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柴村街办三给村是个古老的村庄,相传村名取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后唐灭梁,战乱中村民非逃即亡,战后只留下侯、宋、周三家。这三家互相扶助,合作耕耘,故后来村庄取名三给村。“给”字取从“系”从“合”之意,即为用绳索将三家捆在一起,以示结合之紧。
村庄不仅以古老闻名,这里古韵古事也很多。传闻宋代杨家父子屯兵河西,这里是存放粮草、兵器等给养之地。街办的杨家村、大留村、营村、芮城、摄乐等村,都有不少杨家将的故事。如杨家村名的来历,大留村接待信使,营村曾安营扎寨,摄乐村欢庆胜利等,不过随着岁月的烟云都渐渐淡去了。
另据《太原民间故事》,柴村地区还流传着一个双尖南瓜宴群臣的故事:那是北宋年间,有一次皇上外出巡游,暮投三给村。是哪位皇上?民间故事中没有说。据资料记载,宋徽宗曾到过上兰村窦大夫祠游览,并在烈石庙前题“龙泉”二字,不知这位皇上是不是宋徽宗。当时,全村人是又喜又愁。喜的是皇上能来咱们山村野舍,真是村里的荣耀;愁的是皇上每天锦衣玉食,不知该招待人家吃甚?这时,有位老人想出个主意:“山珍海味皇上不稀罕,何况咱们也没有,还是以本地特产为好。”于是族长就把他们村双尖地产的南瓜煮粥奉上。谁知皇上品尝后,大加赞赏。传说回京城时,还特意让随从带了不少南瓜,以宴请群臣。
三给村还有许多古寺古庙古堡,据旧《阳曲县志》载,“三给村,距城十里,有奉先寺、观音寺。”旧时阳曲县西路堡寨有13处,“三给堡”即为首之一。三给村旧貌图亦标有东观音堂、西观音堂、北奉先寺、南关帝庙。可惜如今仅存西观音堂一处。听说三给村这座观音堂属唐代建筑,又在本区境内,便几次动过去寻访的念头。
沿着和平北路,一边骑车一边问去。三给古村已不见多少古的迹痕,“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境,已经与现代化的气息融为一体了。村口一带全是高大的建筑物,商业味浓厚。村里也到处是新楼新院,正逢十五,家家门前挂灯笼、垒旺火,一派盛世和谐景象。
过去的庙儿巷街,已改成红领巾一条街,西观音堂就坐落街中。据村民老冯介绍,寺堂原来比现在还大,东边的学校、商店用的也是寺址。看过门前的四大佛教名山壁画,走进庙里,迎面赫然一株千年古槐,足有几抱粗,树上有太原市古树名木志牌,为市级保护文物。
西观音堂正殿供观音、文殊、普贤,南厢房供地藏四位菩萨,两侧偏殿供关公和龙王。传说,此寺原来没有龙王,有天傍晚,寺堂已关门,这时不知从哪来了三个人,敲开寺门,拜罢观音大殿,到北面偏殿前倏地就不见了。三给村远古时供奉过龙王,听说还很灵,可能是龙也争一炷香吧。大家闻知此事,纷纷捐资,重塑了白龙、红龙、黑龙及两边伺龙铜像。
重修碑记记载:“西观音堂创建于何时?有槐为证,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脊檩上画有嘉庆通宝钱样,最后一次维修当在清代嘉庆或道光……为了维护文物古迹,弘扬民族文化,1999年,三给村专门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集资对西观音堂进行了重新维修。西观音堂保持原建筑风貌,琉璃盖瓦,彩梁抱柱,飞檐卧兽……院内老槐如伞,鲜花映衬,真乃清净之地也!”
走出寺门,去寻找村中还存留的另一株古树。这时,村里的闹红火队伍正巧扭过来,锣鼓喧天,秧歌旱船,红红绿绿,热闹非凡。
随着我市城中村改造建设,2017年8月,除西观音堂和古树外,三给村已经整村拆迁。如今村民们全部搬进了新楼房。尖草坪区正“致力于打造集政治、经济、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北部新城——三给片区”。古老的村庄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8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