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何两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3-13 10:2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因为与朝廷选官挂钩,科举自诞生起,难考就成为其重要标志。寒窗数十载而不得金榜题名,是绝大多数学子无法逃避的结局。针对这种情况,两宋朝廷推行了一种非常奇葩的制度“特奏名”。

为何两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凡士贡于乡而屡细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宋史·选举志一》

简单解释就是,考不上不要怕,只要坚持考到一定次数,朝廷一样给功名。这种录取制度不是只挑几个幸运儿,给些虚名以表皇恩浩荡。它不仅录取数量高,也一样可以入仕为官并终生享受朝廷俸禄。

宋太祖开宝三年科举,正式录取进士八名,但通过特奏名又额外录取15举未中者106人。宋太宗兴国二年科举,正式录取进士109人,特奏名额外录取10举未中者391人。宋真宗咸平三年科举,正式录取140人,特奏名考生多达900余人 ……

注:宋朝初期科举为一年一考,宋英宗时期才改为三年一次并成定制。

可以说这种制度直接造就了两宋“三大害”之一的“冗官”。两宋的皇帝和朝廷不可能看不出这个问题,为何热衷变法的宋廷却从未提过要取消这个政策呢?因为皇帝和朝廷,都不想惹那些“落榜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杀气腾腾的《不第后赋菊》,为唐朝著名科举落榜生黄巢所作。其实黄巢家族世代贩盐十分富裕,他和唐廷之间是原本没什么尖锐矛盾的。就是因为数次科举不中的憋屈和愤懑,让他对唐皇和朝廷由爱生恨。

为何两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最终咽不下恶气的黄巢揭竿而起。广明元年黄巢攻入关中后,不仅在两京报复性屠杀李氏皇族,“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对于官绅世家也一样不手软,“天街踏尽公卿骨”。可以说黄巢把大唐和辉煌了六百年的门阀世家一起踹进了坟墓。

这还没完,二十年后又有一个被激怒的落榜生拿起了锤子,给大唐钉棺材板。

李振因多次科举不中入仕无望而投靠了黄巢叛将朱温,并很快成为他的重要谋臣。天复三年,朱温打败李茂贞把唐昭宗抢回洛阳后,李振就积极鼓动朱温篡位并出谋划策。

在李振的策划下,天佑元年八月,朱温令左龙武统军朱友恭等人弑杀了唐昭宗,再立其子李柷(唐哀帝)。天佑二年二月,又指使蒋玄晖在九曲池宴请唐昭宗诸子,灌醉九王后把他们全部勒死。

扫清宗室后,李振又建议朱温血洗仍忠于唐廷的官员,“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天佑二年六月,朱温矫诏将六部堂官、三省宰辅三十多名高官骗至滑州白马驿,然后集体屠杀。而后李振开始肆意罢黜、下狱朝堂官员 .......

接着又缢杀何太后,并逼迫唐哀帝下诏称母后之死系私通枢密使蒋玄晖事发后自杀并废母后为庶人,以此夺去哀帝和大唐的最后一丝尊严。天祐四年四月,唐哀帝禅位于朱温,唐亡。

注:蒋玄晖原为朱温心腹之一,因在策划篡位上没跟上朱温步调(朱温想直接加九锡,蒋玄晖觉得不能太快需要先封王缓一缓),导致朱温觉得他不愿自己称帝,进而在政敌们的攻击下,他成了背锅侠(把不少血案都甩给他了)被牺牲掉了。

为何两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其实李振比黄巢更有代表性。晚唐时期,大量科举不中的士子,或出于生计,或出于抱负,或为求功名,投靠各地节度使成为幕僚。手握财权、兵权的节度使们,在这些落榜生的知识、谋略加持下对唐朝的破坏力倍增。

鉴于唐朝的教训,宋太祖在收拢功臣勋贵兵权财权的同时,也反复强调要优待“落榜生”,以免其中不懑者留落民间惹是生非。即便如此还是拦不住这些落榜生搞大事,因为北宋虽然没了藩镇之忧,但有外敌为患。

宋仁宗时期,一个叫张元的考生由于数次殿试落榜,气恼之下也不等特奏名的机会,就潜渡出境去西夏觅求功业。

到了兴庆府后,张元仅用一首诗就打动了李元昊,“太公年登八十余,文王一见便同车。如今若向江边钓,也被官中配看鱼”。入仕之后,他利用中原皇朝的知识、制度协助李元昊改善内政,很快就获李元昊器重并官至中书令。

更要命的是张元对宋朝的军政制度、行令流程非常熟悉。

例如宋朝知晓张元投奔西夏为官后,囚禁了他的家人,欲逼他投降归宋。结果张元直接伪造了一套文书和通牒,派人冒充朝廷官员,以押送的名义将近百亲族从随州堂而皇之得带回西夏。在他的指挥和安排下,西夏间谍也更易进入宋朝获取情报。

1041年,鉴于“三川口之战”后宋廷有主动进攻的战略意图,张元利用自己对宋朝军制的了解(分路指挥以及一线指挥不畅),策划了一次针对宋军的诱敌伏击行动,即“好水川之战”。

此战西夏大胜,几乎全歼被包围的宋军(阵亡10300人)。战后得意的张元在界上寺墙壁上题下颇具侮辱的诗句,宣泄屡试不中的愤懑,“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注:三川口之战后,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和范仲淹为副使(各负责一路兵马)。但是宋朝一线军事权不是统帅直领,而是皇帝通过枢密院指挥。夏竦叫不动韩琦和范仲淹,韩琦和范仲淹两人则因分歧巨大互相不理对方。详情可查阅之前图文《宋朝为何难以制服西夏,混乱的决策也是主因》

为何两宋有奇葩的“特奏名”,因为惹不起那些落榜生

1042年,张元又帮助李元昊策划了“定川寨之战”,再次歼灭宋军万余精锐。这接连的胜利不仅让西夏在北宋这个庞然大物前稳住了基本盘,也逆转了北宋对西夏的战略意图,由剿灭变为共存。

1044年双方议和,西夏接受北宋册封(称臣),北宋给予岁币25.5万。可以说张元为西夏的叛乱成功,做出了杰出贡献。

为防再出张元这种“落榜生”,宋廷又一次改革了科举。之前宋朝不仅乡试、会试淘汰率高,殿试也至少淘汰三分之一的考生。但从嘉祐二年开始,殿试改为全员录取。

明清两朝虽然没有沿用“特奏名”,但保留了殿试全员录取的制度,并且也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恩科。

恩科为皇帝登基、皇帝或皇太后万寿(六十大寿)等重大庆典时,在正科(三年一次)之外开恩取士,即增加考试机会和录取人数。明朝开恩科比较少,一共9次而且都在洪武朝。清朝比较多,有清一代开科112次,其中26次为恩科,但是仍然架不住落榜生。

明朝最后一次恩科,落榜生们闹出了“南北榜案”。最后主考官刘三吾流配,负责调查的张信和当科状元陈安阝被处死,科举制度也再次变革(南北两区分开考试、录取)。清朝则更为严重,折腾出了个自称上帝二儿子的洪秀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13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一个屡试不中的落榜生却改写了科举
科举从低到高依次为院(县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各级考试上榜者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其中前三级的录取率都非常低,但殿试却是全员录取。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宋初殿试也有筛选
2023-09-22 11:26:00
古代这三位科举“落榜生”,改变了历史走向
上期淮下书生讲了古代高考选官制度,分析了落榜生这样的词汇是和科举制绑在一起的,有人考中就有人落榜。考中的人往往循规蹈矩,但落榜的人就不一样了,今天淮下书生就讲几个可以说改变了历史
2023-06-29 05:42:00
落榜考生转投敌国,让母国付出惨重代价,宋仁宗因此修改科举制度
...遇,无疑为后来的大宋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为了避免更多落榜生成为国家的敌人,宋仁宗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取消了殿试中的末位淘汰制,让更多考生有机会出仕,这样一来,类似张元这样
2024-11-10 09:26:00
北宋开国之后,为何统治者们要优待落榜生呢?
...国之后便大兴科举,提升文人地位,对于多次科考不第的落榜生,赵匡胤也给予了优待;他发明了一种“特奏名”的制度。这些落榜生同样可以赐予功名,享受俸禄,后来的宋朝统治者也沿用了“特
2024-11-22 10:10:00
两个宋朝落第考生投靠西夏,凭借奸猾博得高官
...边将的嘲笑与冷遇之后,前景一片漆黑且绝望至极的两个落榜生,遂决心另起炉灶,跑到打仗很有一套(连不是很尚武的大宋都曾连连败给他们)的新兴王国西夏,寻找生命奇迹。然而,在人生地不
2023-07-27 14:36:00
科举失利,人生不败:揭秘古代七位落榜生的传奇人生
...梦想努力就好,落榜不可怕,生活还要继续,下面这七位落榜生,活出了自我,虽然落榜,也获得了足以震撼世人的个人成绩。一、吴承恩吴承恩,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作者,三次乡试未
2024-02-24 18:35:00
盘点历史上那些考编落榜的猛人
...种无厘头。然而郁闷的人是不好招惹的,这些考编失败的落榜生可不好招惹。这些人有的选择改行,在识字率不高的古代读书人想混碗饭吃,混个温饱还是没问题的,有人当医生(李时珍)、有人写
2023-02-14 20:31:00
从科举落榜到历史巨擘:黄巢、洪秀全、袁世凯的非凡之路
...宋朝的苏洵,清朝的蒲松龄等人……历史上就有这么三位落榜生,将国家搅得天翻地覆。第一位:黄巢 黄巢,唐朝末期重要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在他五岁的时候,便能够作诗对诗,也算得上是
2024-02-14 19:38:00
历史上这三个科举不第,仕途失意但名气却很大
...。反倒限制文人风骨,成为科考的奴隶。这其中就有三个落榜生,虽然科举不第,却闯下诺大的成就,直接颠覆当时的统治秩序,轰动一时。这三人不仅把当时的朝代弄得四处漏风,更是引动历史大
2023-04-27 18: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