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为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7月22日至8月3日,长安大学“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队(中游组)随黄河科考中游队赴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十余县市开展了为期13天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学考察暑期社会实践,地测学院党委书记戴宏、院长李振洪,党委秘书朱倩全程随队指导。此次实践围绕黄河流域中游段的水土保持、生态屏障、能源转型、三水转化、黄河文明、气候变化、碳循环、黄河“几”字湾的形成原因及动力学以及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等问题开展实地考察与调研,总行程超过四千公里。
黄河科考中游队出征前合影
聚焦水土保持工程,构筑生态文明黄河
由于地势陡峭、降水不均、人类活动频繁等因素,黄河中游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进一步导致河道淤积加剧和河床抬高,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因此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进一步了解水土保持工程在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畅通黄河、智慧黄河、和谐黄河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实践队跟随黄河科考队开展了以“固沟保塬”为主题的专题调研。
7月22日、23日,在黄河科考队执行队长李振洪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钊研究员、庆阳水保局李局长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参观了位于董志塬边缘的固沟保塬工程,并调研了暴雨对黄土塬的影响。金钊研究员向科考队成员介绍董志塬火巷沟水土流失的情况和治理现状,并和科考队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实践队员们与长期研究水土保持的专家深入交流,对黄土塬的固沟保塬治理工程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为后续研究黄土塬水土保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7月31日,实践队前往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调研学习,实践队员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园区水土保持文化展厅、“三道防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小石沟气象园、柔性溢洪道试验坝、育林沟水土流失规律观测径流小区等,并现场就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通过现场参观学习,实践队员们学习到了先辈们智慧和经验在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对黄河流域中游段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将“固沟保塬”工程持续进行下去,加快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才能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输入动力。
黄河科考中游队成员在董志塬火巷沟固沟保塬工程前合影
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人员带领实践队员考察辛店沟水土保持治理现状
黄河科考中游队在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前合影
沙漠治理护生态,绿色发展创奇迹
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等是黄河流域中游的主要沙漠。丰富的风力、稀疏的植被导致了沙漠地区土壤贫瘠、水分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则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频发成为严峻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沙漠绿化工程等对于黄河中游沙漠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实践队跟随黄河科考队开展了“荒漠化综合防治”主题考察。
7月25日,在科考队执行队长李振洪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金钊的带领下,实践队在沙坡头沙漠研究实验站进行考察学习,实践队队员们参观了生物土壤结皮试验场、蓝藻培养基地、大型可控型称重式蒸渗仪群等多种防风固沙实验场。7月27日,实践队跟随黄河科考队前往库布其光伏治沙基地考察亿利生态光伏发电综合治理项目,
7月28日,实践队赴内蒙古鄂尔多斯与当地林业和草原局进行座谈,并赴达拉特旗进行野外调研。通过对沙漠治理的考察,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荒漠化综合防治的重点是治理沙害,而不是要消灭沙漠,沙漠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类需要学会和沙漠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永恒。
实践队在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合影
实践队在亿利库布其光伏治沙试验场合影
实践队在鄂尔多斯林业和草原局合影
“产,学,研”相结合,乡村振兴有“妙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了解乡村振兴新模式、新成效,实践队跟随黄河科考队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考察调研活动。
7月24日,实践队考察了“西海固”地区,“西海固”地区是电视剧《山海情》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囊括了固原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9个县区。西海固”地区处千山万壑的黄土高原西部,是我国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由于土壤贫瘠、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西海固在历史上就被称为“苦瘠甲天下”,当地人吃不饱、穿不暖以及人畜喝的是苦咸水等比比皆是,1972年这里也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然而,当实践队来到隆德李士村、隆德红崖社区以及西吉龙王坝村等乡村考察时,却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个村各有特色,李士村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运行模式,建成意兴油坊、凤河醋厂、肉牛养殖园区等多个经营实体,村民加入集体企业,挣工资的同时年底还会有分红。隆德红崖社区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建成德隆老巷子民俗文化村,在保留古村落原始特征的基础上,改建酒吧、客栈等景点设施,建设红军墙、红二十五军先遣团党委会议遗址等红色革命文化景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西吉龙王坝村是此行印象最深的一个村,龙王坝村打造高端民宿、网红打卡地,将农村变景区、网红打卡地、变法治教育基地、乡村振兴人才基地,让当地人意识到人才引领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这几个乡村的巨大变化,也代表了乡村振兴的三个不同的途径与方向,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产,学,研”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模式是带领村民奔上小康路的快捷方式。
隆德李士村集体企业
隆德红崖社区红二十五军先遣团党委会议遗址
实践队考察西吉龙王坝村
考察流域地质构造,明晰“几”字湾成因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其河道的形成是长期地质作用和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的构造演化、冰川作用、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以及人类的干预,共同塑造了黄河源远流长的河道。这些过程对于黄河河道的形态、河谷地貌及流域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黄河流向与断层是长安大学资源学院李永军教授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李永军教授团队通过对黄河九大拐弯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水文、地质等多个学科,总结出黄河流向与断层构造密切相关的结论。 李永军教授带领实践队于7月25日在沙坡头的黄河拐弯、7月27日在贺兰山-盆山构造与黄河展布耦合、7月28日在巴彦淖尔-包头的黄河“几”字湾、8月2日在壶口瀑布、8月3日在潼关古城深入浅出的介绍了黄河流向与断层之间的联系,黄河在流向下游的过程中,构造控制了黄河的大拐弯,而遇到断层遇到破裂带就会不断侵蚀破裂带,导致流向发生变化,现在看到的地表地貌只是表象,深层次的黄河流向还是由深部的地质构造控制。这一结论在本次黄河中游科考的过程中得到了多次验证,实践队员们在沙坡头、贺兰山前、壶口瀑布、舌头岭都发现了明显的断层构造控制黄河流向的证据。
李永军教授带领队员查看地质图讲解河流走向与断层之间的关系
李永军教授在贺兰山前为实践队讲解地质构造
李永军教授在黄河壶口瀑布下游为实践队员讲解河流流向与断层之间的关系
黄河中游舌头岭处明显的褶皱
黄河河道、地貌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李永军教授著)
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于8月3日圆满结束。通过本次黄河科考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的集体意识得到了强化,思想受到了激励,心灵受到了洗礼,精神得到了升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切实把这种精神转化为科研报国的内在动力,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图供稿:张雪松,刘银鹏,何柯璐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4 12: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