出人命的境地。
潘金莲既然谋害了武大郎,武松对她痛下杀手也就怪不得他无情了。
然而,事情发展到如此境地,武松难道就毫无过错吗?
到了这个时候,“少不读水浒”这句话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在年少的时候,我们确实很容易忽视一个事实:武松其实也是武大郎死亡的促成者。
诚然,他丝毫没有伤害哥哥的念头,然而他从潘金莲那儿夺去的东西,恰恰是致使潘金莲彻底崩溃的最后一击。
武松把潘金莲的什么夺走了呢?
答案为“自由”,或者也能称之为“生存下去的期望”。
潘金莲最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清河县里有一家大户,家中有个婢女,小名叫潘金莲,二十多岁,颇有几分姿色。那家的男主人想要纠缠她,这婢女就去告诉女主人,心里并不愿意依从。
那男主人因此怀恨在心,反倒赔上些嫁妆,一文钱不要武大的,就把潘金莲白白地嫁给了他。武大娶了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浪荡子弟,就到他家去骚扰。”
就像书里所讲的那样,潘金莲原本是个烈女,在嫁给武大郎之后才走向堕落,甚至她那些自我放弃的行为,都是想要逼迫武大郎休掉自己的意思。
(武松、武大郎的剧照)
她去招惹武松,无疑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而武松呢,选择了默默忍受,也不把实情告知兄长。因为他心里明白,兄长一旦知晓这件事,哪怕是为了顾及颜面也会休妻的。可关键在于,休了这个妻子以后,就武大郎那样的状况,哪里还能再娶到媳妇呢?
就这样,武松为了兄长的美满生活,任性了一次。武大郎对此也是心中有数的,可他仅仅是陪着笑脸,并没有把事情说破。谁能想到最终结果却与期望相反,武松的这个行为竟然害了兄长性命。
于是他内心有歉疚之感,只能将后续的经历视作一场修行,这才以行者的模样出现在众人面前,这样的话,所有事情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