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皇帝在迁都的时候都是出于什么考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20:1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古代,首都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最重要的集合体城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国都被攻破,基本上标志着一个朝代的灭亡。不过也有例外,唐代的首都就被攻占过好几次,仍然存在很长时间。

历朝历代对于首都位置的选择都是慎之又慎,一旦确定下来,基本上很少变动。不过历史上也有过很多次迁都,但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主动迁都和被动迁都。

主动迁都一般都是因为政治或者国策的变化。历史案例有秦孝公迁都咸阳、北魏迁都洛阳、武周迁都洛阳、明代迁都北京等等。

被动迁都一般是国家遭遇重大危机,被强敌威胁或者发生战乱。历史案例有盘庚迁殷、东周迁都洛阳、南宋迁都临安等等。

主动迁都案例

一、秦孝公迁都咸阳

战国时,秦国在秦孝公即位后开始变法,并在商鞅变法开始后决定迁都咸阳,从而开始了秦国历经六代君王后统一天下的序幕。迁都咸阳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栎阳

第一:为了暂时避开魏国的兵锋。秦孝公继位后,魏国多次屡屡进犯秦国。不仅如此,又联合其余五国压迫秦国,所以国都靠近敌对国魏国是让秦国很难受的事,再加上栎阳周围也没有坚固的防守要塞。

第二:为了打压秦国旧贵族利益。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旧贵族的利益首当其冲的被打压,而国都栎阳又是绝大部分旧贵族的聚居地。为了变法能顺利的进行下去,迁都咸阳可以摆脱这些旧贵族的掣肘,让反对变法的旧贵族远离新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第三:为了秦国更加强大。秦国选定的新国都咸阳更靠近关中腹地,有利于巩固关中核心地区,且咸阳周边属于交通要道,便于发展经济,周围的地势也更有利于防守。迁都咸阳后,秦国在地理上的优势更大的发挥出来,可攻可守。

秦孝公迁都咸阳是秦国变强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此,在地缘战略上秦国开始俯视六国,坐观天下风云并积极参与,时机成熟后,由秦始皇完成最终统一天下。

二、北魏迁都洛阳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北魏建国后,早先的战略重心在北方,但随着疆域的扩大,特别是中原地区疆域的扩大,北魏国内鲜卑族和汉族的矛盾越来越大,即便是在北魏统治下的汉民也将鲜卑贵族们视为蛮夷。

迁都洛阳

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地区,消除隔阂,北魏孝文帝不但发起汉化改革,还将国都迁移到中原地区,以便鲜卑族更好地融入到汉文化中来,这是主动性的向更先进的汉文化靠拢,当然,迁都洛阳也有避开反对汉化改革的保守势力的因素在其中。除了融合,迁都到洛阳也更有利于争霸天下。

三、武周迁都洛阳

公元684年,临朝称制的大唐皇太后武则天宣布洛阳为新的国都,当时的背景是唐高宗去世仅一年,继位的唐中宗刚被武则天废除,由武则天的小儿子唐睿宗李旦暂称皇帝。武则天迁都洛阳有两个考虑。

武则天

第一:武则天在政治上的死敌就是关陇贵族,但天下的士族并非只有关陇贵族,还有其余如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等可以和关陇贵族掰手腕。将国都定在洛阳可以更好地拉拢除关陇贵族外的其他士族,帮助武则天打压政敌,而有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的支持,武则天的新朝皇位才坐得稳。

长安与洛阳

第二:武则天想远离长安的李姓宗室,甚至是杀掉李姓。她刚开始出手,李唐宗室们就看出了危机,并且组织起来反武,包括帮助武则天上位的功臣徐敬业都在南方组织大军反武。

如果当时武则天是在关陇贵族影响力根深蒂固的长安,内外一联合,武则天肯定斗不过。所以武则天坚决的留在洛阳,在关陇贵族和李姓宗室够不着的地方一步步走上巅峰。

四、明代迁都北京

明代在朱元璋时代的都城在南京,为何到朱棣时期就迁到了北京呢?原因有二。

第一:朱棣是通过武力得到的皇位,在南京城的文官集团大多不支持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杀掉一大批文官,但文官集团仍然存在反水的可能。南京周边,历来是出文官的地方,读书人又比较反对朱棣。只有迁都北京,统治的基础才能更牢固。

迁都北京

第二:为了更方便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朱棣自年轻时就跟着徐达蓝玉等明代大将征战蒙古,而在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时,也把朱棣分到北京戍边,就是为了防范蒙古。朱棣本人继位后,多次亲帅明军征战鞑靼、瓦剌,这就是著名的天子守国门的来历。而且定都北京,在北征蒙古时,粮草可以快速抵达。

被动迁都案例

一、盘庚迁殷

当年,商汤建立商朝时,将都城建立于亳(今河南商丘)。那时候,各种天灾频频,甚至有一年,洪水爆发,竟然将都城给淹没了。商朝多次被迫迁移都城。

盘庚迁殷

到了商朝第20位君主,即盘庚时代。盘庚一想,这样老是被洪水追着跑也不是办法呀。于是,盘庚下定决心,再一次将都城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这一搬,风调雨顺了,叛乱势力也鞭长莫及不来找麻烦了。从此,商朝政局稳定,诸侯来朝,越来越强盛。

二、周平王迁都洛阳

在周朝周平王时,又发生了一次著名的迁都事件。

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死于非命。西周就此结束。随后,诸侯们拥立周幽王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平王东迁

西周的都城在镐京,由于镐京发生过地震,残破不堪。又直接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威胁。因此,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同时也拉开了春秋的序幕。

三、南宋迁都临安

1127年3月,在金国大军的大举进攻之下,北宋都城东京被攻陷。北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成为金国大军的俘虏。次年3月,他们与后妃、宗室,以及百官数千人一道,被押送到北方苦寒之地,史称“靖康之变”。

然而,金军并没有将全部宋代宗室一网打尽,还有一个漏网之鱼,即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赵构在南京宣布继承皇位,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然而,由于金军继续追赶。赵构被迫一路南行,最终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并确定这里为宋代新的都城。

南宋

临安是典型的江南城市,富庶繁华。赵构及其后继者在这里偏安了100多年,虽然经济文化变得异常繁荣,军事能力却变得更弱。最终,南宋政权被蒙古所灭。

结语

其实历史上迁都的例子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些。例如战国时期魏国都城由安邑迁往大梁;韩国在灭掉郑国后,迁都新郑;楚国也迁了很多次都城。东晋在洛阳被前秦占领后,便定都建康。清代都城也曾经由赫图阿拉迁到盛京,最后又迁都北京。

都城的变迁,体现了朝代的和国力的强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2 00: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武则天做了女皇后,为什么把洛阳改成神都?分析后有三大原因
公元684年,武则天给洛阳改了个名字,把“洛阳”改成了“神都”,这是洛阳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名字叫神都,所谓的神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神州大地之都,这一年,唐高宗李治去世
2023-02-22 21:14:00
历史上唐朝的权力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但是,唐朝实际上中途也被灭亡过,而且还不止一次。武则天曾灭掉唐朝建立“周”,后来安禄山又攻破长安建立“燕”(差不多也相当于被灭),可是,为什么连续两次被灭的唐朝,却并没有被
2023-08-18 18:54:00
西安十三都终结原因曝光,盛唐为转折点,专家:武则天干这件事
...置,河南土地平坦,交通发达,唐朝皇帝经常到此游玩,武则天登基后,直接将洛阳作为帝国首都。唐朝末年,经历安史之乱后,长安以西的西域丢失,吐蕃、西夏相继在此建国,长安天险优势失去
2024-02-24 23:21:00
洛阳这场中轴线上的焰火晚会,透露着文化传承与自信
...被当代人熟知的是“七天建筑”。所谓“七天建筑”,是武则天掌权时期,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分布的七个名称中带有“天”字的人工建筑或自然景观,它们从北到南依次为天堂、天宫(明堂)、天
2023-02-01 18:19:00
唐朝时期,到底洛阳大还是长安大?
神都洛阳,天后武则天称帝建大周朝的国都,李唐神器祭祀则安放在西都长安。后武周宰相张柬之联合亲李唐大臣发动政变,武则天撤销武周庙号而将复李唐神器,武则天儿子庐陵王称帝,都城迁回长安
2023-01-26 20:04:00
刘邦与刘秀:两位汉家皇帝都城选择的智慧与考量
...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后,汉高祖刘邦在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本想定都洛阳。洛阳从大地理环境来看属于“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对于定都地点洛阳,刘邦和群臣都持赞同意见,一方
2024-04-20 13:45:00
项羽灭亡秦朝之后,为何要分封自己的都城?
...,说句不太恰当的话,这个时候的项羽实际上就是天下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年轻有为且在军事上战无不胜的皇帝。项羽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项羽在灭亡秦朝之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心态,灭亡秦
2023-08-26 09:57:00
历史上的秦朝皇宫是如何消失的?
皇宫就是天子或者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中国五千年历史,完整遗留下来的皇宫也只有北京的故宫了,故宫是明朝和清朝两朝的皇宫,始建于1406年,距今已经600多年了,而作为十三朝古都的
2023-08-23 15:29:00
探究武则天的洛阳与长安之缘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一生的政治决策和举措至今仍受到广泛关注。她在位期间,选择洛阳作为帝国的东都,而她的陵墓——乾陵却位于西安附近的梁山。这一地理布局背后的原因,不仅
2024-10-27 19:5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