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大龄剩女的这一生,和谁相处的时间最多?
父母伴侣,孩子还是朋友和同事。
其实,参加工作之后,等到步入大龄行列,和你独处的只有自己。因为这一段时间里,同龄人相继结婚,还有父母的催婚,闺蜜甜蜜恋爱的嫉妒。
面对这些之后,你就会不断地疏远父母,闺蜜,还有结了婚的朋友和同事。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揭开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真相。研究者根据2009至2019年的人口普查资料,调查了不同阶层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与他人相处的时间。
结果发现了3个变化规律?
1:青春期
尤其是十几岁的时候,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在一起。
2:成年期
和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会迅速减少。而是花更多时间和同事,伴侣,还有孩子在一起。
3:结婚以后,漫长的家庭建设。
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30多岁,也大概从40岁开始,一直持续到晚年。
二:大龄剩女是因为特质的社交圈,才被迫享受独处的吗?
大龄剩女独处的时间会越来越多,甚至到了人生末期。陪伴我们最多的就是自己和伴侣,也就是说随着年纪增长,独处是我们人生的常态。
但我看到有很多网友的想法是,独处的时间曲线,应该会越来越早的往高处走。甚至,有人画出自己的独处时间曲线,从18岁开始就开始直线飙升。
那么你是享受独处的人吗?
享受独处的人评论区扣个一,害怕独处的人扣个二,让我先来了解下大家的情况。
有些人是完全无法独处的,为了研究人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程度的沉默和孤独。
美国学者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800个试验者。首先要求他们在单独的房间里沉默,坐上15分钟。期间可以胡思乱想,但不能使用手机和其它电子设备,也不能读书或者睡觉。
接着研究者给他们提供了两个选择,一是得到五美金。即使什么都不做,仅仅思考和感受。
二得到五美金,但需要主动惦记自己,打发时间。令人惊讶的是,大部分人为了不再孤独中度过,都选择了电击自己。
甚至,还有一名试验者,在短短的15分钟里,总共电击自己190次。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有的人那么讨厌独处?
不愿做一些让自己痛苦的事情,因为和自己相处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独处的能力,是指一个人与自己融洽相处的能力。”
就算你什么都不干,只适合自己呆着就很舒服。就算你身边无人陪伴你,也不会感到无聊和空虚。
甚至,说即便你和他人共处一室,你依然能够享受独处。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也不会觉得被忽视或者被打扰。
三:大龄剩女如何在独处里涅槃重生?
在温尼科特看来,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
既然一生陪伴最久的人是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培养自己独处的能力呢?
1:试着体会和照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我们总是习惯和外界保持联系,却很难与自己的内心保持联系。
不妨在独处的时候,多一些和内心建立连接,问问自己今天过得好吗?
今天发生了什么?
我有什么感受?
是快乐还是悲伤?
去发掘那些未被觉察的情绪和需求,然后像妈妈照顾孩子一样及时地回应,肯定或安抚自己。让自己在独处的环境中,感到既安全又自由。
2:试着给自己制造一些,好的独处的体验。
比如做一些让你感到快乐的小事,细细体会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
比如散步,做饭,冥想。甚至,什么都不做,沉浸的感受当下的氛围。
3:不害怕孤独,也不拒绝与他人的相处。
健康的独处能力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可以与他人保持恰到好处的人际距离。不会因为过度亲密而焦虑,也不会因为远离而惶恐。
相互联结又彼此独立,能真正地享受独处。前提就是我们拥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不需要过度依赖外界事物,或者人际关系来填满内心的不安全感,敢于在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罗翔老师的一段话:“他在回答人为什么害怕独处的时候说道,因为独处时,你总会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他会不断的逼问你,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
因为耳边始终有这种声音,你就会觉得焦虑空虚。而大部分人,会选择用忙碌的工作和娱乐,来对抗内心深处的疑问。
只有能够真正回答它,才能享受独处。希望有一天你不再害怕,独处时内心的追问,勇敢走向真实的自己。
每日一问:
大龄剩女这一生,和谁相处的时间最多,为何她总是焦虑独处能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5 13: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