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文汇报 ■本报记者 王宛艺
试想一个场景:十字路口,人车相逢。以往的无人驾驶,出于安全考量将行人视作“障碍物”避让,这是人工智能“与生俱来”的物理执行力。但现实生活中,倘若行人挥挥手示意车辆先行,无人车能否给出正确反应?
昨天举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具身通用人工智能”主题论坛上,这一案例指向“具身智能”(Embodied AI)概念,即机器具备敏锐而灵活的感官,能够像人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变化并作出相应反应。
这一概念最初在上世纪由“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提出,却在数十年后经历技术迭代再度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前沿话题,并被在座专家预言将“引领下一波浪潮”。
人工智能的聪明“大脑”,有望培养出心智,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图像、文字等的联合训练,提升交互能力和学习能力,理解人类语言,能够分解任务、规划子任务,在移动中识别物体,更好地与物理世界互动、为人类服务。
人是机器最好的老师。“知”建立在“行”之上,对现实生活的捕捉,能帮助机器人真正看见并理解物理世界中的事物。比如卧室,能够睡觉、休息、放衣服,这类行为基于人的身体设计,机器人就需要直接通过坐上椅子、躺在床上等行为任务去验证,从而了解人的意图。
“要让人工智能达到具身智能,机器人要不断通过视觉、肢体、听觉、触摸等方式学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安卡·德拉甘认为,人机交互,机器人不仅要理解人的行为,更要理解人的动机、人的情绪,由此才能对整个场景做出更准确的预判,最终会达到人和机器人的和谐协作。因此机器人需要收集那些人机互动的数据,试图理解它可能对人类情绪造成的影响,更好地进行决策、作出反应。但同时,要通过优化模型、设置噪声参数等方式让人的指示更理性,从而提升性能。
如何确保“最强大脑”,把才智用在正道?大语言模型也会会错意,由此产生“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隐忧。由此学界产生了“人工智能对齐”的概念——把好安全关,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目标和人类价值一致。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上海期智研究院青年科学家吴翼有个生动的例子:“我打牌不一定要赢,但喜欢把‘炸弹’丢出去,机器人不按常理出牌,但最终目的是为了赢。”
让AI学会优先把“炸弹”丢出去是一个考验。他认为,人类与人工智能价值会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人的价值观较为复杂,几乎不可能用一条条数学规则直接编入AI程序。因此在训练AI时,通常给到最简单直白的目标:比如得高分。但是这个分数很难完美地反映出人的喜好。所以就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来确保AI安全,比如采用强化学习对齐技术等,让它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上海期智研究院青年科学家弋力同样提到,从人的角度出发理解物理世界与动态交互,实现智能体与人的价值对齐,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符合设计者以人为本的初衷与使用者的利益,不会产生意外的有害后果。“通过强化学习和对齐人的需求,让一个通用人工智能模型最终成为每一个人定制化的助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8 08: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