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2023全国“最美教师”|传“稻”授业、逐梦沃野的“最美”问“稻”者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09-10 20:57:00 来源:新华报业网

初秋时分,稻谷泛金。在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的试验基地里,一株株水稻茎秆强健、结实丰盈,一阵阵秋风吹过,稻浪滚滚、丰收在望。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正俯身查看当季水稻的长势。水稻生长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错过,“必须去田里看看才能放心”,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9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3年全国“最美教师”先进事迹。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获评2023全国“最美教师”。

在家人眼中,张洪程是一个废寝忘食、一心问“稻”的“水稻迷”;在学生们眼中,他是一位躬身垂范、爱生如子的“大先生”……

传“稻”

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2023全国“最美教师”|传“稻”授业、逐梦沃野的“最美”问“稻”者

“1.01的365次方=37.78,0.99的365次方=0.0255,这就是一年中每天努力一点和每天偷懒一点的区别。”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上,张洪程正为新生们演算这个算式。“这是我工作48年来始终践行的,也是每年都要告诉农科新生的道理——选择了农业这条道路,就要全身心投入、全天候付出,不辜负每一寸光阴,每天取得一点进步,未来就有可能为农业多作一点贡献。”

见过张洪程的人,都知道他的声音洪亮,嗓门高亢有力。他上课不需要扩音器,学生即使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也能清晰地听到每一句话。理论知识渊博,讲授深入浅出,案例经典生动,是同学们对他的评价。

在田地里,戴上草帽,张洪程仿佛一位老农,潜心研“稻”。他深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何打造从课堂到田间的育人“全链条”,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是张洪程潜心探索的实践课题。

多年来,他带着学生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建立了20多个创新试验基地,领衔创建“课堂—实验室—基地—生产田”四位一体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在张洪程看来,青年学生在和农民一起下田、一起摸爬滚打的历练中,与农民、土地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可以更加强化他们服务“三农”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始终认为,培养作物栽培领域的创新人才,必须带领青年学生走进田间,走到农民中间,走到农业生产一线,找真问题、做真学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在他的团队里,有的研究生一个人要管40多亩地的水稻。“从播种到收获,我们吃住在基地,流了很多汗水甚至还有泪水,但是这种学会吃苦、不怕吃苦得到的沉甸甸的收获感,是一笔求学和科研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张洪程的博士生时强表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教48年来,张洪程累计指导了14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长为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管理服务一线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斗拼搏、建功立业。“这是我身为教师的重要使命和最大幸福。”张洪程一边说一边笑起来,那些岁月在他脸上镌刻的痕迹,如同金黄的稻穗一般灿烂可爱。

授业

科技助力端牢“中国碗”

2023全国“最美教师”|传“稻”授业、逐梦沃野的“最美”问“稻”者

在广袤的田野上,植保无人机翱翔于蓝天,智能装备实时监测着水稻生长情况……走进位于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的院士创新试验基地,科技感十足,智能化、信息化应用随处可见。

“自2019年落户扬州市沙头镇以来,基地持续开展优质水稻和特种特质水稻品种选育与筛选、稻麦无人化试验示范等创新试验、示范工作,不仅带动当地种植大户增产增收,也大幅度提升了水稻销售优势。”团队骨干、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魏海燕向记者介绍。

“由于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高、作业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我国的粮食生产还面临着挑战。”张洪程表示,想要跑出现代农业的“加速度”,必须在智能化、无人化栽培耕作技术上下功夫。

早在2017年,张洪程团队就已经确立稻麦栽培“无人化”思路,历经攻关研究,通过应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无人机飞防等技术,协同研制出了能一次性完成秸秆还田、施基肥、深旋耕、精确播种等九道工序的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创新构建稻麦作物“无人化”优质丰产整合栽培技术。2021年,这一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在江苏省内成功推广1500万亩,为未来稻麦“怎么种、靠谁种”提供了最有效的革命性技术方案。

源源创新带来硕果累累。今年7月,在江苏省水稻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上,由团队研制的无人水稻直播机、插秧机等作业新装备再次“惊艳”全场。新装备针对早期无人化栽培技术体系进行了“提档升级”,减少了人工人本,提高了作业质量,得到了来自江浙沪等地农业科技人员和种植大户的关注与认可。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杨洪建说:“这些水稻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新产品、新技术,在过去无人化栽培技术体系基础上又有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从‘农民愿不愿意用’的角度出发研发技术,实实在在地又向未来真正无人化水稻栽培作业迈进了一大步。”

问“稻”48载,张洪程始终昂首奋进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带领团队打响了“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栽培”“绿色超高产栽培”“稻麦‘无人化’栽培”等一个又一个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实用科研成果,不仅让亿万农民腰板“直起来”,也让“中国粮仓”满起来。

解惑

当好增收致富“送经人”

2023全国“最美教师”|传“稻”授业、逐梦沃野的“最美”问“稻”者

“必须要在生产第一线,才能发现真问题,了解真需求。”

“农业要想取得成果,一定要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到极致。”

“只要身体允许,我绝不会停下脚步。”

采访中,张洪程用三句话总结了身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信念。

“夏季是水稻生长关键时期,他会带着团队师生前往各个基地考察苗情,最赶的时候,一天跑5个县,我们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有点吃不消。”团队成员、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张海鹏说。

“8月1日至20日,他只在扬州待了4天,其余16天都在各个水稻基地间奔波,汽车行程表显示开了4900多公里。”常年伴随张洪程外出的司机赵飞龙说,“前段时间因为天气炎热加上劳累,张老师时常感到胸闷,还有一次中暑了。为了不耽误了工作,他没去医院,就在车上用温水冲了药,喝完又快速投入工作。”

“没有娱乐,全年无休”“手机基本不上网”……同事们口中的这些细碎日常,是张洪程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写照。他不知道放弃了多少个双休日、节假日,奔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线,为农业生产“把脉问诊”,为农民致富“传经送宝”。

身边的工作人员帮张洪程粗略算过,一年365天,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开展教学与指导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开展项目研究、组织科技攻关,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奔走在各地田间地头。

在随行物品中,张洪程常年带着一条薄棉被,披星戴月赶路时,用它来帮助补眠。汽车的角落里,这床沉默的薄棉被正是张洪程与“三农”事业羁绊一生的最好见证。

“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止步于科研,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种植户们听得懂、用得上我们的研究成果。”张洪程把技术环节制成模式图,通过田间地头的农民课堂、送“经”入户的技术指导,将农业新理论、新技术,转变为“手把手”的传授、“大白话”的讲解,最终都变成了农民口袋里的“实惠”。

“沃野千里仓廪实,乡村振兴人才旺。”张洪程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他最想做好的事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0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学院教授张洪程研提的“如何实现大田作物绿色优质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入选工程技术难题。评议组一致认为,该成套技术是水稻生产从机械化走向以智能化为核心支撑的无人化生产的创新,不仅
2023-11-07 07:53:00
躬耕大地:院士团队种稻记
...扬、不炫耀。藏粮于技,最美教师在田间留下最美身影。沃野青青,乡野间来回穿梭的青年人干得热火朝天,在希望田野上迎接秋天的丰收。致敬,乡土中国的青春力量!总策划 双传学 顾雷鸣总
2023-09-15 22:31:00
2023年最美教师 | 张洪程:潜心问“稻”的大国“粮”师
本文转自:央视网央视网消息:今天的2023年最美教师,我们要来认识的是扬州大学教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会长张洪程院士。他研创的水稻轻
2023-09-14 23:22:00
...院士基地学习无人种植技术。2023年,他自费购买了众多无人化种植设备,在广陵区农业农村局的政策扶持下,建成了广陵区首座“无人农场”。汤杰表示,院士基地二期项目正在大力试验推广
2024-05-28 07:58:00
17位专家三亚“论稻”
...亚洲代表Arun Kumar Joshi(乔希)等17位专家嘉宾,围绕水稻无人化栽培与品种利用、小麦品质育种进展与展望、燕麦荞麦种源创新助力健康食品产业发展等研究话题,逐一展
2024-01-06 01:43:00
“铁牛”添动力 耕出“智慧田”
...集中控制系统上输入指令,叠盘、浇水、培土都可以实现无人化运作,一套机器承担了相当于5个人的劳动强度。”安徽三谷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农业板块负责人胡少升告诉记者,公司原本是一家工业
2024-03-28 01:21:00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慧”就农业新图景
...通过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技术加持,不仅可实现粮食生产无人化,还将助力智慧农业升级。我市坚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让沃野有良田、春播有良种、作业有良机、种地有良法,综合运用
2023-01-05 08:30:00
田间地头“新”事多
...差仅2厘米,自动行进精准执行农事作业,实现耕、种“无人化”作业,让农业种植变得更省力,更精准,更高效。“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全南县城厢镇小慕村党支部书记钟海荣介
2024-04-14 09:11:00
看这“三夏”好“丰景”
...”丹阳市农机推广站站长陈新辉说,丹阳正布局一批市级无人化农场,把先进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推动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伴随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5G等新技术加快应用于麦收作
2024-06-11 05:55: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沧州创新推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领域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联动6万余条共享数据让审批监管双向提速河北日报讯(记者王雅楠)“真没想到
2025-11-09 07:38:00
石家庄地铁五号线建设刷新“进度条”
11月7日,中铁二十局集团工人正在进行石家庄地铁5号线一期工程友谊公园站主体结构封顶混凝土浇筑作业。石家庄地铁5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19
2025-11-09 08:11:00
特别海报丨第34个全国消防日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设计 王洋本期编辑 吴美慧
2025-11-09 08:20: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黄河滋养的“塞上江南”风物,跨越山海登陆鹭岛。昨日,宁夏名特优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暨“楼兰丝语·宁夏滩羊宴”在厦门岐山路亿华中心启幕
2025-11-09 08:31:00
\
市民游客体验收获的喜悦。(主办方 供图)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健华)谷粒噼里啪啦落进筐里,不过,这一回在田埂上劳作的不是农民
2025-11-09 08:31: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吴海奎)11月6日至8日,中欧蓝色发展投资研讨会在厦门举行,市长伍斌,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5-11-09 08:31:00
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举办海洋产业招商推介活动
活动现场,厦门市海洋经济领军人才获颁证书。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王元晖 通讯员 佘逸 李心)在蓝色旋律激情奏响的这个周末
2025-11-09 08:32:00
厦门一周内迎来4个航次国际邮轮 出入境旅客超15000人次
“爱达·地中海”号(右)和“领航星”号同日靠泊厦门国际邮轮中心 。(张宸 摄)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 通讯员 付佳萍)昨日
2025-11-09 08:32:00
前三季度总产值同比增加11.9%项目为王,高淳规上工业跑出“加速度”南报网讯(记者刘全民通讯员董昱蕾赵嫣然)记者昨天从高淳区获悉
2025-11-09 09:00:00
南京工程学院举办校城融合发展大会56项校城校企合作项目签约南报网讯(通讯员倪颖记者姜静)11月8日上午,南京工程学院举行第三届校城融合发展大会暨办学11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5-11-09 09:32:00
江苏省2026届医药卫生类毕业生人才交流大会在宁举办抛出数千“橄榄枝”,开启医卫“职”通车南报网讯(记者王婕妤)昨天,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服务中心主办
2025-11-09 09:33:00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1月5日起,呼和浩特市文旅广电局携全新整合的“冰雪季”产品体系,走进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开展“此间冬暖·青城相见”2025呼和浩特冰雪季全国文旅推介活动
2025-11-09 09:34:00
东南网11月9日讯(通讯员 许琰)11月6日至7日,第十七届海峡论坛·第四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系列活动——闽台社会治理创新智库研讨会在三明市沙县区举行
2025-11-09 09:39:00
东南网11月9日讯(通讯员 陈诗宇)“竹纤维居然能这么柔软!”11月6日,在三明市会议中心广场,第二十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品明味明景”促消费活动三元展馆
2025-11-09 09:41:00
郧西县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对接大会在武汉举行
11月7日,郧西县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对接大会在武汉举行。会上,郧西县集中签约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项目49个,涵盖农业科技合作
2025-11-09 0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